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习仲勋 > 全文图书 > 缅怀习仲勋在西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七章 民族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实际
何载

  在全国革命形势急转,蒋家王朝分崩离析,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进攻,西北野战军解放大西北的光荣时刻即将到来时,人们欢欣鼓舞,兴高采烈,部队指战员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憧憬着尽快进入城市和西北高原,纵横驰骋,大刀阔斧,猛干一场。此时,习仲勋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口号:
  “民族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实际,西北的所有工作,如果脱离了民族问题,就是脱离了实际。”
  西北面积辽阔,有339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305万人(当年有人计算,仅新疆面积约为160万平方公里,与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浙江相比,人口仅为浙江的1/12),而且有回、蒙、藏、维、哈、东乡、撒拉、保安、土族等24个少数民族。
  宗教分布也很复杂,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内又有20多个教派。各民族间信仰也各不相同,有的民族信仰多种宗教,有的则是全民族信仰一种宗教,还实行“政教合一”。
  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也很不平衡,甚至在一个民族内也不平衡。有的少数民族内保留着封建领主制,有的还保留着原始部落制。
  这就决定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宗教工作在西北的复杂性、重要性、艰巨性,特别是政策性强,稍有不慎,考虑不周就会出纰漏。
  毛泽东说:“西北少了一个工业,多了一个民族问题。”
  因此,中央一再强调对少数民族,要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
  要抓住“牛鼻子”
  习仲勋当时看到西北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民族问题,解决好民族问题,就抓住了西北的“牛鼻子”。而民族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是宗教界的上层人士。为此,他规定了五个工作要点:
  (一)先做好争取各民族上层宗教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在做好这项工作基础上再进行民主改革。
  (二)要在干部和部队中开展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活动,要针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的倾向,进行反对大汉族主义、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教育。
  (三)建立政权,要由下而上,由小而大,逐步推行。先从民族乡开始,再到区、县、州以及自治区。条件成熟一个,成立一个,稳步前进,绝不勉强进行,更不能越俎代庖。依据这个方针,1955年先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后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
  牧区暂时不宣传土改,也不提反霸,只提保护畜牧业。
  (四)军队发布了严格遵守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规定,普遍进行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一些纵队或师部还制定了必须执行的守则。
  (五)在少数民族区域进行剿匪时,都要先防御,后进攻;先分化,后打击;先争取,后进剿。实行剿抚结合。
  据统计从1950年1月至1952年春,共消灭土匪7万多人,顺利解决了敌特武装,打垮了甘宁青三省的马家军残部。许多老同志认为,由于习仲勋抓住了民族问题的核心,创造性地把复杂的西北地区的主要矛盾层层解开,各个击破,逐一解决,发展了西北的革命形势。
  习仲勋当年兼任西北局统战部长,为了贯彻执行民族政策,以身作则,带头做争取、团结工作。在甘肃,他团结了邓宝珊、蒋云台、黄正清、马辅臣、马全钦等;在宁夏、青海,团结了马鸿宾、喜饶嘉措;在陕西,团结了张凤翙、韩兆鹗、孙蔚如、马平甫;在新疆,团结了陶峙岳、包尔汉以及“三区”革命的力量。特别是他十分注意团结和帮助了时居青海的十世班禅大师,更显示了具有远见卓识。
  这些人大都和他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做了共产党的朋友,为新中国办了好多不可替代的事情。
  要了解西北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性,还必须了解历史上的民族矛盾。特别是宁夏地区、甘肃临夏地区,是回汉矛盾的一个特殊区域。马安良、马福祥、马麒、马麟、马步青、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马虎山和金树仁等都出生在这里,曾先后和汉族发生过争斗,甚至激烈的械斗,还被镇压过。
  习仲勋很重视历史教训,明确指出,那里的政策,最主要的是集中力量,只斗争群众最痛恨的完全孤立的恶霸地主,争取多数,打击少数,把打击面缩小到最小限度。
  两个不能变
  鉴于处理民族问题的艰巨性,习仲勋郑重提出,民族地区的土改必须有两个不能改变:“就其全过程而言,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这是不能改变的;又必须以促进和加强民族团结为主题,这也是不能改变的。”
  例如:
  1952年中央曾批准宁夏和甘肃合并,蒙古族阿拉善旗宗教上层人士便带头闹事,发生了违法行为。甘肃省一位原领导提出要逮捕该旗300多名上层人士,另一些人反对这种做法。双方僵持不下,省委书记杨和亭感到没有把握,便请示西北局,习仲勋迅即明确电复:“只能加强教育和进行政治争取,一个也不能抓。”
  再如:
  青海、甘南藏族领袖、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黄正清回忆说:
  1950年3月,我奉命到西安参加西北军政委员会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刚解放,牧区比较落后,人民群众习惯使用银元宝和银圆,不相信纸币,如果马上发行纸币,恐怕行不通;二是牧民为防野兽防盗,家家都购置枪支,有的一杆枪用三四百银圆买的。枪就是他们家的生命,如果现在宣布收枪,会引起牧民群众的紧张不满,这样不利于稳定局面。我提这两个问题时,不少人都为我捏了一把汗,认为这些话是不敢讲的。……没想到彭总和习仲勋同志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些情况很重要。军政委员会立即通知银行,在牧区仍暂时流通硬币,并宣布在牧区也不马上收缴枪支。①
  这件事,不但获得了广大牧民的拥护,而且体现了习仲勋善纳雅言,倾听民众呼声,积极慎重执行民族政策的精神。
  ①《习仲勋革命生涯》,第301—302页。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 缅怀习仲勋在西北/何载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