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六章 从陕北省委到西分区区委 第五节 在陕甘宁特区和西分区
《马文瑞传》编写组

  1937年5月,延安召开陕甘宁特区党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陕北省委、陕甘省委、陕甘宁省委,关中、神府特委的代表,还有一些白区党的代表(后来这个会议因此被称为中共延安全国代表会议)。会议在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下,着重讨论了陕甘宁特区的形势和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特区党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与创立特区为抗日民主政治的模范区域,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模范区域,为实现民主共和的模范区域”①。因此,这次会议实际也是中央决定把陕甘宁特区创建为全国抗日民主示范区的动员会。马文瑞是陕北省委秘书长,要求参加这个会议,郭洪涛没有应允。
  1937年6月,马文瑞在抗大学习还未毕业,郭洪涛要他立即上任担任陕甘宁特区党委秘书长。马文瑞要求学习班结束再到任的愿望未能实现,他只好提前离开抗大,结束了这一段宝贵的学习生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八年抗战由此点燃。在中国共产党努力下,国共两党携手联合抗日。8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主力3个师开赴华北对日作战。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成立。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随之改称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10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将延安(原肤施)、延川、延长、绥德、米脂、葭县、清涧、吴堡、神府(神木、府谷各一部分)、安定、安塞、靖边、定边、保安、甘泉、鄜县(今富县)、淳化、旬邑、正宁、宁县、庆阳、合水、镇原、环县、豫旺、盐池等26个县,面积12万9千余平方公里,人口200万②,可耕地约900万亩,划归陕甘宁边区政府辖治和八路军的“募补区”。
  从此,这一方脱胎于西北革命根据地,东依黄河,西接六盘山,北起长城,南临泾水,南北长约500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的陕西、甘肃和宁夏交接的边缘土地,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全面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和政策,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心,并正式载入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版图。陕甘宁边区及其中心延安,遂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光耀中外的圣地和精神之都。
  在行政区划上,陕甘宁特区相当于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的省一级行政单位。为使特区与国民党省属区划保持一致,1937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撤销中共陕北省委,成立陕北东西两个中共分区委员会、两个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两个分区保安司令部,管辖延安、鄜县、甘泉、安定、秀延、保安、安塞、横山、新城、靖边10个县;决定中共西分区委员会书记马文瑞,西分区专署专员曹力如,西分区保安司令吴岱峰。马文瑞遂由任职仅一个月的中共陕甘宁特区党委秘书长,来到延安东川的蟠龙镇履任。西分区党政军机关都驻在一个被废弃的教堂的几孔石窑中,三位主要领导都是土地革命时期就相识的老战友,关系融洽,工作协调。马文瑞到蟠龙不久,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马明方即赴任陕甘宁边区民政厅长新职,两人在蟠龙依依话别。马明方到延安后,积劳成疾,于1938年经中央批准赴苏联治病。待马文瑞再次和马明方重逢已经是暌违8年的1946年,那是马明方在新疆备遭磨难返回延安之时。
  中共西分区委员会驻地蟠龙,原属安定南区(今属延安),是一个有近万人口的大镇。一条大路南通延安,北接安定以及绥德、榆林,带来一些商业的兴盛。后来公路改线,这里才偏居一隅。对蟠龙马文瑞并不陌生。这次重归故地,形势和任务已大不相同。中央把这样一个陕甘宁边区中心地带的工作交给他,他明白这副担子的重量和意义。经过抗大的学习,又有老战友们的通力合作,他对建设好西分区,拱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充满信心。
  当时边区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正推向高潮,马文瑞对这项工作满怀热情和决心。他认为这样一项几乎涉及全体农民的识字脱盲、文化启蒙运动,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和布置上。他要求全分区党政和群众部门都要投入进去,先试点摸索经验,再积极稳步全面推动。与此同时,他又大抓提高众多农民出身的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政策水平。马文瑞认为,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是适应抗日新形势,转换工作方式的金钥匙,从分区到乡镇,都要进行统一战线政策的学习宣传。部分部队同志的思想阻力大,他就专门给部队做工作、作报告。他知道,工作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哲学问题。抗大的学习,毛泽东的哲学教导,使马文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带上了哲学的自觉性。
  为了推动扫盲工作,抗大选调一批学员下到各地。马文瑞到蟠龙搞扫盲时,邂逅了半年前同在抗大四大队学习的女学员孙铭。
  孙铭原名孙纪芳,祖籍山东诸城。当时虽只有16岁,却是一位冲破封建罗网、投奔革命的热血女性。1936年10月,她在西安参加民先队,因在西安、西府地区参加抗日宣传,曾被国民党关押。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她毅然走出家庭,于1937年2月奔向延安,成为抗战时期从大后方,为报效中华、拯救民族危亡投奔陕北的第一批进步青年中的一员。
  在抗大,马文瑞虽和孙铭在一个大队,但并没有直接接触和了解。这次在扫盲工作中,他发现孙铭工作泼辣主动,善于团结群众,能吃苦;孙铭也感受到这位年仅25岁的马书记,不仅政治坚定,能力强,而且襟怀坦诚,谦虚善良。马文瑞过去曾有一段没有真正爱情的包办婚姻,还有个女儿。1933年后,由于战争阻隔,他再也没回过家。在同志们的撮合下,经组织批准,两人在蟠龙机关的窑洞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款待贺客的“喜宴”,只有100个煮鸡蛋。
  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成立直属工委,直接管辖陕北各县党的组织,东西分区党委被撤销,马文瑞被调到陇东,担任陕甘宁分区党委书记。马文瑞就结束了在陕北西分区的工作,和孙铭一起到了陇东。
  ① 转引自《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组织史资料》,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② 李维汉:《陕甘宁边区建设简述》(1994年6月);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