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九章 致力解决海军装备问题 一、人民海军最初的“家底”
《萧劲光传》编写组

  萧劲光晚年在回忆录中讲了这样一件事:1950年初,他到任不久带着几个人到海防重镇威海的刘公岛进行设防勘察。随行参谋人员在码头向渔民租了一条小船。航渡中,渔民得知萧劲光是新中国的海军司令员,顿时睁大眼睛,以不可思议的口气说:“你是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
  记述了这件事情后,萧劲光深有感慨地写道:“这话对我刺激很大,可当时有什么办法呢?我这个海军司令真是两手空空啊!”
  “两手空空”,不是夸张。直到1950年下半年,华南地区和青岛地区海军的架子才开始搭起来。即是说,海军机关成立时,整个渤海、黄海和南海的大片海域中,还没有人民海军的一舰一炮,这些地方海防的大门还无所凭据地敞开着。这时,人民海军仅有的部队,就是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的华东军区海军和珠江口广东江防部队的十几艘小型舰艇。所以,萧劲光到任后,一边向苏联专家请教,考虑筹建成立海军领导机关,一边即与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联系,了解华东军区海军的情况。随时准备接受军委下达解放台湾的命令。
  是时,张爱萍正在忙于修复舰船、组织部队演练,准备举行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纪念庆典。于是便派司令部作战处长赵汇川前往北京,向萧劲光汇报。
  赵汇川是老新四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他从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任上调到华东海军任作战处长,经历了华东军区海军创建的全过程。抵达北京的当天,萧劲光就在临时租住的旅馆里接待了他。按照萧劲光“尽可能讲细点”的要求,他系统地汇报了华东军区海军的创建经过及编制、体制、部队思想面貌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华东军区海军是1949年4月23日,由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主持创建的。出席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海军成立会议的全班人马,除张爱萍外,一共12个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参谋黄胜天、管理员温礼芝等4名干部,外加作为公勤人员的8名士兵。被视为海军的象征而必须装备的舰艇,当时则全无着落。4月28日,在江阴要塞司令部礼堂正式举行成立大会,来自三野教导师、三野司令部侦察营和国民党海军起义部队官兵共800余名出席大会,成为人民海军的第一支部队。此后随着国民党海军起义官兵加伍和从陆军部队调入,陆续有了官兵1万余人。舰船大大小小加在一起,能动的、不能动的,有一艘算一艘,加起来近200艘。
  萧劲光一边听一边记录,并一再提出要讲细点。赵汇川接下来便具体介绍了在上海、南京接受装备的情况。他说,归结起来,这些舰艇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原属八路军、新四军的沿海游击队(被称之为“土海军”)带来的。如苏北军区海防纵队,在改编为海军部队时带来少量船只。这些船只多是破旧的汽艇或小型木船,堪用的很少。
  二是接收国民党海军起义、投诚的舰艇。随着解放战争不断扩大、节节胜利,先是青岛的“黄安”号护航驱逐舰、上海的“重庆”号巡洋舰,接着是林遵的海防第二舰队、“长治”号驱逐舰等纷纷起义。1949年一年间,国民党海军成功的舰艇起义14起、投诚1起,共带来大小舰艇97艘。这是当前部队舰艇的主要成分。
  三是战斗中缴获及从地方接收的。三野第九兵团、第十兵团的部队,在渡江战役前后都曾俘获国民党海军舰艇多艘。上海解放后,军管会海军接管部在上海搜集、接收国民党海军遗弃及未能逃脱的舰船10余艘。
  四是华东海军成立后,为了解决部队训练和舰船修复的急需,紧急向上海招商局、上海公用局等地方有关部门征调、购买的。这包括拖船、舰艇10余艘,渔船50多艘。这些舰船加在一起,将近200艘。
  赵汇川熟悉情况,且经过认真的准备,所以,他的汇报有观点、有事例,萧劲光很满意。特别是听赵汇川介绍了张爱萍大胆起用原国民党海军技术人才修复、改装舰船的做法,感到大受启发。汇报结束,萧劲光把赵汇川的汇报材料拿过来翻了翻,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但还要抓紧。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任务很紧迫。其他部队才开始筹建,主要任务还要靠你们完成。关于舰艇列编、命名问题,海军同意你们的意见。军委已明确,护卫舰以省会城市命名;炮舰以革命老根据地内的一些重要城市命名;各型登陆舰、江防炮艇等,以名山大川及根据地内知名的集镇命名;其他辅助船、小型舰艇,则以数码编号。同时,军委决定,根据训练和遂行战斗任务的需要,将其中32艘主要舰艇编为3个舰队(后改称“支队”),纳入战斗序列。