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漫漫求学路 一、贫苦人家的“书憨子”
《萧劲光传》编写组


  湖南省长沙市西郊的岳麓山下,有一个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赵州港(今照州港)。1903年1月4日,共和国开国大将萧劲光就诞生在这里。
  赵州港西靠岳麓山的天马山峰,东临北去的湘江,与美景天成的橘子洲隔江相望。江边有一个不大的渡口,叫朱张渡。据说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当年从江东到岳麓书院讲学时,经常在这里上下船,渡口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据村里的老人说,赵州港不是萧劲光家族的祖籍。萧家的祖籍在距长沙百里外的乡下。萧劲光的祖父、父亲都是乡间以纺织为业的穷苦手艺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带着简单的行头和织布工具,成年累月地走街串巷,后来流落到赵州港。萧劲光两岁那年,积劳成疾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从此,全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年仅三十多岁的母亲傅氏身上。
  萧劲光的母亲傅氏,是橘子洲北部的傅家洲人。有一年发大水,傅家洲被淹,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她到赵州港给一户周姓人家做了养女。数年后,经人说合与萧劲光的父亲结为夫妻。到萧劲光的父亲去世时,她已生下六个孩子。萧劲光最小,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在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帝国主义铁蹄横行,山河破碎,城乡灾荒遍地,满目疮痍。一个无依无靠、无地无产的家庭妇女,带着六个未成年的孩子度日,其艰难可想而知。在乡亲们的资助下,萧家盖了三间茅草房。傅氏托人从庙上租了一块社地(产权归庙主的荒地)。白天,她在社地上辛苦扒刨,种些菜、果,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绩麻、打草鞋。大点的孩子每日上岳麓山打柴,用以换点米。就这样,母子们相依为命,苦巴巴维持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在晚年回忆录中,萧劲光怀着对母亲深深的追念记述了这段辛酸的往事:
  每天清晨,母亲就送哥哥们上岳麓山去打柴。到了傍晚,母亲就坐在门口,一边把锅里的水烧开,一边望着通往朱张渡的小路,等着去橘子洲卖柴的哥哥们换米回来。如果哥哥们手中无米,母亲就要到邻居家借米做饭,生活非常艰难。那时岳麓山属庙主管,上山打柴要是碰到和尚,不仅抢走柴,还要挨打挨骂……童年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一家人谋生艰辛,度日如年。它使我饱尝了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苦难。
  或许真的是命运所致,萧劲光的母亲傅氏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她不仅勤劳能干,而且很有眼光、坚强不屈。在她一手支撑拉扯下,孩子们渐渐地大了。转眼间,萧劲光的大哥、三哥在饭馆学徒,先后出道当了厨师。两个姐姐也以自己的聪慧勤敏成了湘绣的好手。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贴补家用。家中生活有了转机,傅氏便产生了让小儿子上学读书的念头。
  1910年深秋。一天晚饭后,忙碌了一天的兄弟姊妹倚高就低围坐在狭小的房门前。劳作了一天,大家都累了。傅氏长话短说,试探着提出了已反反复复考虑多日的想法:“玉林,满伢子不小了,是不是让他读点书?”她首先征求长子萧玉林的意见。
  满伢子即萧劲光,乳名满哥。
  “我看要得。”老实木讷的萧玉林虽然不识字,但艰难的世道使他懂得,家中没个读书识字的人是受气的。所以母亲一提出,他就接过去说:“我们萧家兄弟四个没有一个读书的。满弟头脑灵光,又愿意读书,就让他去读吧!说不上日后能有出息呢!学费么,慢慢凑,总可以解决。”
  其他几个哥哥姐姐也一致赞成。萧劲光上学读书的事,就这样决定了,只是全家的积蓄加上哥哥、姐姐突击筹集的款项,还凑不足学费的最低数目。无奈,母亲从箱底拿出了一枚金戒指。这枚金戒指是她当年出嫁时,养父母作为嫁妆送给她的。十几年来,她一直精心珍藏着,时间长了拿出来擦一擦、看一看,一天也没有舍得戴。儿子上学的钱不够,再无办法了。她把金戒指送进当铺换回了六块银元,才最后凑够了学费。
  “我要进学堂读书了!”一向不爱讲话的满哥高兴地逢人就讲。
  不日,他便进了村里的一家私塾。大哥和私塾先生按照兄弟排行,给他起了大号“萧玉成”。先生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啊!”
  萧劲光上学不久,传来消息,辛亥革命成功,皇帝下台了。风云际会、交通发达的湖南省会长沙提倡新学,开始办“洋学堂”。在私塾读了两年书后,萧劲光又被送入了镇上一所“洋学堂”读书。
  穷人的孩子成熟早。萧劲光虽然年幼,也懂得生活的艰辛、全家的期望,深知母亲和哥哥姐姐供自己上学不容易,因此学习十分用功。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二十多里路,附近山里常有野兽出没,不管刮风下雨,他从不缺课。上学路上,他总是一路走一路背书。放学后,上山砍柴也把书带在身上,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看两眼,背几句。邻里的小伙伴们见他如此着迷,都笑闹着叫他“书憨子”。
  萧劲光上小学期间,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清政府土崩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纷至沓来,数千年文明古国被推入民族危机的深渊。大批爱国志士为挽民族危亡、救苍生于水火,振臂而起,前赴后继。戊戌变法、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等,湖南都是率先响应的省份之一。作为湖南首府的长沙,民主思潮极其活跃。“维新六君子”、“反袁护法”等故事,广为传颂,献身变法的谭嗣同、为唤起民众愤然跳海的陈天华,是人人景慕的英雄。1917年4月,于上年末逝世的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蔡锷,安葬岳麓山,长沙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萧劲光参加了送葬队伍。这些使萧劲光受到了最初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晚年回忆录中他讲到:那时听人们讲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的故事,深受感动,“在我的心目中,黄兴、蔡锷、谭嗣同、陈天华都是英雄。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舍身捐躯,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