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林伯渠 > 全文图书 > 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胸怀高洁淡素秋(代序) ——纪念林伯渠诞辰110周年
安启元
    
  今年3月20日,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时期著名的“五老”之一林伯渠诞辰110周年。林老在跨越两个世纪漫长的战斗生涯中,一直和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战士。正如邓小平同志对林老一生的评价所说:“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伯渠革命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生死存亡关头,林老随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自始至终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历时13年之久,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出了不朽的功绩。林老的诗句“白首壮心驯大海”,“秋水襟怀松柏操”,恰是他自己革命壮志、坦荡胸襟和高贵节操的真实写照。
  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也是当时中华大地上我们党领导的一块“特区”,中央的许多政策先在这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施行,对其它根据地乃至国民党统治区,起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林老深知领导好边区的责任重大,他以民族解放与国家振兴作为最大的政治,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地工作,把昔日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为政治民主、经济改善、文化发展的地区,在全国堪称进步的榜样。林老的献身精神和优秀品质,博得了全边区军民的衷心爱戴。
  林伯渠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努力把边区政权建设成为民主政治的楷模。林老在每一届参议会上都是认真负责地作政府工作报告,向边区人民全面汇报工作,总结成绩,指明缺点,虚心听取意见,并亲自研究处理代表们的提案,凡属有利于人民的建议,他都要督促有关单位办好。按照中央指示,在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时,许多人不理解,林老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从边区到县、区、乡普遍实行了“三三制”,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有效地调动了各阶层人士参加边区建设的积极性。林老和陕北开明士绅、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团结合作得很好,有事共同商量,尊重对方的正确意见。毛泽东曾说:“三三制”搞得最好的是陕甘宁边区。响应中央号召实行精兵简政时,林老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努力做到精简、统一、提高工作效能,注意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对于贪污渎职、营私舞弊等一切违反人民利益的行为,林老是深恶痛绝,不能容忍,要求严肃查明处理。林老规定凡是县长调动工作,都必须将文件和财政开支等情况造册移交清楚,然后才能离任。在林老的倡导下,边区政府形成一种发扬民主、克己奉公的好风气。凡到过边区的中外进步人士,都称赞边区政府是一个廉洁的抗日民主政府,它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形成鲜明的对照。
  林伯渠根据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十分重视繁荣和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强调这是“我们工作的中心之中心”。为了克服物质困难,坚持长期抗战,林老领导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机关、部队、学校全体动员,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大生产运动。他不仅是边区大生产的指挥者,而且是边区大生产的带头人,亲自开荒种地,并制定出个人的生产节约计划,年年完成生产任务。林老除积极组织开办工厂,帮助勘定厂址,物色技术人员,陆续办起了纺织、农具、皮革、造纸等工厂外,尤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如减租、农贷、移民、变工合作、改造二流子、奖励劳动英雄等等,充分发挥了边区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林老为了改变边区落后粗放的耕作方式,选派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去推广良种和农业技术,大抓棉花生产,植桑养蚕,总结交流生产经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林老有远见卓识,非常重视农业科研工作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亲自筹建了光华农业试验场,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农场在培育谷物、蔬菜、种畜、树木、果树、花卉等良种,以及牲畜防疫等研究项目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农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抗战胜利前夕,边区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收入大大增加,公家取之于民的部分大大减少,粮食和日用品等基本自给,农业上做到“耕三余一”,甚至“耕二余一”,财政平衡,物价稳定,呈现一派丰衣足食景象。
  林伯渠很注意发展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常说,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的疾苦决不可漠不关心,创建新的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水平,是我们的职责。在旧社会,陕甘宁边区几乎是文化教育的一块荒地,教育设施薄弱,学校稀少,人才匮乏,知识分子凤毛麟角,99%的人是文盲,封建宗法观念占统治地位,迷信愚昧严重,医疗卫生条件差,人畜死亡率很高。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林老主张把目光要放长远,要着眼于为新中国的未来培养人才,他在边区财政很困难的情况下,舍得花钱办学校,对教育经费的调拨,学校干部的配备,总是尽力给予支持,使边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边区除延安大学、行政学院外,有中学、师范6所,完小、初小440所,村学570多所,读报组3300多个,还广泛地开展了冬学运动。林老大力提倡培养中、西医医生,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动他们到民间服务,改造巫神,改变群众中的迷信和不卫生习惯,只要是有利于解救人民疾苦的事,他都亲自抓,努力改善边区人民的健康水平。林老积极鼓励边区文艺团体,深入实际生活,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编了许多表现群众斗争与生活的新戏剧和新歌曲,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极大地丰富了边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林伯渠为巩固和扩大党的统一战线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林老认为,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虽有不同内容,但归根结底是要团结一切民主爱国力量,抗击外侮,战胜内敌,共同建设祖国。