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九章 致力解决海军装备问题 三、落实中苏“六四”协定
《萧劲光传》编写组


  1953年3月5日,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逝世。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震动甚大,对中国刚刚起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带来不小的影响。
  斯大林对中国海军建设是支持的。特别是1951年、1952年两年,他为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中表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大无畏英雄气概所触动、感染,多次表示,苏联政府要尽一切可能帮助中国建设海军。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斯大林主动提出《中国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再扩大一些”,致使中央军委、海军机关的领导把后来扩大了的海军建设计划称做“斯大林计划”。斯大林逝世后,会不会变化呢?萧劲光心里有点打鼓。
  3月7日,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吊唁活动。考虑到葬礼结束后将与苏联商谈海、空军装备订货问题,罗舜初参加了代表团。临行前,萧劲光向罗舜初交代:主要应抓紧当时已草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落实。已经商定的问题,争取很好实现。尚未商定的问题,要争取能定下来。至于下一步订货计划,暂时不必涉及,谈也不会有结果。
  葬礼结束,中苏会谈随即开始。会谈几次后,罗舜初于3月12日给萧劲光发回电报,汇报了谈判情况。电报说,苏方态度有变。新上任的领导人马林科夫等人甚至讲不知道有一个由斯大林提议、经苏联方面审定的《中国海军建设五年计划》。几次会谈,他们均表示对中国海军提出的订货有困难。下一步怎么办?
  海军建设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海军第一个全面的建设计划,它寄托着萧劲光建设海上战斗力的满怀希望。斯大林逝世后苏方在海军订货问题上会有变化,萧劲光有思想准备,但变化如此之大是他没有料到的。由此,他再次看到了购置装备问题的复杂。经慎重思考,他于3月16日给罗舜初回了一个长电报,具体谈了对几个主要问题的原则意见:“凡是过去商定的问题,仍需提及一番,如一九五二年订货、五年计划实施程序、修复‘重庆’号、派各种专家组、派各项顾问来,以及关于建设造船厂等,尽可能求得解决。”“一切尽量争取现成品、半成品,哪怕是他们用过的,只要还有作战能力和教育作用,总比完全没有好……目前海上斗争情况日趋繁重,干部需要东西训练。日本和台湾正在拿了美国那些过龄的东西加强武装,向我封锁袭击。又要知道,苏联在目前不可能给我们许多新东西,他们最新的最秘密的东西绝不会给我们。”“如果因为某些情况必须改变五年计划的话,请你们一定要掌握重点,加重重点。重点应放在海上力量方面,它就是快艇、飞机、潜艇。此三项不仅不能少,还必须增加,尤其潜艇,再增加一倍不算多。”
  之后,萧劲光于3月20日、4月4日又两次致电罗舜初,反复强调了以上几条意见。罗舜初回电说,意见已再三申明,苏方只是强调他们有困难。或许的确由于他们生产能力有限,也可能有不便说明的其他原因。不过,经反复磋商、交谈,共识还是达成了。1953年6月4日,在苏联访问的政务院财经委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两国《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后来,依据协定签字时间,统称中苏“六四”协定。
  “六四”协定写明,苏联政府保证,在1953年至1955年三年内按照三个附件,向中国提供海军装备和建造军舰技术上的援助。具体为:按照附件一,苏联政府保证在1953年至1955年内交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类舰艇(成品)32艘(合计14500吨),各种飞机148架,机场地面设备车67辆,各种火炮150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各种炮弹、观测、通信、航保、防化、防救等各类配套设备器材若干;按照附件二,交付各类成套造舰材料(又称“半成品舰艇”)由中国船厂装制的舰艇49艘,合计13500吨;按照附件三,苏联方面无偿转让制造舰艇技术图表和工作图表,以及生产水雷、安装火炮等技术文件。并将在1954年至1955年内,派遣不少于150名苏联专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资在中国工厂建造舰艇方面给予技术援助。“六四”协定还规定,供货价值的三分之一由中国方面交付现款,三分之二用苏联提供的贷款偿付。计划的三分之一,驱逐舰砍掉了一半,而飞机仅仅只有原计划的六分之一。
  无论多少,既然定了,便须照章落实。1953年8月,正当萧劲光组织机关、业务部门按照“六四”协定所订装备制定计划,部署工作时,又接到军委通知:根据中央财经会议精神,为了做到外汇平衡和发展重工业,军费将有所缩减。军队各大单位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重新考虑原定的五年计划,使之更加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和中央的要求。海军应本此精神将中苏两国签订的海军三年订货计划(即“六四”协定),再行缩减,以减少经费尤其是外汇开支。
  接到这个通知,萧劲光很着急。联想到部队日益繁重的护渔护航任务和正在进行的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战斗,他感到有必要向中央反映自己的想法。经过慎重思考,萧劲光于8月24日直接给毛、朱、周、彭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自海军建立以来,恰值朝鲜战争时期,海军建设处于极次要地位,原来海军在苏订货之经费,大部转拔建设空军。海军建设四年以来,新增力量仅有四十六艘快艇(其中旧的三十六艘)、螺旋桨水鱼雷机三十二架(今后只能做教练机用)。小口径海岸炮四个团。如果再将三年计划缩小的话,现在我们已建设的各种学校,都很难维持下去。为了国家重工业建设削减军费,我们认为是应当的,但海军建设是否可以从整个军费内适当调整,以使其逐渐生长,以应付海上斗争的需要……
