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习仲勋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生信守“奢靡误国,勤俭兴邦”
郝 平

  1993年10月15日,父亲习仲勋在深圳度过了他80岁寿辰。10月份的深圳可谓是进入黄金季节,炎热暑气退去许多,万木依然吐翠。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今日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到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父亲对这个城市是有特殊感情的。
  1978至1980年,他在广东省工作期间,为了广东的改革开放,他多次向中央提出给广东放权,让广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四化建设中先走一步。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多次陈述广东的优势和劣势,恳切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四化中先行一步。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讲:“如果广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能几年就搞上去了,但是在现在的体制下,就不
  容易上去。”他的陈述和见解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小平同志说这次“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就下发了文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广东带头在深圳、珠海、汕头办三个特区。对这一新生事物,父亲始终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心情领导广东人民在开拓,在实现。广东省的领导和人民没有忘记习仲勋,他们说:“办特区取得成功,办特区为广东经济的发展、为广大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党和全国人民做出了贡献,这个功绩是和习仲勋同志分不开的。”
  父亲80岁生日这一天,心情是愉快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等给他送了花篮,田纪云副委员长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亲赴深圳贺寿。广东、深圳、珠海等地的领导及同志纷纷向他祝贺生日。这些温馨对父亲的心田无疑灌注了慰藉之情。
  在休养期间,一次我去探望他时,他对我说:“你爸爸一生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只给你们留下一身正气。”是啊,一生几次大起大落,历尽坎坷与磨难的父亲,除了给子孙后代留下道德风范、品德气节之外,又能留下什么呢!
  曾记得,小时候,我们不大愿意同父亲同桌吃饭。我们惧怕他严格的节约规矩。父亲一生十分俭朴、注重节约。比如,吃饭时他从不允许我们掉一粒米和一星儿饭渣,他自己若不留心掉下饭渣儿,他会立刻拣起吃掉。他告诉我们,陕西农民有一种珍惜粮食的习惯,吃完饭要把饭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饭渣在上面。父亲出生在陕西富平淡村的农家,少年时代受过穷苦生活的磨炼,尽管参加工作70多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乡亲们珍惜自己劳动果实的纯朴作风。他言传身教指导我们不要浪费和糟蹋粮食的作风,确实是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从我们童年起,同父亲一起进餐,他经常爱给我们念叨几首诗。其中有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记得,只要父亲开口念头一句,我们就会异口同声地念出后边句子来。父亲则笑着说:“你们不要学和尚念经,光会背诵,要领会农民生产粮食的艰苦性。”他又引用唐人颜仁郁的《农家诗》说:“农民是‘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你们千万不要‘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啊。”
  父亲的饭食极为简单,以面食为主,很少有鱼虾之类的高级菜肴。王志德是跟随父亲多年的厨师,他是陕西蓝田人,擀得一手好面条,他最了解父亲的饮食习惯。“文革”中,父亲被打倒,老王师傅被分配到一位也爱吃面食的年轻副总理家里工作。1978年父亲恢复工作后,老王师傅自己要求又回到父亲身边工作。一次,我回家看见老王叔叔专心致志地在擀“翡翠面”。这是父亲最爱吃的饭食。父亲曾拿老王师傅的“翡翠面”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叶帅祝寿。“翡翠面”,多么美的食品名称。何谓“翡翠面”?其实它并不神秘和高贵。我本人也已从王师傅处学会此种手艺。那就是把嫩菠菜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来剁成柴泥,然后用此菜泥去和面。和出的面是绿色,擀出来绿如“翡翠”,因此就美其名曰“翡翠面”。我边看老王师傅擀面边与他聊天。他感慨万
  千地对我说:“我给你爸爸做了几十年饭,他老人家最爱吃的就是这。他除了家常便饭,从没有特殊要求。他老人家晚上无论工作多么晚,从来没有叫我给他做过夜宵。像你爸爸这样与普通人保持一致的高级干部真是难能可贵呀!”
