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记李鼎铭先生二三事
李善英
    
  李鼎铭先生既是我的户家爷爷,又是我的启蒙老师。1930年,我曾就学于李鼎铭先生创办的桃镇小学(即区立桃花峁初高级小学)。1936年考入榆林中学后,每次往返学校都要到他家住一晚,因来往甚密,所以得他教诲颇多。1940年春,我参加了教师训练班。时正值绥德反动专员何绍南制造磨擦事端,被我揭露斗争后潜逃榆林。桃镇小学原校长李承善也随驻扎桃镇的吴天昌民团逃走了。学校要开学,但因校长潜逃无人主持。于是我便同李长继、马瑞庭老师一同去米脂县城找李鼎铭先生商议此事。李让我们三人中选一位负责的,他们二人推荐我为领导,这样我就当上了桃镇小学校长。
  几十年过去了,尽管岁月的严霜染白了我的一头乌发,但在记忆的长河中仍不时绽开朵朵浪花,李鼎铭先生的许多往事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兴办集市,为民造福
  1931年李鼎铭先生担任米脂县东区区长。鉴于桃镇村离县城40华里,地处群山沟壑之间,几条沟居住的人民,互相往来,诸多不便;加上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些生活日用品和卖出些当地的农产品,就要跋山涉水到几十里路外的地方去买卖。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李鼎铭先生领导全区人民创建集市,繁荣经济,方便于民。首先集资在当时的戏楼湾用石块帮畔,平整场地;其次,先后大大小小一共建起5座石桥,把4条沟联成一片,其中最大的石桥名曰“通济桥”。在桥建成时,李鼎铭先生给“通济桥”写了碑记。一位省视学看了后称赞道:这篇碑文放在唐宋八大家文章一起也不算下的。足见李鼎铭先生的文章出众,学问高深渊博的程度。
  市场建好后,就要开展集市贸易,规定每月农历的逢四、逢九为集会日,一个月共6次。另外还规定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日和七月初三日为两次大的集会日。至此桃镇周围二三十里以内的群众,每逢集日,都来在集会上自由贸易。这样桃镇经济繁荣了,交通较前发达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机会多起来了。
  李鼎铭先生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帮忙他人,为人正直,主张正义的这种精神在群众中影响很大,群众把他称为“米脂东区一卧龙”,当地人民为了感谢李鼎铭先生,给他挂了一块上书“造福桑梓”四个大字的光荣匾。
  现在桃镇已发展成为米脂东区一个重镇,是乡政府所在地。
  热心教育,培养人才
  1918年李鼎铭先生创办了桃镇小学。他认识到要治国兴邦,必须有一批有胆有识的人才,而要造就这样一批人材,必须兴办学校,注重教育事业。因此他毅然辞去榆林中学教员职务,返回家乡为地方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
  开始筹建学校时,一无所有。为了解决修建校舍的资金和办学经费,利用他所创立的桃镇集市所收的斗捐、秤佣、牲畜税等做为学校的经济来源。他大公无私,还曾典卖了自己家里的12垧地(1垧地等于3亩),用来办学。他在米脂东区工作时,曾用罚款蛮婆偷盗所得的3百两银子来弥补办学经费不足。款项筹备好后,先后共建起8孔窑,3所小房,1所大房,利用一座旧戏台,办起了桃镇学校。
  学校从创办到1947年,不管经过多少波折,遇到过什么困难从未停办过。由于他认识到教育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教师水平的高低,便多方设法,聘请有真才实学,有一定声望的教员来任教。如北京朝阳大学的学生常绍先,当时很有名气的书法家马思宗等,均来校任教。名师出高徒,凡是从桃镇小学毕业出去的学生,报考绥德师范和榆林中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像李长继、石如壁、马瑞庭、马原堂和我自己,就是由桃镇小学考入绥德师范和榆林中学的。
  1947年,李鼎铭先生逝世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纪念李鼎铭先生,特将桃镇小学命名为鼎铭小学。
  鼎铭小学从创办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历史了。在这漫长的时期内,为国家为革命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分赴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革命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桃镇小学时期的学生,亲自接受了李鼎铭先生的教诲,在他开明的、进步的思想熏陶影响下,使他们初步奠定了革命的人生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据调查桃镇村出去的国家干部,平均每户两人还多。就像李鼎铭先生的几个儿女都是鼎铭小学的学生。大儿子李振三在边区曾担任过“难民工厂”的厂长,全国解放后,他曾任“华北中药材公司”经理,二儿子李力果在榆林中学上学时,就参加了革命,后被捕在北京坐牢五六年,终始坚贞不屈。抗日战争时期出狱后,担任山西敢死队一个纵队的政治部主任,全国解放后曾担任过唐山市委书记和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此外像张汉武、张承德都是鼎铭小学的学生。再以我们一家来说,姊妹弟兄9人,除大姐年龄较大,没有上学外,其余8人都在鼎铭小学念过书。全家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家在桃镇也屡见不鲜。
  不党不派,努力学习
  1936年春,我考入了榆林中学,由于李鼎铭先生是我们的户家爷爷,我每次往返都要在他家住一宿。他常教育我们说,咱家居住在红地,而你们上学要到白地(国民党统治区)。你们在榆林中学上学期间,不要说这边党好,也不要说那边党坏,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在他教导和影响下,我在榆林中学学习的数年中,就是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因成绩优良,被排在全班学生的前五名。
  由于李鼎铭先生是陕北很有声望的开明绅士,我又得其许多教诲,所以他那不党不派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记得1944年我在米脂印斗小学工作的时候,被选为出席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文教大会的代表,会后印斗区委组织科长白兴元同志找我谈话,要我参加中国共产党,我说只要把组织分配给我的工作搞好就行了,表示不愿参加。1945年后半年,日本投降后,形势大发展,大批外地干部相继调出,其中党政干部调走问题不大,有本地干部接上,唯有学校教师调走后,本地师资缺乏,后继无人。在此情况下,把我的工作调到绥德师范,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在将要调走前,米脂县委统战部高林同志向我提出,你的工作将要调走,在离开米脂前可把你的组织问题解决了。我当时受不党不派的思想影响,仍然表示不解决。1947年,胡宗南军队进攻边区,边区的自卫战争教育了我,我向组织提出参加共产党的要求。那个时候,由于我学习了联共党史和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及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材料,对党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觉得只有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入党才有意义,要是对共产党没有深刻的认识,就是入了党也是不合格的共产党员。1948年9月30日在延安大学教育系中教班三查三整后,组织批准我参加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李鼎铭先生于1947年12月11日因患脑溢血与世长辞,至今已40年了。但他那种造福桑梓,热心教育事业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怀念。
  1987年12月于延安中学
  

李鼎铭研究文集/李鼎铭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