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大将画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学军事托尔马乔夫,反“围剿”中央根据地 鏖战苏区
张洋







  1930年夏天,萧劲光从苏联学业期满回国到了上海。由于一片白色恐怖,党组织派他和李卓然经香港到闽西开展工作。一天他们在香港大街上溜达,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了一本译成中文的《政治经济学》,萧劲光想日后会大有用处,就买了下来。岂料没走几步,警察扣住他们要检查。机警的李卓然趁警察不注意时将萧劲光手中的书接过来夹在腋下。因为商人拿政治书籍容易引起怀疑,警察先搜了萧劲光的身,没发现什么,接着又盘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是做大米生意的商人,与护照、证件相符。
  接着警察搜查李卓然,警察也没从李卓然身上找到破绽,就放他们过去了。萧劲光和李卓然不慌不忙轻松地返回住处。
  哪知他们刚返回住处,就见两个便衣在那儿转悠,萧劲光见状急忙叫李卓然离开。没想到那两个便衣发现了他们,一个麻脸便衣快步走了上来,问:“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要检查!”
  萧劲光镇静地说:“我是商人,来港采购的。”
  麻脸便衣检查了护照、证件,见没什么问题,便奔李卓然而来。在核对了李卓然的护照、证件后,这家伙突然发现他腋下夹着的那本书,便伸手一下拽了过来。麻脸便衣翻了翻冷冷一笑:“这是赤党的书籍,你们携带违禁品,跟我们到警察局走一趟吧!”
  无奈之下,萧劲光、李卓然只好被押着往警察局走。在路上萧劲光小声地说:“看到前面的那个岔道吗?当我数到三的时候,咱们打倒便衣就往那里跑。”李卓然会意地点点头。
  “一、二、三!”萧劲光刚数到三,两人便突然转身将便衣打倒,由于李卓然不会拳脚出拳力道不够,一个便衣没有被打倒,眼看要拔枪。萧劲光见状使出一记“金刚捣杵”将其打倒,然后二人一口气跑到前面岔道的巷子里。
  经过这次风险,他们行动更加谨慎了,几天以后,党组织派人把他们从香港送到汕头,然后在党的秘密交通线掩护下,从汕头进入闽西根据地。事后李卓然说:“多亏你会两下拳脚,要不咱们就麻烦了。”
  1930年底,萧劲光来到闽西虎岗乡,当时中共闽粤赣省委和省军区的所在地。这里四周山峦环绕,中间是方圆数十里的平坝,萧劲光怀着学有所用的心情来到了这个小小的山中平原,组织上分配他担任闽粤赣省军区参谋长。踏进军区机关大门,省委领导人张鼎丞、省军区领导人邓发在会议室迎候。
  闽西苏区是1928年张鼎丞、邓子恢、郭滴人等领导闽西人民进行武装暴动后建立的。次年,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四军进入了这块红色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使这片沉寂的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30年,以闽西和赣南两个根据地为基础的中央根据地基本形成。然而,形势并不令人乐观。
  苏区红二十一军出击东江失败,继而在龙岩等地严重受挫。立三路线统治全党之后,不切实际地推行“左”的所谓“策略总路线”,使城市工作、各地红军和根据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就在这样一个困难时期,敌人却正加紧着对苏区的“围剿”。
  号称闽西主力红军的二十一军仅有两个团。落到实处,两个团的编制也不满,总共算下来千余人。几百条老套筒和土枪,子弹奇缺。干部战士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打起仗来,除了拼命,还是拼命。
  1931年春,红二十一军改编为新十二军,左权任军长。萧劲光一头扎进部队,开始实施他的治军方略。此时,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在省委和省军区传达。四中全会的精神,名义上是继续反立三路线,实际是推行比立三路线更“左”的王明路线。根据会议精神,省委决定:(一)以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为中心,认真开展两查(查田、查阶级);(二)以“肃反”为中心。军事上按这两个中心的要求,提出了单纯防御的保守主义战略方针——保卫龙岗、虎岗。
  坎市是位于闽西南山口平台地上的一个小镇,东西两面为山口两条小谷相阻,与对面小山相望。北面是许多小山包似的土石小丘,错落排列,地形十分复杂,形成一道天然防线。只有西北面两条小路,曲曲折折地向坎市靠近。南面有一条稍大的路直抵粤北边界。萧劲光亲临前线,在此指挥抗击入侵苏区的敌人。
  正面攻击部队在坎市北面困难地向前移动。土石小丘处处都是敌人的火力点,尽管夜间可以减少伤亡,但每打一个小丘都很困难。西面部队则采取集团冲锋,试图靠短促突击冲过谷沟,撕开敌人的防线。然而,两次冲锋都没能得手。
  天亮了。战斗处于胶着状态。萧劲光来到西线阵地。目睹了战士们的勇敢和拼命精神。一批冲上去,一批被挡回来;一批还没下来,一批又冲上去。战士们轻伤不下火线,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他来到北线,看到战士们在交叉的火力网中向敌人的火力点靠近,用很少的手榴弹消灭敌人的火力点。阵地上满是弹坑,但始终难以突破敌人的防线。这一点,萧劲光是有所预料的,因为敌人的火力配置和工事构筑的纵深至少有500到700米。战斗渐渐平缓。除北面阵地向前推进300米,与敌人相持外,其他毫无进展。
