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章 留守延安(下) 三、一笔不可价估的精神财富
《萧劲光传》编写组


    
  自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至1945年抗战胜利,萧劲光先是任军委参谋长,继而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直接在毛泽东领导下工作长达10年之久。
  这是萧劲光终生难忘的10年。晚年在回忆录中,他满含深情地写道:
  延安十年之所以使我念念不忘的,正是毛泽东同志的这些亲切教诲和毛泽东思想对我的教育。在这里,我受到了将马克思主义及其军事辩证法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深刻启迪;学习和实践了毛泽东同志根据地建设、人民军队建设以及军事战略战术的光辉思想;领略和体验了毛主席政策和策略的伟大思想……这对我以后的军事生涯以及建国以后海军建设中,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应该说,我们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第一代人。
  《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这些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著作,就产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当年如饥似渴地钻研理论、通宵达旦地看书、写作的情景,深深印在萧劲光的脑海里。
  有一次,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到萧劲光家串门,看到萧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毛泽东就走进了萧劲光的窑洞:“听说你这儿藏了‘宝贝’,给我看看怎么样?”
  “什么宝贝?”萧劲光一时愕然不知所措,弄不清毛泽东指的是什么。
  “子珍回去告诉我了。不要保密嘛!”毛泽东瞟了一眼桌子上的书。
  “哦,主席指的是我的书啊!子珍同志昨天来看过了,就这几本。原先有过好些书,长征路上轻装都丢了,现在找本书太难了。”萧劲光明白毛泽东是来找书,一迭声地叫苦。
  看到萧劲光十分不情愿的样子,毛泽东笑着说:“就看一看嘛!把《战役问题》、《战斗条令》两本借给我,看完就还你,好不好?”
  就这样,萧劲光这两本书借给了毛泽东。回忆这段生活,萧劲光深情地说,当时毛主席借书,还真有点舍不得,现在想起来感到很好笑。那时,毛主席一边运筹帷幄,指挥着千军万马与日寇作战,一边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伟大的理论创造,他太需要了。而在延安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搞到军事书籍真比登天还难哪!
  毛泽东写作,只要动了笔,就日以继夜,通宵达旦,一气呵成。而在这以前,他要做大量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准备工作。1938年初,毛泽东酝酿撰写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的军事论文《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为此,他多次召开座谈会,找人个别交谈,征求罗瑞卿、刘亚楼、郭化若和萧劲光等八路军将领的意见。
  一次座谈会上,毛泽东向萧劲光发问道:“你说说游击战争的指导要领有哪些?”萧劲光思索了一下说:“首先,在军事上要采取进攻的方略,想方设法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要像渔翁打鱼撒网那样,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
  毛泽东很欣赏这个比喻,连连点头说:“对,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
  萧劲光接着说下去:“还要善于集中兵力,灵活地、有计划地运用兵力……”
  毛泽东插话说:“灵活地、有计划地运用兵力很重要。但集中兵力要明确,要区别对待。在当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战略上,我们应强调以分散的游击战为主,而不是集中兵力的大兵团作战。集中兵力的提法,只能用在战役战术上,相对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达到打歼灭的目的。”
  随后,萧劲光又就游击战争的基本指导原则等问题发了言,毛泽东都很感兴趣,表示赞同。座谈会结束时,毛泽东要求萧劲光把发言整理一下交给他。萧劲光经过认真思考、研究,写了《游击战争指导要领》的提纲。“提纲”在“指导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当敌人向游击区域或有抗日政权的区域进攻时,采取被动的单纯防御、分兵把口,以至被敌人各个击破。这些都是游击战争指挥者的戒条。应该要采取积极进攻的方略,集中主力消灭与削弱敌人,或行动于敌人战略要害上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以这样进攻的方略来争取主动的地位”;“兵力的灵活运用,是转变敌我形势,变被动为主动的主要手段;好像渔人打鱼一样,既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等。毛泽东看后,认为很有价值,先后安排箫劲光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了课,并将稿子印发作为部队的军事教材。这篇文稿中的几个主要观点,均被毛泽东写文章时采用。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也是全党全军智慧的结晶,是全军高级将领战争经验、军事思想的总结、升华,作为毛泽东的直属下级和部将,萧劲光为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形成、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更在这些“文字交往”中获益无穷。
