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漫漫求学路 二、在长沙长郡中学
《萧劲光传》编写组


  1917年夏,萧劲光已满14岁。这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长沙长郡中学。
  长郡中学是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中创办的。开始叫“长沙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定名“湖南长郡公立中学校”。后来增办师范科,又改名“长郡公学”。但习惯上简称“长郡中学”。学校以“朴实、沉毅”为校训。校歌称“雄兮古潭州,襟带江湖居上游,旧时人材渊薮。中华兴复,共道湘人多造就”。教师中集中了一大批当地新学派领军人物,在湖南名气很大。后来,该校也的确出了不少名人。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陈赓、曾三等,都先后在长郡中学读过书。萧劲光是这个学校第二十五班的学生。
  有人上中学,对乡下一般家庭来说都是大事,更何况孤儿寡母的贫寒之家!萧劲光考入长郡中学,全家都高兴,当然也不免为交学费的事犯愁。在筹措无计的情况下,傅氏把曾进过一次当铺的那枚陪嫁的金戒指再次送进当铺,当得一些钱。才使萧劲光顺利地上了学。
  自此之后,成了一个规矩:每学年一开始便把戒指送进当铺,当年全家省吃俭用,攒够钱赎出来,第二年开学交学费时,再把它送进当铺。上中学的几年里,这枚戒指就这样反复当进、反复赎出,直到后来为赴苏留学送进当铺。之后再没有能力赎出,或许是在生活无计的情况下卖掉了,总之,以后这枚戒指没有了下落。
  长郡中学教员队伍名气重,教学也相当规范、严格。学校除了开设国语、算术、英文等主课外,还设了地理、历史、音乐、体育、修身等多门课程。萧劲光天资聪颖,求知心切,对每门功课都感兴趣,学得如饥似渴。除了主课外,萧劲光还特别爱好体育。长郡中学作为新学的典范,提倡开展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方面,在长沙很著名。从1912年始,他们的足球队连续多年在长沙市各校中称雄。学校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球队。踢得好的便被同学们封为“球王”。早在萧劲光入学前,学校就有“八大球王”的说法。萧劲光比同龄人个子大,身体结实,爱活动又肯动脑,入校不长时间就踢出了名气。渐渐地,萧劲光及与他常在一起踢球的几个同学被师生们称为“八小球王”。
  长郡中学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开导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富国强兵而读书,教育学生关心社会、走向社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萧劲光在这里学习,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结交了任弼时(时名任培国)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并逐步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
  1918年初,皖系军阀张敬尧以湖南督军的身份率北洋军进入长沙。大批部队驻无定所,竟不顾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进占了长郡中学,把校舍当成了兵营。学校无奈,只得停课放假。萧劲光回家后,听说美国人在长沙办了个“湖滨大学”,不用交学费,只收点伙食费就可以入校学习。他喜出望外,于是约了几个同学匆匆忙忙赶去考试,结果顺利考取了。
  在这里学了一段时间,萧劲光大失所望。这个所谓的“大学”实际是美帝国主义进行思想控制、文化侵略的教会学校。主要课程是《圣经》,教员是牧师,学生们每天都要拿出大量时间背诵《圣经》的章节。萧劲光毫无兴趣,也不大用功。牧师发现了他的情绪,一天故意叫他当众背诵《圣经》。萧劲光背不出,牧师大为光火,厉声训斥道:“你必须讲清,你为什么背不下来、为什么不读书?”并当即宣布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罚站。萧劲光深感受辱,抓起桌上的《圣经》狠狠地摔在地上,大声喊道:“我就是不读这劳什子!”牧师没有想到萧劲光敢如此顶撞,气得面目失色,喝令:“滚出去!”萧劲光毫不示弱,拿起书包,昂着头大踏步地走出教室。
  北洋军占据校舍后,民怨沸腾。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张敬尧有所收敛,遂将部队撤出校舍。长郡中学恢复上课,萧劲光遂又回到母校继续读书。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列主义震动了世界,也传入中国。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各样的新思潮,也在人才荟萃的湖南教育界迅速传播开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长郡中学也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开展各种主义、思潮的研究、讨论。求知若渴、喜欢独立思考的萧劲光,是这些讨论和学术活动的积极分子。他虽然发言不多,但每次发言都引人注目,在同学中造成影响。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震撼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长沙各界闻风而动,群起响应。萧劲光和任弼时等一批进步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罢课、游行,抵制日货等一系列活动。直到半个世纪以后,他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请斩曹陆,以谢天下”等许多口号和几个重大活动的细节,能够熟练背诵长郡中学“救国十人团”动人心魄的《宣言》文稿。
  在晚年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
