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四章 兵不血刃克长春 三、不放一粒粮食、一根草进城
《萧劲光传》编写组

  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非常明确,长围久困的目的是“使其粮弹俱尽,人心动摇时再攻”。所以,在完成包围任务使敌人无从突围后,最直接的长期的斗争形式是经济斗争,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在部署围城工作动员会上,萧劲光斩钉截铁地提了一个口号;从部队按部署到位那一刻开始,长春城的大门就算关上了。在这以后,再不准放一粒粮食、一根草进城!
  围城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各单位都立即在通往长春市区的每个路口,设立了检查站、检查哨。严格行人检查,禁止粮食、蔬菜、柴草,以及牲畜等一切可供敌军所用的生活资料进城,断绝了城内外一切人员商贸往来。为了做到封锁严密,万无一失,真正卡住敌人的脖子,政治部主任唐天际亲自出面与地方协商,成立了“军地联合对敌斗争委员会”。以此名义把驻地贫苦群众组织起来,参加经济封锁斗争。
  长春市市长尚传道是个颇有心计的人,他对经济封锁,似乎有所预料。3月份上任甫始,他就不讲价钱地买下了中央信托局长春分局储存的全部10万斤大豆。接着,又对全市存粮进行了普查。调查结果是,全市各方面存粮,包括私人自存的,加在一起,可以维持到7月底。当时这结论并没有公布。5月下旬,解放军部队包围长春城,特别是对长春实行经济封锁后,这一信息不翼而飞。国民党在长春的党政各部门很快就都知道了,长春市民也知道了。一无基础二无靠山,立足未稳的国民党第六十军更感到心里没底。长春城内有点慌神了!
  困守孤城,自古为兵家大忌。不错,兵书上确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说,但首先必须有饭吃、能活命,然后才能待援解困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金汤之固,非粟不守”是军家常识。粮草,要命的粮草!围城开始,长春城内国民党军第一个反映就是搞粮搞草。一时间,第六十军、新七军等各部官兵像蝗虫一样涌出城,自顾自四下抢粮、抢柴、抢草、抢地里半生不熟的庄稼。城郊许多村屯老百姓房顶上的草也被拆下来拉进城当了马草,房梁、家具则被运进城当烧柴储存起来。一次次洗劫,弄得老百姓哭天抢地,家家鸡犬不宁。解放军围城部队一发现这种情况,立即出兵打击,并把前线阵地逐步向里推进,压缩包围圈。同时专门抽出一部分官兵帮助前线老百姓收庄稼——先是蔬菜,而后是小麦等。从接近城区的最前沿开始,由前而后,熟一块收一块。军民一起动手,不分昼夜,快收、快装、快运。收的粮食留下当时吃的,都运到后方储存起来,不让一粒粮食落在敌人手里,不久,从解放军围城部队前线到城郊中间几十里范围内,已无粮草可抢,国民党军就很少出城了!
  出城不能,突围无期,粮食供应一天天减少,城内国民党军惶惶不可终日。新七军军长李鸿故作镇静地安慰部下:“没有柴烧拆房子,没有粮吃有空投。共产党能封地,还能封天吗?”乍一听这话似乎不错。但围城指挥所既然在地上设了三道防线,炸了机场,当然不会忘了阻敌“空投”。围城命令下达不久,参谋长解沛然就主持召开阻敌空运、扰敌空投的军事会议,根据国民党军飞机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部署了防空火力:机场所在的西部地区是防御重点,部署野榴炮连三个、高射炮连两个、机炮连一个;东部地区,部署野榴炮、高射炮、机关炮各一个连。萧劲光在会上作指示:“目前地面封锁做得不错。防空,我们力量有限,主要靠大家协同。要告诉各炮连官兵,希望大家明确责任,严守岗位,努力提高战斗能力,要做到使敌人不敢来,来了不敢投,投了无效用。”
  人多,打起仗来固然力量可观,但吃起饭来数字也相当惊人。城内国民党守军10万人,即使每人每天1斤,1天也要10万斤。按美联社的“行家”计算,如全靠飞机运送,至少需有30到40架次。以国民党的空军实力,在全国战火遍地、四处告急的形势下,要达到这个数目是不可能的。后来统计了一下,在这期间,最多时一天也没有超过20架次。一般都在10架次左右。有时天气不好,阴雨连绵,雾气浓重,能见度低,七八天一架也来不了。纵然来了,城外解放军防空炮、高射机枪严密监视,国民党的飞机也不敢低飞,不敢到预定地点投掷。有时甚至来不及空投就掉转机头往回逃。有时远在3000米高空就匆匆忙忙投下来,结果落在了城外解放军的阵地上或封锁区内。他们从数千里外辛苦辗转运来的南方大米、四川榨菜、牛肉罐头,统统为围城解放军官兵改善了生活。落在城里的,也常被居民抢走、藏起来。所以,城内国民党军盼空投望眼欲穿,只要一有空投,听到飞机声响,官兵们就冲出营房,各个单位就自己抢自己的。为此,国民党军专门成立了空投指挥所,由兵团参谋长杨友梅亲任总指挥,指挥空投,主持统一分配空投的粮食、物品,并且制定了明确的分配规定(大部分要供给主力部队新七军)。但他们这样规定也无济于事,一次空投数量有限,今天来了还不知哪天再来,饥肠辘辘的官兵哪管得了那么多!特别是后期国民党飞机飞来架次越来越少,东西分配不均,部队之间为争夺空投食品的火并时有发生。郑洞国又气又火,不得不亲自签名发出告示,凛然声明:“倘有不顾法纪仍敢擅自抢藏者,一经查获,即予就地枪决。”矛盾尖锐程度,可见一斑。