即:由“南昌”、“广州”等8艘护卫舰,组成第六舰队;由“延安”、“瑞金”等8艘炮舰,组成第七舰队;由“井冈山”、“黄河”等登陆舰及江防炮艇等16艘舰艇,组成第五舰队。庆祝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活动,按所提意见如期举行,海军将派人参加庆祝活动。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使萧劲光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就寝前,他通过记日记总结一天工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挥而就。而这天晚上,他却思绪万千,久久难以落笔。毛主席语重心长的谈话,武汉江面的见闻,赵汇川的汇报,统统汇集在脑际,使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海军领导机关的筹备工作业已就绪。成立领导机关,自然无问题。然而,发展、壮大海军,谈何容易!没有人,可以选调,从陆军部队调,从地方选;不懂技术可以学,几种主要专业的技术学校业已陆续开学。但没有舰艇、没有装备呢?这就不是立说立行、短期所能解决得了的……
  萧劲光翻看着笔记。“这些舰艇性能落后,陈旧不堪,五花八门,134艘舰艇的排水量加在一起也只4万多吨。有的小艇只有二三十吨,甚至十几吨,且航速很小,有的只七八海里……”在这几句话下边,他重重地划了一条线。接着,在日记本上写道:“总数,134艘;3个舰队,32艘。数量太少了。但它是人民海军的,是新中国的,是属于人民的!是中华民族海上长城的第一块砖……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尽快搞到军舰。”
  军舰,是海军的眼、海军的腿、海军的拳!没有军舰还叫海军吗?这时,萧劲光心里还抱着一个莫大的希望:打捞自沉在葫芦岛海底的“重庆”号。
  到北京不久,萧劲光就专门搞来了“重庆”舰的资料。“重庆”号是一艘轻型巡洋舰。1949年2月起义后,遭到国民党军飞机的疯狂轰炸。为使其免受更大破坏,于3月20日将其自沉葫芦岛码头附近。该舰身长165米,宽16.7米,排水量5274吨(满载7500吨),编制600余人,最高航速32节。续航力4000余海里。主要武备为:设152毫米口径主炮6门,102毫米四联炮8门,鱼雷发射管6具。另外装备小口径高炮20门。且各种火炮均由雷达控制指挥,炮弹自动装填。这种战舰在军事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虽已不属先进行列,但在亚洲绝对算得上名列前茅。而人民海军有了这样一艘战舰,振一纲而带全目,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异常重视“重庆”舰的打捞工作。1949年8月,委派张学思赴苏考察访问时,就授命他向苏联海军部提出请派专家来华协助打捞“重庆”舰一事。萧劲光到任不久,军委又召集他和有关人员就打捞“重庆”舰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都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朱德说:“这是一件大事,要组织一个统一的机构,集全国的力量来办理。所需经费可由作战费内开支。”聂荣臻说:“把准备工作做好,技术方面的事情可委托苏联专家办。”经过研究,最后确定由海军司令部和重工业部、铁道部、总后勤部、辽西省政府及某部一○七师等单位,各派干部组成打捞委员会。由“重庆”号起义后在舰上担任过政委的朱军任委员会主任,具体领导打捞事宜。这一决策使萧劲光大为振奋。会后,他向周恩来提出,希望能在1950年底前打捞上来。周恩来接受了萧劲光的建议,亲自致电苏联国防部长布尔加宁,请于8月以前派专家来华开始打捞。
  然而,这件事后来不像想像的那样顺利和理想。那次会后,萧劲光多次催问,直到6月下旬,周恩来才告诉萧劲光,布尔加宁已正式同意协助打捞,但时间要往后推——年底前摸清情况、准备材料,明年春天才能投入打捞。打捞事宜,首先还要由两国贸易部签订合同,中方须向苏方支付打捞费55万卢布。
  经中方一再争取,并如数交付打捞费,苏联专家205人于8月1日依约抵达葫芦岛,开始潜水检查等为期数月的准备工作。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协助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重庆”舰终于1951年6月13日被打捞出水,并顺利地拖到了大连港。看到打捞出水的“重庆”舰巍然屹立在港口,萧劲光又高兴又激动。6月20日,亲自给苏联海军部长尤马谢夫哥洛夫果将军发了电报,表示诚挚的感谢。之后,萧劲光多次与苏联海军部联系,要求派专家帮助修复。由于缺少配件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最后终未修复成功。若干年后,萧劲光说:“‘重庆’舰打捞上来却没能修复,我非常遗憾。但,中央和军委领导对海军建设的关心、广大指战员和职工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却让我感动不已,铭记终生,鼓舞着我为海军装备发展奋斗。”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