  那时我是一个学生,还不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听了“救国十人团”宣读这个宣言,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不能容忍帝国主义这样欺负我们!我想讲,但讲不出更多的道理;我想喊,但不知喊什么好,只恨恨地大叫一声“岂有此理”,一拳打在墙上,血顺着紧握的拳头流下来。同学们都惊讶地看着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社会性政治活动,那时思想很朴素,就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在长郡中学,萧劲光结交了一批进步同学,最好的朋友是任弼时。任弼时比他小一岁,父亲是一个穷教书先生,母亲在家中经营年收几担谷米的薄田,日子也很拮据艰难。父亲教书,任弼时又是独子,尽管家中衣食不保,父母还是咬牙供他上学。每次开学交学费,他也须和萧家一样东借西凑。共同的生活境遇使萧劲光与任弼时思想接近,感情融洽。入学不久,两人便无话不说,形影不离,亲如兄弟。任弼时天资聪颖,加之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学习成绩突出,处事也很有头脑。“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他们在学习思考、理想追求中,增进了理解,加深了友谊,一起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
  1920年夏天,长沙市成立了一个青年社会团体“俄罗斯研究会”。这一青年团体吸引了萧劲光,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年暑假,萧劲光和任弼时相约没有返乡。一来为节约路费,二来他们也在思谋下一步的路怎么走。马上就要中学毕业了,以后怎么办?依靠家庭供给继续升学,显然不可能;就业谋生,找什么门路呢?假期里,他们四处奔走、活动。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甚至买了图画纸和炭笔,试着为人画像,也得过一点收入。但三年的中学生活,萧劲光逐步树立起一个思想:“绝不在内忧外患的国度里做任人宰割的牛马,不做一个仅仅为了谋生而活着的人,要服务社会,走自己的路。”他不甘心就这样走下去。就在这期间,萧劲光获悉了“俄罗斯研究会”成立的消息。
  消息是任弼时首先得到的。他告诉萧劲光,俄罗斯研究会是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何叔衡、方维夏等人发起成立的。研究会以研究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为主旨,会务主要有三项内容:“一、从事俄国一切事情之研究,以研究所得发行《俄罗斯丛刊》;二、派人赴俄从事实际调查,结合本国具体情况,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三、组织留俄勤工俭学。”听到这一消息,萧劲光大为振奋。他与任弼时由此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到俄国去!半个多世纪后,萧劲光对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正当俄罗斯研究会筹备之时,弼时和我找到了线索。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兴奋地睡不着。去不去?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文凭还要不要?商量来商量去,两人都横下一条心,去!文凭不要了。我们立即找到任岳,通过船山中学校长贺明范的关系,提出申请,填了表,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
  在俄罗斯研究会,萧劲光第一次听讲演就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是韶山人,这时已是名满三湘的社会活动家。他主持创办的《湘江评论》周刊,在长沙社会上特别是文化教育界反响强烈。萧劲光读过毛泽东的文章,看过《湘江评论》周刊,也听过不少关于毛泽东的种种神奇的传说。他由衷地敬佩毛泽东的胆识和才华,一直希望能有机会结识毛泽东。
  俄罗斯研究会成立后,毛泽东任书记干事,是主要的领导组织者。萧劲光则是最热诚的会员。研究会每周都安排几次报告会、讨论会,有计划地系统介绍俄罗斯各方面的情况,萧劲光每次都积极参加。特别是毛泽东上课时,萧劲光早早就去等着,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字。在这里,在一次次听课中,萧劲光强烈的爱国意识里融入了革命道理,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他第一次知道,俄国已建立了工农当家作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而要实现这样一个社会,就必须进行一场俄国式的革命。在这以前,萧劲光听说前几年曾有人到法国勤工俭学,希望自己也能到法国去,一边工作一边求学,以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任弼时,任弼时很赞同。后来任弼时打听清楚,说赴法勤工俭学已不派了,萧劲光很失望。参加俄罗斯研究会活动后,他被崭新的俄罗斯迷住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工人当家作主,这些新鲜名词和毛泽东等人在演讲会上绘声绘色介绍的情景,时时在萧劲光脑子里打转。什么时候能到俄罗斯去学习就好了!
  萧劲光没有想到,机会竟很快来了。当年秋天,研究会决定组织第一批学生会员去俄罗斯勤工俭学。在毛泽东等人主持下,经反复研究,最后选定了六个人,萧劲光是其中之一。同去的还有任弼时、任岳、周兆秋、胡士廉和陈启沃。
  去俄罗斯,既能够继续读书又可以见世面,萧劲光如愿以偿,太高兴了。母亲虽然舍不得他漂洋过海,远走他乡,但也深知,学费逐年提高,以家中的收入,儿子要继续上学已不可能。此时萧劲光主意已定,哥哥姐姐们都支持。“也许这是一条路,孩子能有出息。”傅氏这样想着,又一次把家中值点钱的东西和陪嫁的金戒指送进当铺,连同儿子、女儿打工、绣花积攒的钱,凑在一起,不声不响地为小儿子远行作准备。
  看着母亲和哥哥姐姐四处凑钱、打点行装,为自己出行做准备,萧劲光不免有些怅然和依恋,但他更多的是振奋、向往。诱人的俄罗斯,谜一样的俄罗斯!中国,灾难深重的中国,太需要俄罗斯式的革命了!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