  另有侦察报告:由于虎岗守卫部队在两翼牵制敌人效果有限,距虎岗不远的大池守敌,清晨就派出增援部队,向坎市方向运动。沿途虽遭红军阻击,但仍在不断前进。上午10时,攻击部队接到命令:撤出战斗。攻打坎市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前方失利给闽西苏区的军民造成某种难言的压力。然而内部“肃反”更叫人胆战心惊。“肃反”运动是从1930年底开始的。自从部队执行立三路线、攻打东江失败之后,敌人四面紧逼十分猖狂;大量的敌特分子深入苏区活动,红军队伍中的许多不坚定分子投向了敌人;军队内部也确有少数人配合敌人进行反革命活动。同时,由于连连的失败,军队中的失败主义情绪和对上级不满情绪不断滋长,说怪话、消极工作、逃跑开小差脱离革命队伍的现象的确存在,但这同上面所说的反革命活动是两码事。遗憾的是,“肃反”工作严重地混淆了上述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仿佛四处都是“社会民主党”分子。
  虎岗会议以后,苏区中央局对闽西苏区的“肃反”工作又作出了“左”的指示,要求闽西“肃反”委员会对“社会民主党”采取严厉的镇压手段,同时,反对“肃反”运动中的右倾现象。“肃反”委员会开始给部队送去一批又一批的黑名单,从军队抓人,或者干脆让军队抓了送到“肃反”委员会。经常有干部和士兵不明不白地被送去,然后再没回来。一时间风声鹤唳,被打击和杀害的人越来越多。领导与领导之间不团结,上级与下级之间相互猜疑,军心浮动,思想极为混乱,异常事件时有发生。
  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23个师另3个旅,约30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我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敌人组成左右两个集团军,何应钦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其部署是:左翼集团军指挥赵观涛第六师、罗卓英第十一师、陈诚第十四师、周浑元第五师、毛炳文第八师、许克祥第二十四师、蒋鼎文第九师等,从南城方面进攻,寻求红军主力决战;右翼集团军指挥蔡廷锴第六十师、戴戟(代)第六十一师、韩德勤第五十二师、孙连仲第二十五师、高树勋第二十七师、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郝梦龄第五十四师等,从吉安、永丰、乐安方面,深入我根据地“进剿”。另以卫立煌第十师和李延年攻城旅为总预备队,策应左右两路军之作战;以李云杰第二十三师、路孝忱第七十九师和骑一师等,在樟树、宜黄、抚州、南城、黎川一带,分别担任“清剿”、守备及维护后方任务;以公秉藩第二十八师、罗霖第七十七师和第二十师之马昆第三十四旅等,担任拦阻我军西渡赣江任务;以张贞第四十九师、刘和鼎第五十六师和周志群新编第十四旅等,在闽粤赣边防堵我军东进;以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等航空队,执行侦察、轰炸和运输任务。另外,还抽调李韫珩第五十三师进入江西,准备开吉安待命。7月1日,敌人开始向我大举进犯。当时,红一方面军仍是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只有3万人左右,还没有得到休息和补充。根据这种情况,方面军总前委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以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装、赤卫军、少先队的配合下,迟滞敌人前进,主力于7月10日前后,从闽西地区开拔,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兴国地区,适时转入反攻,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破敌人的“围剿”。
  闽西苏区形势更加紧张。军区军事会议从下午开始,晚餐后接着讨论。罗明在会上三次强调毛泽东“十六字”破敌方针。萧劲光则从军事角度分析:闽西面对的敌人,以南线张贞及广东军阀实力最强。向西则有汀江等河流阻隔,不便部队运动和发展。向东大都是山区丘陵,虽傅柏翠兵力不强,但即使部队在东面得手,也没有发展的余地。只有土匪卢新铭、卢兴邦部盘踞的北面汀州(今长汀)、连城一线,力量不算强大,而且地域广大,粮食充足,群众条件也较好。如果发展顺利,还可进一步往西发展,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打破敌人的“围剿”。萧劲光的分析是客观的,有说服力的。
  自从攻打坎市、大小池失利之后,萧劲光在失败和挫折中进行了长时间痛苦的思考。他从战争中不断学习战争,血的教训是不能忘记的。“冒险进攻无疑是以卵击石,但单纯的防御又会处处被动挨打。我们必须在进攻中防御,在防御中进攻。要多打游击战、运动战,在运动中争取主功,杀伤敌人,取得胜利。”萧劲光说这些话时显得很激动。
  最后,会议制定了“向北发展”的方针。
  具体行动方案如下:
