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习仲勋 > 全文图书 > 缅怀习仲勋在西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章 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与彭大将军共创奇迹
何载

  1945年10月,西北局书记高岗调往东北,需要另选书记时,毛泽东说:“要选一位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就是习仲勋,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时年32岁的习仲勋上任后,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
  转战陕北,抗击十倍之敌
  蒋介石在八年抗战中丢掉了大半个中国的大好河山,日本投降后,又获得美国6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飞扬跋扈,妄图消灭革命根据地及人民军队。1947年3月2日,蒋介石纠集几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延安,妄图“三个月解决‘共匪’问题”。
  3月17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
  “边区一切部队统归彭德怀、习仲勋指挥。”
  彭德怀和习仲勋临危受命,深感责任重大。敌人25万大军大兵压境,而西北野战兵团仅有2.6万人马,另三个地方旅和一个骑兵师1.6万余人,敌我兵力悬殊,要负责保卫延安、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毛主席三大任务。他们勇挑重担,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首先利用陕北地势地貌和坚强的群众关系,发扬解放军的勇敢战斗精神,先后于撤出延安的45天内,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采取“蘑菇战术”(群众和战士分别叫“老鹰抓鸡”、“瓮中捉鳖”、“关门打狗”),干净、彻底、利落地消灭了胡宗南的三个精锐旅,活捉李纪云、麦宗禹、李昆岗三个旅长,歼敌1.4万余人,缴获了大批物资和枪炮,极大地鼓舞了人心,振奋了志气,打击了胡宗南的嚣张气焰。
  新华社记者曾写过一首打油诗:
  胡蛮胡蛮不中用,
  延榆公路打不通。
  丢了蟠龙丢绥德,
  一趟游行两头空。
  官兵六千当俘虏,
  九个半旅像狗熊。
  害得榆林A司令,
  不上不下半空中。
  西北野战军、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安塞县真武洞,举行了5万多人的庆祝大会,周恩来、陆定一、彭德怀、习仲勋参加大会并讲了话,欢呼和口号声响彻山谷。最重要、最鼓舞人心的内容是:
  “毛泽东还在陕北”。
  策动国民党榆林保安部队起义
  1946年冬天,蒋介石曾妄图突袭延安,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边区,以便实现占领。在这关键的时候,国民党榆林保安部队指挥官胡景铎,率领5000多人在横山起义,给蒋介石当头一棒。当着胡宗南算尽心机、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前夕,在他的北边防线上爆发了最大的起义,不但使其妄想破灭而且对全国起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起义部队改编为骑兵第6师,到达延安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热情讲话,隆重宴请,十分重视。这部分起义部队后来编入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在解放大西北的战斗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支部队起义是习仲勋长期耐心、细致、亲自做工作的结果。指挥官胡景铎和习仲勋是立诚中学的同学,受习仲勋多年影响,要求进步。习仲勋任绥德地委书记时,他们之间联系更为密切,习仲勋经常给胡景铎传话带信,启发其爱国爱民思想,帮助他认清形势,走光明正确的道路。习仲勋任西北局书记后,随着全国形势的胜利发展,他们交往更多了,除秘密通信外,习仲勋还派地下党刘文蔚就近进行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滴水能穿石,在习仲勋精心策动下,胡景铎终于适时率军在横山起义,给蒋介石以沉重的打击。
  从陕北出发征战大西北
  撤出延安第六天后,习仲勋和彭德怀竭力配合,先后成功地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大战役的胜利,成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接着,他们乘胜挥师西进,风驰电掣,击败三马(马鸿逵、马步芳、马步青),收复陇东(庆阳、合水、曲子、环县、镇原)和三边(靖边、安边、定边),然后率师北上,攻打榆林。榆林是胡宗南在边区背后设置的“定时炸弹”,攻打榆林,既可消除西北野战部队身后的隐患,也能安全保卫毛主席。果然,攻克榆林后,改变了陕北战局,我军由防御转为进攻,敌人由进攻转为防御。
  1947年7月,西北野战兵团更名为西北野战军,部队奉命转入外线作战。先攻入关中东府,全歼了胡宗南最精锐的29军,击毙了军长刘勘。后移兵西府,使胡宗南完全陷入了被动。此后,西北野战军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随着西北野战军胜利转入外线,毛泽东和党中央坚持在陕甘宁边区斗争的历史任务圆满完成,1948年3月22日,将要离开战斗了13年的陕北。习仲勋和林伯渠等领导与群众都赶来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恋恋不舍。
  习仲勋回忆当时的情景:当天上午,晴空万里,惠风和畅,在黄河边宋家川的欢送会上,人山人海,激情满怀,毛泽东深情地说:
  “陕北小米我吃了十三年,实在不愿离开这个地方,但是为了全国的解放,我们又不得不离开。”
  毛泽东和党中央离开陕北一年后,在1949年5月,中央军委将华北第18、19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行列。在彭德怀领导下,一野兵强马壮,所向披靡,经过充分准备,组织了声势浩大、威震敌胆的兰州大会战,有力地消灭了国民党在西北的有生力量和盘踞西北多年的马家军。随即巧取西宁,顺利占领银川。对于国民党来说,兵败如山倒,对解放军而言,是秋风扫落叶,从此,国民党在西北的主力基本上被彻底打垮和肃清。
  1949年秋,彭德怀率领第一野战军,以昂扬的军风、同仇敌忾的士气向新疆进军。毛泽东先派邓力群带电台进入伊犁地区,开辟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后在全国的大好形势下,策划和动员张治中等民主人士,推动了陶峙岳、包尔汉的通电起义。由于大兵压境,内外夹攻,终于和平解放了新疆,使西北五省全部解放,为祖国在西北树立了坚固屏障。
  从莽莽的长白山到郁郁葱葱的南粤,从流水潺潺的锦绣江南到雄伟壮丽的云贵高原,都解放了。全国解放了,延安光复了,人们不禁尽情高歌: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你在这里