  城外抢不来,空投无济于事,怎么办?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招,就是在各界群众身上做文章,加倍搜刮城内的居民。
  7月初,眼见军粮告罄,郑洞国“十万火急”向蒋介石求救。蒋回电说:“尽收长春人民所有粮食物资,由政府统一分配。”郑以为有了尚方宝剑,将电报转市长尚传道,“请照准执行”。尚回答:“民间的存粮已快吃光了。政府也收不到多少粮食、物资;而且在饥饿威胁生存之际,我无法保证市属职员廉洁奉公。此举徒然骚扰人民,毫无裨益,我办不了。您要遵命办理,请您另选市长。”
  在此形势下,粮食、糠菜,一切可吃的东西,都成了宝贝,价格一路飞涨。萧劲光在日记中准确地记下了当时长春每斤高粱米的价格:
  6月2日,4万元
  6月23日,22万元
  7月14日,80万元
  7月28日,330万元
  8月11日,720万元
  8月18日,2300万元
  9月10日,2800万元(为东北流通券)
  一捆钞票买一捆青草,一个金馏子换一个馒头。短短三个多月。粮价上涨了700倍。两年前,杜聿明刚踏上东北大地时曾明令宣布:首先进入长春的部队,奖励东北流通券100万元。这一令人咋舌的赏格,于今只够买一口高梁米(不足三钱)。有人说,后来粮价继续涨。其实涨不涨无所谓,已有价无市了。
  “民无粮要反,兵无粮要散。”9月初,包括向来以“军纪严明”自诩的新七军,也全没了章法。为了稳定部队,缓和矛盾,兼任警备司令的新七军军长李鸿在郑洞国的默许下,采取了恶毒的“杀民养兵”政策:出动部队抢走一些市民仅有的食品、家具,甚至扒了房子,把他们成批成批地赶出城来。
  9月11日,我东北野战军要求一兵团对阻于长春市内的难民,在10天内分批放完,并做好难民的救济和安置工作。多日没吃顿饱饭,家又被毁,衣衫褴横的老人、孩子被赶出城,步履飘摇、凄凄惨惨。在第一线执行封锁任务的解放军官兵,非常同情被赶出城来的群众。远远地就把他们接过来,把自己的饭拿给他们吃,竭尽全力照顾他们。被赶出城的难民越来越多,单靠一线部队接待不过来。兵团机关遵照东北野战军首长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周(桓)联名发出《关于开放长春难民出城的处置》的指示,专门成立了“难民处置委员会”,由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际负责。各部队前线阵地,分别设立了难民临时接待站;部队后方由“难民处置委员会”组织成立了几十个难民收容所,有计划地收容、疏散、安置难民。虽然经过土地改革,当地群众生活有了改善,但由于兵荒马乱,土地歉收,国共双方大量部队涌入,长春、吉林一带粮食相当紧张,解放军粮食供应也不宽裕。为了救济、安置难民,围城官兵们自觉提出,每顿少吃一口,省下粮食救济群众。因缺乏工作经验,难民救济工作开始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群众饿了多日,身体很虚弱,一次吃得太多,有的胀死了。后来接受了教训,出城后先让他们吃稀饭,逐步增加进食,此后再没有类似问题发生。
  据有关资料记载,围城期间,解放军难民委员会发放救济粮4000吨,救济款6亿元,食盐500斤。解放军热情接待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使出城的难民很受感动。经过一段休养,多数人陆续疏散到后方,有一部分自觉要求返回城里,协助侦察敌情或做瓦解敌军的工作。
  难民被赶出城,仍然解决不了缺粮的问题,却扩大了解放军的影响。通过各种渠道返回城里的难民,成了解放军瓦解敌军的得力帮手。李鸿、郑洞国“杀民养兵”的阴谋失败了。在饥饿和绝望中,前沿碉堡、工事中的国民党官兵不时有人悄悄跑到对面围城解放军阵地上,那里有饭吃……
  飞机空投无靠,地面突围不能,部队接应没音信。“坚冠全国”的长春成了一座死城。面对一片混乱,郑洞国哀叹:“长春是一支断了线的风筝!”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