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陈嘉庚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华侨领袖陈嘉庚访延始末
袁武振 梁月兰

  陈嘉庚是华侨史上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活动于一身的典范。他的活动贯穿于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中,毛泽东曾热情地称誉其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40年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访问延安,是他光辉一生中尤为为壮丽的一页。
  (一)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广大爱国华侨的精神为之振奋。次年,南洋八百万华侨的抗日救国统一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任主席。爱国侨胞们真诚希望国内各种力量能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并积极以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战。但是,1939年冬,蒋介石在天水行营发布了关于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情况的报告,这不能不引起海外爱国华侨的不安。各地筹赈分会纷纷向南侨总会探询,有的还建议总会派代表回国考察,了解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陈嘉庚决定组织并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简称“南侨慰劳团”)回国。1940年3月26日,陈嘉庚一行50余人抵达重庆。
  陈嘉庚一下飞机,即向前来迎接的重庆各界人士及新闻记者阐明此行回国的目的:一是向抗战军民致敬慰之意;一是考察战时国内状况,带回南洋向华侨报告,使千万侨胞增加爱国热心,以外汇财力资助祖国抗战。至于慰劳行程,他郑重表示:“第八路军所在地延安,如能达到,余亦拟亲往视察,以明真相,庶不负侨胞之委托”。
  陈嘉庚的讲话使国民党当局十分不安,但又不敢得罪这位“大财神”,于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阻挠他的延安之行。百闻不如一见,陈嘉庚执意亲往延安。重庆方面无奈,不得不由蒋介石亲自出面。这天,蒋在成都设宴招待陈嘉庚,问其欲往何处,陈答:“晋城、灌县。”蒋又问:“还欲他往?”复答:“兰州、西安。”蒋又问:“尚有别处否?”陈已知其意,便直言道:“如延安有车可通,也要前往。”蒋介石听后即大骂共产党,并说“周恩来不日可到,看此来有何结局。”言下有劝阻之意,陈嘉庚乃说:“余以代表华侨职责,回国慰劳考察,凡交通无阻地区,不得不亲往,以尽任务,俾回洋较有事实可报告。”蒋介石无可奈何,又警告说:“到什么地方看看都可以,但是要防止有人会对你进行欺骗宣传,以免上当。”
  由于陈嘉庚的坚持,在共产党驻渝代表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的安排下,经毛泽东主席正式邀请,陈嘉庚的肤施之行终得实现。5月31日,陈嘉庚与筹赈会常委侯西反、总会秘书长李铁民,在国民党陕西省府第一科科长、特务分子寿家骏监视下,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统战科长居敬陪同,从西安经洛川抵达延安。
  (二)
  1940年5月31日至6月8日,陈嘉庚在延安度过了他毕生难忘的九天。此间,他不顾67岁高龄,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悉心进行考察研究:拜会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并与他们及财政、公安、司法各界负责人进行多次深入交谈;参观女子大学、抗大第三分校、延安新市场及安塞铁工厂、印刷厂;广泛接触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校友及归侨男女青年;出席延安各界的欢迎会和欢送会……通过这些活动与接触,他眼界大开,展现在他面前的原来是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神奇世界。
  6月1日下午,陈嘉庚、侯西反去杨家岭赴毛泽东之约。因陈不会讲普通话,由两名女大的闽南籍学生作口头翻译。陈嘉庚对共产党进行反摩擦斗争不理解,他认为在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应多做让步,要以团结求团结。毛泽东耐心地向他解释:因为国民党中的顽固派企图消灭我们,扫除共产党这个障碍,以便毫无顾忌地投降日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对他们在政治上、军事上的进攻给以适当的还击,才能使他们承认进步势力及各抗日党派和团体的地位,不敢轻易同日本妥协,不敢轻易发动全面内战。我们的政策是以斗争求团结。若以团结求团结,不但团结搞不成,进步势力还会横遭摧残,统一战线也将破裂,全国将重新陷入内战之中。因此,我们的总方针是团结,但是只有在进步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次日午饭时,朱德向他介绍了八路军英勇作战及国民党顽固派包围陕甘宁边区、制造两党摩擦的情况。听了这些,陈嘉庚沉思良久,默然不语。