  萧劲光的这一信报送上去后,受到中央领导层高度重视。在12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对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审查。在与会人员一一发言(多数人同意萧劲光的意见,认为不能再缩小,也有部分同志感到经费上有困难)后,毛泽东总结大家的发言,作了指示:“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障海道运输的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为了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向我国的侵略,我们必须在一个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建设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同时,毛泽东提议,军委和政务院有关部门要开会,对海军建设问题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研究。
  1954年1月23日,周恩来就研究海军建设计划问题分别致函彭德怀、黄克诚和萧劲光等:“根据毛主席指示,拟于军委高干会后,四中全会开会前,商谈一次海军建设计划问题(具体时间另通知)。现将毛主席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四日在中央会议上对海军建设指示的纪要及海军提出的海军五年建设计划的规模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的造船工业发展计划的报告材料共四件送上,请抽暇先阅。”接到周恩来的信函,萧劲光很受振奋,立即召集业务部门研究,起草了一个详细的介绍五年计划依据的汇报提纲。
  2月12日,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刚结束,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召开了研究海军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会议。
  单为一个军种的建设计划举行会议,出席会议人员规格之高、部门领导人之多,是空前的。他们是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军委、总部领导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谭政、黄克诚;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罗舜初、方强,参谋长周希汉;政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及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等。
  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他点名萧劲光首先发言,介绍相关情况。
  萧劲光首先介绍了海军五年计划的内容。计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前三年(1953年至1955年),按照“六四”协定执行,购置规定武器装备及半成品材料;另一部分即五年计划的后两年(1956至1957年),依此前与苏方的约定,再从苏联订购一批舰艇和造舰材料。前后两部分加起来,共需13亿多卢布,约合人民币(旧币)12.6万多亿元。到会的海军其他领导,方强、周希汉等也分别作了说明、补充发言。
  萧劲光等发言后,大家便围绕海军的计划展开讨论。邓小平先讲,他说:“毛主席指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国家机构经费最后要做到不超过国家支出的百分之三十。根据这一原则,军费今后只能每年递增4万亿元。不管你想干什么,钱就是这些,否则只有改变百分之三十的比例。” 
  彭德怀简单介绍了各兵种五年计划概况,强调说:“第一个五年内国家机构经最后做到不超过国家支出的百分之三十的原则不要动摇。应以此为标准拟定各兵种的均衡发展计划。”
  黄敬向大家介绍了国家造船工业的情况。他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内,除海军要求造军舰3万吨、辅助船6000吨以外,民用方面要求制造民船48万吨。从造船工业的发展速度来看,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随后,陈毅、贺龙、刘伯承、李富春等相继发言,一致主张应集中国家财力发展重工业,各特种兵建设,应尽可能缩减。
  最后,周恩来作了总结讲话。同时,他责成彭德怀召集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开会,研究从空军、陆军部队抽调部队和干部,支援海军建设。
  4月15日,周恩来将这次讨论的情况和主要意见向毛泽东、刘少奇和中央作了报告,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从此,中国海军开始了以执行“六四”协定为主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执行过程中,1954年10月、1956年1月,中苏双方又分别签署了“六四”协定的补充协定和议定书,增加了供应舰艇的数量,调整改换了部分原定舰艇的类型。通过执行“六四”协定,不仅及时装备了亟待发展、壮大的人民海军,而且通过购置护卫舰、扫雷舰、鱼雷快艇、潜艇、猎潜艇等型号的成套技术图纸资料和材料设备,自行装配制造舰艇,培养锻炼了中国造船工业的技术力量,为中国自行制造海军舰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