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六章 铁窗内外命系一“线” 一、参加第四次反“围剿”
《萧劲光传》编写组

  国民党军三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不仅损兵折将,而且使根据地面积越来越大,红军实力越来越强,蒋介石颜面丢尽,大为恼火。经过苦心谋划,于1933年1月调集30多个师、50多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担负“围剿”主攻任务的中路军,约16万人,是由陈诚任总指挥的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所属三个纵队的具体部署是,罗卓英率领的一纵向乐安、宜黄集中;吴奇伟的二纵向抚州龙骨渡集中;赵观涛的三纵向金溪、浒湾地区集中。其总的企图是,将红军分割在黎川、泰宁、建宁、广昌以北一线,与红军决战并一举歼灭,占领红军新开辟的建黎泰地区。继而,伺机向南与福建、广东的左、右两路军形成合围,彻底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样一来,地处中央苏区北线的建黎泰地区形势严峻了。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中央军委决定集中兵力,先发制人。抢在蒋介石展开部署之前,命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军区红军南渡信江,到达建黎泰地区,编为红十一军,归红一方面军指挥。2月,军委任命萧劲光为红十一军政治委员(军长周建屏),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战役。
  2月20日,萧劲光与军长周建屏按照方面军总部的要求,指挥红十一军伪装红军主力,从新丰东渡抚河,大摇大摆地向黎川开进。在苏区地方游击队袭扰下,捕捉不到红军主力所在的蒋军发现了红十一军的去向,错误地认为红军主力已东移黎川,于是命中路军迅疾向广昌、黎川推进。当罗卓英率领的一纵行至宜黄的黄陂山下时,早已埋伏在这里的红军主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在出其不意的打击下,敌人慌作一团。敌中路军一纵第五十二师被悉数全歼。第五十九师除一个团逃脱外,其余也被就地歼灭。待敌第二纵、第三纵吴奇伟、赵观涛等发现上当,指挥部队赶到宜黄增援时,红军已胜利撤出战斗。
  黄陂伏击战后,陈诚于3月中旬调整部署,将中路军各部六个师编为前、后两个纵队,由宜黄经东陂、甘竹向广昌进攻,企图寻歼红军主力于广昌地区。此次战斗中,红十一军再次受命担任钳制和吸引敌人先头部队东进的任务,诱敌深入,给主力部队创造歼敌的机会。命令一下,萧劲光率部在前面牵着敌人前纵的鼻子走,主力部队则北移至东陂地区埋伏待机。当敌人的前纵通过四个师的部队后,埋伏待机的红军部队一跃而起,截断敌人后纵的第十一、第九师。结果这两个师大部被歼,只有少数敌人仓皇冲出包围圈,撤至南丰。
  黄陂、东陂两次战斗,是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的重要战斗。虽然这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已开始在中央根据地占统治地位,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已被剥夺,但由于主持军委工作的周恩来、朱德吸取了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采取了诱敌深入、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萧劲光等红军将领已熟悉、领略毛泽东创造的符合根据地战争实际的一套打法,从而使第四次反“围剿”再次取得了重大胜利。
  红五军团成功改编,大大提高了萧劲光的声望。调任红十一军政治委员后,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接连赢得黄陂、东陂等战斗的重大胜利,使其在中央根据地红军官兵中更受到广泛的称道和赞扬。同年4月底,根据形势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苏区中央局决定将建宁、黎川、泰宁、金溪、资溪、光泽、邵武及信江、抚河之间的地区,划为闽赣省,成立省委和省政府(时名“省革命委员会”)。由顾作霖、邵式平分别任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同时组建闽赣省军区,萧劲光调任新组建的闽赣省军区司令员。
  至时,萧劲光自闽西调到中央根据地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一次次岗位调动,接连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使萧劲光高大的身躯,棱角分明又略带胡楂的脸庞,越来越被中央苏区官兵所熟悉。人前人后常听官兵啧啧连声:萧司令,文武全才!
  然而,部队上下谁也没有想到,几个月后,中央根据地首府瑞金仿佛在一夜之间传出了爆炸性新闻:萧劲光被撤职查办了!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