  在延安,萧劲光是国民党政府正式任命的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名正言顺”地执掌着陕甘宁边区的防务。所以,当时陕甘宁边区与国民党方面打交道,直接出面的都是萧劲光。特别是处理边区的磨擦事件,文电繁多。那些给上至蒋介石、胡宗南等国民党政要,下至国民党的师长、专员、处长的函电,大都用萧劲光的名义。往复函电及各种声明、文章、布告等文稿,也基本上都由萧劲光主持起草,经过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定稿。而这些修改,有的属“画龙点睛”,有的是删繁就简、突出中心,有的是遣词造句,更准确地体现党的政策策略。萧劲光说,总之,“常有点石成金之妙”。晚年,萧劲光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这里,我要回顾一下毛泽东同志在这场斗争(陇东顽固派杀人略地)中是怎样字斟句酌地为我修改电文的。从他修改和亲笔起草的电文中,可以看出当时党中央关于反磨擦斗争的一些重要的策略思想。
  毛泽东同志修改电文时,多次加了这样一些话:“边区二十三县范围为蒋委员长所指定”,我军“对于原定二十三县并未越出雷池一步”。这样写理由很充分。边区二十三县是你老蒋亲口承认,又经过国民党的正式会议讨论才决定下来的,现在你又派兵来侵占,出尔反尔,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在修改我给蒋介石等人的一份通电中,毛泽东同志反复推敲,最后写成这样一段话:“目前日寇以一师团之众大举西犯,柳林、军渡相继失守,我河东部队正尽一切力量,予以痛击,连日战斗甚为激烈。大敌当前,覆舟堪惧,后方纷争,实属不宜再有。苟一方拼死杀敌于前,他方复乘机争夺于后,则不啻以刃资敌,前途危险,何堪设想!?这段话里的潜台词,是在警告顽固派不要继续与日伪勾结。
  在修改我致程潜、朱绍良的一份电文时,毛泽东同志加了“据闻一切行动均根据新颁处理共党问题方案,下级不过照此案执行而已”一句,点明下面的人制造磨擦,上面是有“根”的。
  1939年冬,国民党驻防榆林地区军事长官邓宝珊所属部队一个营长挑起了磨擦事端,两军相持,剑拔弩张。根据部队报告的情况,萧劲光起草了一份电报致邓宝珊,通报事件经过。电文最后是这样写的:“恳请速电制止,将该营即调他处,以平公愤。并将敲诈人民、贪赃枉法、破坏团结、制造分裂、肇事凶犯之宋营长撤职严办,以惩刁顽,而维法纪!”毛泽东看后,将这段话全部删去,改为:“事件发生谅系宋营长受人挑拨所致。现在事态颇为严重,敬恳我公速电制止宋营长,勿再寻衅,然后查明事实,合理处置。并可否将该营另调他处?”改完后,毛泽东还在稿上批注道:“萧:措词过于激烈,以后应予注意。”
  在这期间,还有许多以萧劲光名义发出的电报、信函,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在处理国民党三区行政督察员兼保安司令钟竟成等杀人略地事件中,发给程潜的电报就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文中写道:
  镇宁两城虽被袭占,无辜官兵虽被牺牲,下级人员虽极愤慨,然劲光至今未增一兵,无非体钧座之意旨,本团结之大义,力求和平解决之道。……职意公平处理,撤兵为先。进占镇宁两城之兵不撤,即无以示诚意而服人心。专员钟竟成实为肇祸之主谋。庆父不去,鲁难未已,施以撤惩,出自钧裁。
  文末署名,“留守兵团主任萧劲光”。文字虽不长,但理直气壮,顾大局,讲团结,忍让为怀的气度溢于言表。
  1940年12月,为了提高全党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认识,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一个党内“指示”(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目为《论政策》)。文件指出:“在目前反共高潮的形势下,我们的政策有决定的意义”,“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文件下发后,萧劲光结合这一指示精神的贯彻,总结了两年来留守兵团反磨擦斗争的经验教训,对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思想教育。同时,还写了一篇《谈陕甘宁边区的形势》的文章。全面地记述和分析边区周围顽固分子制造磨擦的主要方式、特点及重大事件,最后严正指出:如果顽固派继续执迷不悟,挑起事端,“那末,我们必然以武装力量,配合饱经斗争的有组织的民众,给他们(顽固派)以应有的教训。我们完全有把握和他们作持久的斗争,并予以有力的回击。”鉴于文章内容重大,萧劲光写完后报送毛泽东、张闻天等审阅。毛泽东认真审阅全文后,将最后一段改写为:“那末,也没有别的法子可想,唯有准备自卫,予进攻者以坚决的反击。但这完全是不得已的,只要反共派稍有觉悟,我们仍准备同他们言归于好。”改毕,毛泽东仍觉得言犹未尽,于是又增写了一段话:“劲光留守后方,责任重大,为使前线战士安心抗战起见。对于反共派捣乱后方之行为,不能不采取自卫步骤,用以保护后方之安全。反共分子的内战计划,将丧失全国的人心。我相信,他们的计划是必然要失败的。”
  文章在边区内刊物发表后,译成英文对外广播。
  立马疆场、叱咤风云的萧劲光,又是一个极善于学习、极有心的人。毛泽东亲自起草或修改过的文稿草底,他分外珍视。每次用完后,都反复揣摩、思考,从中学习毛泽东的战略策略思想,高超的斗争艺术,并将文电底稿一一悉心保存。抗日战争八年多的时间里,积攒了电报、信函、文告等各类文稿140多份(有的是全文,有的是改动较多的局部数页),共计500余页。1945年8月,萧劲光受命赴东北离开延安前,将这些积存的文电底稿整理起来,依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带到了东北。随后,又从东北带到湖南、从湖南带来北京。前后算起来,在身边珍藏了三十多年。中间经历过战争血火,也经过了十年内乱,但一份也没有丢失。
  1976年4月,萧劲光已达73岁高龄,且自觉身体大不如前。恐日后有失,决定把这些底稿转送给毛泽东。
  现在,这些文稿完好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就在撰写此书前,笔者前往中央档案馆调阅了这些文稿。工作人员一再叮嘱,这是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原件,十分珍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则富,不可价估,千万注意爱护!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