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八章 巩固边区“西大门”(下) 第三节 千里运盐忙
《马文瑞传》编写组

  盐,是陕甘宁边区最大的出产,品质优良,储量丰富,行销西北已有千年之久。
  盐,是除了粮食外,陕甘宁边区政府最大的收入来源和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直接关系到边区的军事、经济和财政收支的平衡,以及物价的稳定。
  抗战爆发后,中国原有的沿海大盐区沦入日军之手,海盐断绝,淮盐减少,西南依靠川盐,中原和西北依靠青海、宁夏的盐,但青海路远,运输困难,宁夏盐产量不高,内地时有盐荒,边区的盐遂成为主销。
  1940年前,盐的产、运、销,基本上是由盐民自由开采,自行运销,政府只是收点盐税。1941年为增加出口,换回进口物资,发展边区经济,打破围困封锁以及满足统战区人民食盐的需要,边区实行以军队为主、盐民为辅的生产方针,同时发动群众运盐,实行食盐的督运政策。在交通不便,以畜力为主的条件下,运盐历来就是一件难事。为此,西北局①1941年5月决定成立各级督运委员会,由各级党政领导人担任主任,区、乡组织运盐队,各级政府和民众团体都要以运盐为中心,号召“每个党员都要去运盐”,其政治动员有如“每个党员都要上前线”一样。一些区长、区委书记、乡长等亲自出马,赶着牲口去运盐。
  “最值得回忆的是我们组织了浩浩荡荡的运输队。”马文瑞在回忆录中这样写,是因为边区人民对盐的那种特有的感情和经历。李维汉在回忆录中就写道:“对边区说,盐就是粮和布。”②
  运盐要调动千军万马,马文瑞认为首先要把陇东的道路修好。历代流寓陇东者,就曾有过“望晴空,出门路窄;思家乡,潸然泪下”的悲慨。抗战前,国民党为了“围剿”苏区,修了西(安)兰(州)、庆(阳)环(县)等公路,但都是土筑路面,坡陡路窄,桥涵极少,很不通畅。陇东在1940年分段修过庆阳到定边、庆阳到延安的公路,但仍不敷需求。运盐开始后,马文瑞和专署的领导督促各县,在1941年2月到4月的一个半月内,修成了定边经环县、曲子到庆阳的定庆路和自庆阳经过合水、鄜县到临镇(延安东南,与宜川交界)的庆临路。这两条路都是大车道,连接起来便是自北而向东南,由盐产地向关中、山西等广阔销售地区的一条动脉,从而为大运盐铺平了道路。
  1941年6月4日到7日,在特委召开的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上,马文瑞代表特委和专署提出年底完成运盐6万驮(每驮150斤)的任务。他说:盐是我们先人传下的宝,到了今天它就是武器,就是我们战胜国民党封锁的武器;也是我们可以生产自救的粮食和布匹。我们要调动我们的脚板、我们的毛驴子、我们的运输队、我们的千军万马,都来运盐。把盐山运出去,把布匹、棉花、纸张、药品等日用品搬回边区来。他要求在县、区、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人中,必须有一人亲自带领本地的运盐大军,做好政治动员和组织工作,农村的每一个党员都要参加运盐的队伍,发挥先锋和骨干作用。
  特委动员会议后,马文瑞赶到曲子、环县督运,专员马锡五也到三边沿途视察。曲子、环县是老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们重土惜迁,不习惯出远门。马文瑞除了要求县、区、乡三级干部下乡做深入运盐宣传动员外,自己带头做农村支部、党小组和党员的工作,要求他们以当年红军游击队转战陕甘、纵横西北的革命意志和勇敢精神,响应党的号召,带头走出家门,在反封锁的战线上打胜仗。在县委和政府的努力宣传组织下,曲子和环县的运盐工作很快赶了上来。
  合水县在县委书记李子川、县长高朗亭带领下,经过一个星期的宣传发动,共出动驮畜1834头,大车79辆,人力车472辆,担子758副,其中包括县运输队的100头牲畜,也全部投入运盐。到年底干部完成运盐2148驮,群众运盐三万八千多驮,取得辉煌战果,延安《解放日报》作了报道。曲子县由县委书记苏耀亮亲自挂帅出征,超额3倍完成任务,被树立为陇东分区的运盐模范。
  从产盐地定边到西华池,有近千里的路程。1934年,马文瑞在谷莲舫部队做兵运工作时,曾靠两只脚板随部队千里跋涉,走过这条路。这一次,他又和运盐队一起在这条路上生活战斗了两个多月,亲临指挥,具体解决问题,动手帮助脚夫装卸。当他到西华池指导盐业贸易时,听说华池县运盐大队就要到了,他立即带人去盐库大门外迎接,一同走过来的运盐队员和带队的区、乡干部一一握手。当他认出县长李培福时,两个人都十分激动。面前的李培福,完全像一个长年累月驮运食盐的赶脚汉:头上挽着块又黑又脏的羊肚子毛巾,脚上打着裹腿,穿着御寒的山羊皮褂子,脸膛被塞上的风沙和烈日吹晒得如同那些赶脚的农民一样粗黑,口唇也干裂着。马文瑞两手紧紧攥住李培福的手不住地说:“吃苦了,吃苦了,你真把华池的千军万马调动起来了!”
  望着李培福和他的那些区、乡干部,望着他带领的一队队运盐群众,马文瑞的目光充满了兴奋和感激:拥有这样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干部和群众,国民党的“封锁”算得了什么呢?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群众和干部不正在经历着更大的觉醒,产生出不可遏止的力量吗?!
  1941年,陇东各县用很短时间完成了六万多驮、九百多万斤的运盐任务。
  对于李培福这位从陇东红色土地上走出来的优秀干部,马文瑞是很看重的。他生在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一个贫农家庭,是当年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解放了他的家乡,把他培养成一个红军战士和苏维埃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在出生入死的游击战争中,他英勇顽强,机智多谋,屡创敌军,和战友们一起先后在华池建立了庆北苏区和庆北游击队。红军西征时,他配合红军进到曲子,担任了曲子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以后又调任华池县县长。1938年到1942年,他领导全县开荒14万亩。1941年他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征兵300名、征粮1000石的任务,华池被评为全区征粮乙等模范县。这次运盐,他又率先参加。马文瑞十分关注李培福的进步,提议送他到中央党校学习,选他为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光荣出席了“七大”。以后李培福担任了陇东分区专员,建国后曾任甘肃省副省长等职。在建国后的三十多年里,李培福一直保持着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的艰苦奋斗作风。
  ① 1941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西北中央局。
  ② 李维汉:《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回顾》,见《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第54页。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