  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在延安失守、大军进犯的情况下,毛泽东“留在陕北不走”的决定是英明的战略决策。这个伟大决定,是建立在三个坚实的基础上的:(一)对陕甘宁边区群众基础有极大的信心;(二)对彭德怀及其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充满高度信任;(三)对习仲勋和西北局充分信赖。没有这些条件,他不可能也不会作出这个伟大的战略决策。
  亲密友爱的指挥部
  习仲勋和彭德怀在西北战场上,同心协力,并肩战斗,形成了一个坚强而亲密的战斗指挥部。彭德怀善于用兵打仗,习仲勋熟悉陕甘宁情况、和群众联系密切,两者结合,相辅相成,传为佳话。
  陕甘宁边区经济比较落后,地广人稀,当年只有150万人。但人民有强烈的爱党爱边区的热忱。西北局和边区政府为配合部队作战,组织了游击队3.7万人,组织支前民兵8.4万人,确保了10多万人的生活用粮,有力地支援主力部队的前进,有效地支援了革命战争的需要。
  当年担任西北局组织部长的马文瑞说:大力培养大批干部,满足西北及全国的需要,是西北局当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为此,我们狠抓了干部教育,努力办好陕甘宁边区党校(后改为中央西北局党校),仲勋同志和我都先后任校长。我们办了“行政学院”、“民族学院”、“职业学校”、“医药学校”、新文字干部学校等专业学校,培养了大批行政干部和民族干部。我们还在各个分区办了师范和中学,初步形成了革命教育网络。西北党校和它的前身边区党校,从1937年到1945年为西北培养了干部4200多人。边区的7所中学都设有地方干部班,先后共有53个,到1945年累计调出3000多人,充实了边区干部队伍,这是支援西北战争取得胜利的一项保证。
  据统计,先后从边区抽调约1万名干部,从晋绥地区和晋南地区抽调约2000名干部(当时晋绥分局归西北局领导)。陕西、甘肃地下党出了一批干部。他们中大多数人艰苦奋斗,不辞劳苦,很快同新区人民结合,开创了新局面。
  全力支援战争,是习仲勋当年发出的响亮口号,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插曲。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和开国元勋们一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注视着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正指挥10万大军向新疆挺进。那是秋风料峭、“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日子,部队进到嘉峪关后,即遇上了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
  彭老总十万火急致电习仲勋,要求尽快提供数百辆卡车,运送进新疆的部队。习仲勋急彭总之急,想彭总之难,但他尚在西安,远水解不了近渴,立即想起他熟悉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艾黎,在离嘉峪关不远的山丹县办了一所学校,其中也培养了汽车方面的人才,为此,还专门组建了一个汽车队。习仲勋向路易·艾黎请求支持,艾黎连夜把因怕国民党征用而拆解埋进荒野的10余辆汽车挖出重装,无偿提供给西进的大军。
  这一方面反映了习仲勋对彭德怀的大力支持,同时展现了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的赤诚帮助。
  彭德怀的年龄比习仲勋大,历史地位比习仲勋高,但两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渭河两岸,兰州城下,青海高原,嘉峪关外,长驱万里,亲如手足,共创了历史奇迹。
  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王政柱回忆:
  彭总制定的作战计划,在交付军事会议讨论之前,总要先同仲勋同志交换意见;彭总草拟的命令、指示,在电台发报之前,总要先送仲勋同志推敲修改;收到中央发来的重要电文,彭总看后马上就去找仲勋同志,一块研究贯彻落实的方案。①
  习仲勋多次说,彭总经验丰富,指挥有方,能征善战,和彭总在一起学习了很多宝贵经验,特别是指挥打大仗的经验。
  “二打榆林”时,攻城未克,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部队缺粮,造成士兵饿肚子,失掉战机,部队士兵多有怨言。彭德怀听后说:沙漠地区人民太穷,交通运输十分困难,这次失掉战机不大要紧,今后仗还是有打的,最后我们还是要消灭敌人的。这充分展示了对地方支前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彭德怀有一次深有感触地对习仲勋说:
  “我们合作共事,你帮了大忙,你和景范同志(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当时为野后勤司令)熟悉边区情况,使我集中精力考虑作战方面的问题。”
  王政柱还回忆道:
  仲勋同志在野战军行军作战紧张的战斗环境中,除了协助彭总负责作战指挥外,不顾疲劳,随时随地同边区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他们每到一个地方,住房还没找好就到群众中去了。不是找基层干部座谈,就是向群众作调查研究。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参战支前,坚持生产,克服困难,战胜敌人。……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围着一大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争着向他们反映情况。……“习书记担任着那么高的职务,却没有一点官架子,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光这一点,也够我们好好学习的喽!”②
  彭德怀说:“习仲勋同志是陕北老区的一位老同志,他与边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同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赞誉习仲勋:“他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值得大家学习!”③
  1948年6月,西北野战军前委在黄龙山麓叫土基的地方召开扩大会议,总结西府战役经验教训。西北局常委、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会上说:“彭德怀同志有德可怀,习仲勋同志年轻有为啊!”
  1948年毛泽东同薄一波谈到习仲勋时,毛泽东说:他现在已经是“炉火纯青”。
  1983年,中央关于处理西北历史问题的五人小组向胡耀邦汇报时,耀邦说:习仲勋“处理问题很周全,留有余地,使我们的工作很主动”。
  ①《习仲勋革命生涯》,第252页。
  ②《习仲勋革命生涯》,第252页。
  ③《习仲勋革命生涯》,第253页。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 缅怀习仲勋在西北/何载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