在争取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中,林老奔走于西安、南京、上海和庐山之间,协助周恩来克服种种困难,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中,林老又经常奔波于延安和重庆、西安之间,为团结抗日、民主建国不懈努力,积极开展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利用各种关系和机会,极力对爱国民主人士、海外华侨、国际友人,甚至国民党上层人士进行统战工作,互道友谊,交换意见,增进彼此的了解。林老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大批革命同志和进步青年,转运了大量的抗战物资和生活物品。林老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正确方针,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对于一切不利于团结抗日和民主进步的行为,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取得了出色的成就。1944年,他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合法身份,在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共首次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表达了我们党谋求国家民主进步的正义主张,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坚持团结抗战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得到广大进步爱国人士的赞扬和拥护。
  林伯渠坚持原则,爱护同志,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团结。林老是我们党内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对当时在西北局担负领导工作比较年轻的同志总是十分尊重,用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把相互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妥帖。边区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哪些先经西北局同意后再提交政府讨论,哪些文件要经过西北局审阅后再发布,都要认真掌握,谨慎从事,有些还亲自向西北局领导请示汇报。林老忠实地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善于了解各类干部的长处和短处,经常教育干部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以“人之好善,谁莫如我”的成语,启发干部克服缺点,自觉进步。对于犯错误的干部,总是苦口婆心地耐心说服教育,帮助有毛病的同志勇于改正错误。为了造就人才,林老果断地把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和妇女干部,放到革命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去磨练,并不断关注他们的锻炼和成长。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林老正气浩然,旗帜鲜明,反对康生等人搞“逼供信”,保护了不少干部。对待党内有争论的问题,总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从全局出发,注意党的团结。1947年,林老对当时在土改和干部政策中一些“左”的做法有不同意见,但他未作过分指责,只作有分寸地解释说明,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启发引导大家自觉提高认识。这样既保护了同志们的革命积极性,又使实际工作中的偏差及时得到了纠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林伯渠作风正派,生活艰苦朴素,堪称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一个正派人,林老也经常教育干部要有正派作风。他说:“正派作风就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求得真实情况和它的规律。马列主义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林老为了掌握第一手情况,更好地贯彻党的各项政策,他直接深入农村,亲自“解剖麻雀”,走家串户,了解真实的反映,使他掌握了领导边区政府工作的主动权,也为转变边区干部的作风作出了榜样。林老经常用“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要求自己,教育别人。他慈祥和蔼与人为善,但从不迁就同志的缺点和错误。他常说:“批评帮助同志,就像对症下药治病,‘药入不汗,阙疾不瘳’,所以态度要严肃恳切,才能扶助有毛病的同志在那‘天人交战’的关头,有走向正确方向的勇敢精神。”林老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格,一旦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总是主动作自我批评。1942年林老到甘泉、富县两地巡视工作,曾批评了富县的群众工作做得差,1948年胡宗南反动军队进犯边区被击败后,严酷的战争考验证明富县的群众工作做的是好的;虽然事隔6年,林老专门对富县县长说自己批评错了,并请这位县长一定向县里全体干部说清情况,表示道歉,充分表现了林老的求实精神和高尚品德。林老虽居高位,但从不特殊,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睡的床是用两个三脚凳支起来的最简陋的木板床,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盖一床白粗布打补钉的棉被,用一个包着衣服的包袱当枕头,穿的衣服经常是补过的,系的裤带是根麻绳。在转战陕北的艰苦岁月里,年逾花甲的林老,竭尽全力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积极支援前线,身体明显地消瘦了,身边的同志都很着急。有一次,管理员买了一只鸡,想给他补养补养,他知道后,坚决拒绝,退了回去,被传为佳话。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虽然现在的情况和过去延安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标却是一脉相承。当年林老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革命精神和高贵品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新时期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一代,如何继承和发扬富有时代内容的延安精神,仍然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和现实的教育意义。最近一个时期,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政治,指出:“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在开展政治教育方面,我们陕西有着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当年党中央和包括林老在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极其复杂困难的环境中,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来保证和推动各项战斗与工作任务的完成,引导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全国胜利,为我们创造了值得学习、借鉴和发扬的丰富经验。时代在发展,人民在前进,当年在革命战争年代曾谱写出辉煌历史篇章的陕西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也一定能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实施“两个根本转变”,抓大事,抓落实,以更加高昂的姿态,跨向21世纪,为两个文明建设创造出新的辉煌,使陕西跻身于全国先进地区之林。
  

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所编 主编 郭 林 阎树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