  从前我们吃水果,他总是要求我们带皮吃,后来由于果树广施化肥农药,才准许我们削皮吃,但也不让我们把皮削得过厚。有时我们削皮带果肉多了点,只要他看见,他总要数落我们几句:“看你,快把核都削出来了。孩子啊,千万不要糟蹋东西。”
  1993年,我到福州出差,同弟弟习近平聊起了父亲教子的各种轶事。近平说:“我小时候最怕爸爸很晚回来把我从梦中叫醒去洗澡。他深夜回来洗过澡的水,他认为还挺干净,不忍心放掉,非得把我和远平从熟睡中唤起,硬塞进他洗过澡的水中泡一泡,洗一洗。我们活受罪地洗完出来,他还不让放掉这盆水,还要把我们换下的衣服泡进去,等第二天再洗。”当时远平、近平两个弟弟才只有四五岁,与其说父亲让他们洗澡,不如说对贪睡的小孩子的一种惩罚,难怪近平要害怕呢!父亲的节约行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就连日常用的手纸之类,他也是节约着用。他若看见孙子辈们一长条一长条撕着用,他总要加以教导,并给他们讲解节约的道理。他的内衣、汗背心多数是加着补丁的,穿的不能再穿了才处理。有几次,我看见他使用的几块擦手小毛巾已破烂的不成样子,就问身边工作人员怎么不扔掉换新的,回答说;“你爸爸不让扔掉。”
  凡到过父亲家里的人,都会发现除去房子以外,一切陈设极其简单。父亲从不要求更换家具和装修房屋。曾记得,在1959年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期间,由于家里白布窗帘用得年代太久而氧化。工作人员打扫卫生时一不留心,窗帘就被撕破。家里人都说该换新的了。可是父亲从不开口表态要更换窗帘。就这么着又凑合着挂了许久。次年夏天,他到北戴河开会,国管局派人把破旧的窗帘换成新的,这新的也只是普通白布而已。就这,当他从北戴河回来还说:“原来的能用就将就着用嘛。这一换又给公家增加不必要的开支。要知道,咱们国家还有许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呢,一个窗帘有什么必要换来换去。”
  1978年父亲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分配他的家是“文革”期间另一位副总理住过的院落。不知为什么,四合院的地面全是用很厚的水泥浇灌的,夏天太阳一晒,水泥地面反射的暑气炙热难当。这年夏季的一天,我和丈夫去看望父亲,一进家门,从水泥地面上蒸上来的热气扑面而来,我们看见院中几盆花泥土干裂,朵朵花儿奄奄一息。见此状况,我们还以为人们忘记浇水,就从自来水管中接了几桶水把垂头歪脑的花儿给浇了个透。这时小弟远平从房中出来直喊热。他也顺势接过水桶提满水洒在地上,以降温防暑。正在这当儿,父亲的汽车开进院门,他一下车,看见满地湿淋淋的,就喊;“你们这是搞什么名堂!你们知道不知道北京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缺乏,大家都在节约用水吗?”一句话问得我们哑口无言。我们本打算干点好事,可就忘了父亲一贯主张节约的作风。
  这种水泥院子与父亲当年住的院子迥然不同。当年的四合院是黄土地面。夏天,他在院内角落种上豆角、西红柿、小白菜、辣椒等,既装点美化了庭院,又能品尝到新鲜蔬菜。傍晚他下班回来,在自己的园地里经营经营,确实是一种挺惬意的休息。现在父亲想在院内重操旧业种菜,面对这种水泥地,也只好望地兴叹。曾有人建议挖掉那厚厚的水泥层,让泥土露出本色。父亲则说:“这不是又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嘛,算了!”
  即使在深圳休养期间,他还是念念不忘节俭过日子。几乎每天都要嘱咐身边工作人员,关掉多余的电灯,注意节电,他住的地方,夜晚总是黑糊糊一片。他不厌其烦地对周围工作人员诉说注意节俭的道理。他说:“我们国家还远远谈不上发达富裕。我们国家大约还有8000万人处于贫困状态。想一想,还有这么多人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我们怎么能浪费呢?”
  父亲对自己对家人都严格要求,生活中克勤克俭。但是对国家、对人民、对同志,他是极为慷慨大度。只要国家某地有灾难,身边工作人员有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拿出钱去支援。记得“文革”前,我们家的炊事员王志德每次回陕西老家探亲,父亲总是70、80或上100元地接济他。“文革”前,这些钱不是一个小数目。河北邢台地震那年,父亲用匿名信寄去2000元支援减灾工作,表达一位老共产党员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1993年8月15日深圳的特大火灾发生后,病中的父亲带头从自己工资中拿出2000元去援助救灾工作。其实,父亲的工资并不高。“文革”前,他每月收入300多元。对一个有着众多子女的家庭来说,300多元谈不上宽余。但父亲从未向国家伸手要过补助,而是自己缩衣节食去支援灾区和有困难的同志。
  父亲节约的尽管是一粒米、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但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果实。他珍惜它,恰恰证明他是与劳动人民心心相印的。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说:“你们要懂得‘奢靡误国,勤俭兴邦’这个道理。我们国家、民族要富强,更要遵循这条哲理。”这就是父亲一身正气的一个方面。
  父亲在休养期间,从我每次探望他的过程中,感到他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他坎坷一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他的革命业绩值得写成文章留给后人。可是他一直没有主动提过给自己写书立传。目前,他身体欠佳更谈不上这类事情。以往,关心他的同志曾多次提醒我们,让我们劝父亲趁早动手写自己的回忆录。我个人的一些从事文学艺术的朋友和同学也出于好心,也曾想以父亲的革命事迹写文章,拍电影。我也曾几次壮着胆子试探过他。但得到的回答总是那么斩钉截铁:“我不写回忆录,更不上什么电影。不要写我,你们子女更不能写我。”
  为什么不要写他,起初我不理解。心想,在人们眼中,父亲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为什么不可以写呢?仔细一想,父亲一是“夹着尾巴做人”,二是确实吃“文字狱”的苦头太大。众所周知,《刘志丹》小说,尽管不是父亲所著,也不是他所倡导,却给父亲和许许多多革命同志带来深重灾难。
  这是我生活中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真实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教育自己的子女是多么严格,多么操心。作为他的子女,我有何理由不遵循他的“夹着尾巴做人”的教导呢!
  (作者为习仲勋之女)
  

怀念习仲勋/《怀念习仲勋》编辑组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2009.5重印)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