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徐特立教育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1951年 庆祝党的三十周年纪念日*
徐特立
    
  青年同志们!纪念我们党的三十周年,我非常的高兴!全党和全中国人民也非常高兴!
  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的人民已经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各个民族也都统统站立起来了,而且是永远站立起来了!
  我们中国人民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进行了伟大的民主革命,赶走了强大的帝国主义,推翻了它在中国的代理人——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我们已经能够正确的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各革命阶级各民族,已经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稳步地有计划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并为将来的社会主义铺平道路。
  在我们的党诞生以前的八十年当中,我在当时看到帝国主义是非常强大的,而且不只是一个帝国主义,我们中国落了伍,我们无论在那一方面都是赶不上他们的,我非常痛心。我就决心办教育,想以资本主义教育我们的后辈。由于我想到,这样强大的敌人,我们这一代的人是不能把它赶走的,要赶走帝国主义,只能是我们后辈的任务,于是我就努力培植青年,希望他们去赶走帝国主义。但是我后来发现教育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你所教育的人极为有限,而且我亲眼看到我培养出来的穷苦青年,他一经有了能力,在社会上有了地位,就又回过头来压迫穷人,那一天被帝国主义学者加以奖励,他就忘记了民族仇恨。因此我的思想就陷入苦闷。大革命一来,我在乡下亲眼看到了农民运动,看到了农民站立了起来,粉碎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残余,不到半年,落后的乡村就变成了新世界,我也开始年轻了。我心里非常高兴,认为中国这才真正有了希望,赶走帝国主义的希望是在这里。于是我就从此丢掉教育不干,去搞农民运动,在省农民协会工作。当时我还是国民党左派,大革命失败时我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时我已五十一岁。我以为党不会吸收这样老的人入党。在这以前,我觉得自己渺小,我总觉得自己的国家也太渺小。在入党后,才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就懂得了马克思告诉我们要站起来,不要躺下去。马克思说:“伟大的东西,它挺着身子,抬起头来站起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呢?却屈了身子低了头去看它,那它就更伟大了。大家站起来吧!”可是为着要站起来,马克思又说:“只是在思想上站起来还是不够的”,(见《神圣之家族》一书)就是说,还要在行动上实践上站起来。我们的党诞生的那个时期,正是帝国主义重分世界的时候。那时候在中国正是军阀重分地盘,各帝国主义在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当时中国的统治阶级都屈着身子,或者躺在地下。因此,垂死的帝国主义,在他们的面前,就更加显得“伟大”了。但是年轻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的知识青年,他们却在五四运动时期,开始挺着身子站起来了,他们一方面在革命的思想上即在马克思主义上站立了起来,另一方面又在革命行动上站立了起来。我也就跟着这个队伍拚命的跑,而始终没有掉队,于是我就亲眼看到我们中国人民赶走了强大的帝国主义。
  我现在才不过七十五岁,我已亲眼看到帝国主义在革命的无产阶级和革命的殖民地人民面前发抖。看到他们在朝鲜、在越南、在缅甸、在马来亚、在菲律宾这许多殖民地不过一弹丸小国的面前发抖。我看到了这些,使我无限的兴奋!他们也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
  列宁在1920年对青年团演说时提到,现在已到五十岁的这一代人,是不能希望看见共产主义社会的,因为到那时他们都会死去。而列宁说这话后不到四年他就死了,他竟没有看见他亲手创造的国家进到共产主义!我在四十三岁(五四运动那一年)时,没有想到我能亲眼看到我们中国能赶走帝国主义。但是现在,我竟亲眼看到了,我今年才不过七十五岁,我希望我能亲眼看中国建设起自己的社会主义。
  你们青年一代,和我们老年人是不同的,列宁曾经告诉我们壮年人及老年人不懂得怎样去好好的对待青年人,是常有的事。青年人不得不用另外一种方法走进社会主义,而不是同父辈祖辈走一样的道路,采取一样的形式,处在一样的环境。(列宁:《青年国际<短评>》)因为年老的一代,“至多也只能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保持自己的政权,奠定巩固的基础,至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那就只有靠在新条件下……的一代人去担负。”“旧的东西已经象应该被破坏的那样破坏了,已经象应该变成废墟那样变成废墟了。地基已经清理好了,年轻一代的共产主义者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青年同志们!你们应该用你们的行动来纪念党的三十周年,至于你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因为我已是老年人,又没有青年工作的经验,因之不能对青年的具体工作有所贡献。希望你们用自己的高度的热情与无限的智慧去创造。
  * 原载1951年7月10日《中国青年报》第1版。
  

徐特立教育文集(修订版)/徐特立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