  此后,毛泽东又和陈嘉庚进行了多次交谈。4日下午,他们在考察团住处交际处一直谈到晚上十点。告辞后,毛泽东又走进隔壁寿家骏房间。陈嘉庚以为毛泽东很快就会出来,想送别他,于是在门外等着,等了一阵不见毛出来,就回到屋里。后来又出来看了两三次,总见毛的警卫站在寿家骏的门前,他只得回屋睡觉。次日才得知毛泽东与寿一直谈到深夜才回去。共产党的主席与国民党的一个科长交谈这样长的时间,这种诚恳谦逊的态度使陈嘉庚感慨不已。
  陈嘉庚在重庆时,常听说陕北延安等地,人民如何苦惨,生活如何穷困,稍有资产者即被剥榨净尽,活埋生命,极无人道,男女混杂,人伦不讲。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和重重封锁,使他对这些说法将信将疑。一次,女大两个华侨学生到招待所拜访陈嘉庚,他详细地询问了学校的情况,当听到学生们星期天还要去附近农村宣传抗日思想、宣传卫生知识时,很有兴趣地问这种宣传有无成绩。学生答道:“效果可好了。过去外省总挖苦陕北人不讲卫生,一生只洗三次澡;如今每当暑天常见老百姓与机关干部一起下河洗澡,还常换洗衣服。老百姓对于抗日思想也接受很快,他们努力生产,积极支援前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改善。我们听许多老干部说,他们刚到陕北时看到许多百姓穿得破烂,不少十几岁的女孩没有裤子穿。现在生活好了,这种情况不多见了。”不知不觉天色已晚,陈嘉庚就留她们在招待所吃饭,想到两个女孩回校要走十多里夜路,就担心地问她们怕不怕,要不要派人送。一个女学生说:“陈先生放心吧,我们一个人走夜路都不怕,两个人就更没问题了。”陈嘉庚听后十分惊奇地说:“真想不到,共产党统治的地方,民风这样好,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陈嘉庚很喜欢和学生交谈。他对华侨或闽南籍学生所言多深信不疑。一次,他们谈到边区实行民主政治,老百姓自己选举村长、乡长和县长,陈嘉庚提出疑问:“老百姓不识字的多,不会写自己想选的人的名字,怎么选举呢?”同学们告诉他:“开选举大会时,候选人都背对群众坐在一张长桌子后面,每个人身后放一个碗,候选人看不见老百姓谁选了谁。监选人按应选出的名额给每个选民发几粒豆子,选民把豆子放到自己所信任的人的碗里。最后,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当选了。这就是无记名投票。”陈嘉庚听后不禁哈哈大笑,他风趣地称之为“豆子选举”,认为它体现了共产党办事公道、真正民主的良好作风。
  有天午饭后,陈嘉庚到延安新市场散步,看到路两边有许多商店。人们告诉他,这些店大多是私人开的,陈不相信。后来他问边区财政厅长南汉宸:“这些商店每家有多少资本?要抽多少税?”南汉宸听出他所疑虑的问题,就说:“资本有多有少。多的十万、二十万,少的数十元、上百元。我们支持本地商人和外面商人在边区做生意,对他们办的商店抽税很轻很少。我们废除封建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他们发展得愈大愈快,对我们愈有利,对城乡交流和自力更生愈有利。”陈又问:“对农民怎样抽税呢?”南答:“这要根据收成好坏来定。每季收入超过四百斤的每百斤抽几斤交税,不到四百斤的就免交。我们部队自己也种粮食、蔬菜,既保证军粮供应,又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这样,陈嘉庚才逐渐改变了原来认为共产党“有产必共”的看法。
  6月8日,陈嘉庚一行圆满结束了对延安的考察访问,离开延安。    
  (三)
  访问延安是陈嘉庚政治生活发生根本转折的契机,也是他生命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在此之前,他是坚决的“拥蒋派”,对共产党不甚了解。然而,他为人正直,尊重事实,勇于接受真理,仅九天的延安之行,他的认识即发生了莫大的变化,对共产党由怀疑转为同情和信任。正如后来他在《南侨回忆录·弁言》中所写的那样:“耳闻目睹各事实,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弛,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
  怀着“喜慰莫可言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心情,陈嘉庚离延之后热情地向国内外宣传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宣传陕甘宁边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救国的诚恳态度和英明政策。6月24日,在重庆应国民外交协会的邀请,他作了《西北的观感》的讲演,打开了外界了解延安的窗口:“那里自抗战以后,土地革命已经停止了,一切抗日的人都很自由。民众生活也很好,不痛苦,说到教育,也很好……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运动,一年之内开恳了百万多亩田地,这些都是事实”。一个无党派爱国老人的公道话,使在国民党严格控制下的大后方人民耳目一新,受到极大鼓舞。“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走一路宣传一路,使蒋介石十分不满。蒋要派人“陪同”他一起活动,被他严词拒绝。蒋介石恼羞成怒,于1942年除去他国民参政会参议员的职务,特务分子不断袭扰他,使他不得不在爪哇岛隐姓埋名达十年之久。正是这种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使他终于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1949年,陈嘉庚回到“梦寐神弛”的祖国,并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他的生命之光变得更加壮丽辉煌。    
  

革命英烈/陕西省革命烈士事迹编纂委员会.—西安:《革命英烈》编辑部,1989.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