  (一)先打上杭与永定之间的芦丰、丰稔,卢新铭、卢兴邦等团匪盘踞的据点,巩固上海中央和苏区的联络线,然后,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向汀州、连城方向发展,争取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
  (二)在南线组织一个专门的工作委员会,以罗明为书记,除地方武装外,还留l/3的主力红军,进行游击和小规模的运动战,保护群众,牵制敌人。
  (三)省委北移,第一步暂移白沙。完全放弃保卫龙岗、虎岗的口号。
  萧劲光信心百倍地投入了闽西苏区反“围剿”作战。此时,敌人的“围剿”部队来势汹汹:张贞组织两个团的兵力从南面向虎岗逼近,眼睛盯着龙岗。钟绍奎1000余人向虎岗西部扑来。区寿年部2000余人则由东南向苏区迫近,其目的也是要直闯闽西苏区首府所在地。虎岗、龙岗已形成被敌人三面包围之势,十分危急。
  张鼎丞负责省委机关,退出虎岗,移驻白沙。罗明的南线工作委员会已开展工作。地方武装和十二军一部也开始游击作战,牵制敌人。尤其是咬住钟绍奎的主力不放。萧劲光、伍修权率领部队布置防卫。
  双方展开激战。南线张贞部很快占领虎岗,区寿年部打进龙岗。萧劲光等于战斗打响之后,按计划实施四点突围,将敌人的圆圈分成四段,然后进行反包围,歼灭敌人。
  部队进展十分顺利。萧劲光亲率警卫营和彭杨军校学员,外加十二军1个营,从蓝家渡北面杀出,很快将包围圈撕开。其余三面,如期到位。
  敌人丢盔卸甲而去。
  但很快张贞、区寿年、钟绍奎又以6个整团的兵力,另加傅柏翠的部分人马和地方民团数千人马向北压过来。对部队的第二期作战行动,大家极为关注。能不能杀出一条既打破敌人的“围剿”,又恢复闽西根据地的血路,在此一举。
  肩负重任的萧劲光,心头感到巨大的压力,尽管他在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作战会议开得简洁明了,富有成效。关于部队的作战目标、进攻路线,以及战斗中的战术细节都讨论到了。最后,萧劲光强调,能不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拿下汀州,要拿下汀州,钟屋村一仗很重要,尤其不能拖泥带水。钟屋村战斗真可谓牛刀宰鸡,举手即得,敌主力被击溃。萧劲光随即命令部队乘势夺取汀州。而此时,中央苏区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也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决定性胜利。
  7月底,蒋介石发现我军主力已转移到兴国地区后,立即命令其主力部队,分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进攻,企图压迫我军于赣江东岸而消灭之。在敌重兵压境的情况下,方面军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指挥红军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向东,向敌之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让敌主力深入赣南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但正当红军向富田开进之际,被敌发觉,敌第十一、第十四两师先我到达富田。在红军西临赣江,东、南、北三面受敌的危急形势下,总部决定改取中间突破,向东面的莲塘、良村、黄陂方向突进。为隐蔽我军企图,造成敌之错觉,以红三十五军和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伪装主力,向赣江方向佯动,主力于8月4日晚,巧妙地通过蒋鼎文师(江背墟)和蒋、蔡、韩(崇贤)之间40里的空隙地带,迅速转移到莲塘地区。8月7日,在莲塘歼敌第四十七师一个多旅;接着,在良村歼敌第五十四师大部;8月11日,在黄陂歼敌第八师约4个团,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
  敌人发觉我军主力东去,从8月9日起,将其向西向南的部队,转旗向东,取密集的大包围姿势,接近了我军的集中地君埠以东地区。这时,我以红十二军(欠第三十五师)向乐安方向佯动,将敌向东北方向引诱,主力由敌军之间20里间隙的大山中秘密越过,返回兴国地区集中。待敌发现我军集结地域,再向西进时,我已休整半月,而敌已被我拖得疲惫不堪,无能为力,不得不于9月初开始退却。我军乘敌退却之机进行追击,除高兴圩一仗与敌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打成对峙外,于 9月7日在老营盘歼敌第九师1个旅;9月15日,在方石岭全歼敌第五十二师及第九师一部,又打了两个胜仗。至此,红军六战五捷,击溃敌人7个师,歼敌17个团,毙伤俘敌3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反“围剿”胜利后,红军趁势转入进攻,首先在石城、长汀、雩都、会昌四县,开展群众工作,打击地主武装,尔后转向武平、寻乌等县开展群众工作,扩大红军,使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央根据地,范围达到21个县境,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造成了更有利的条件。
  闽西苏区和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南线敌人张贞、区寿年等人被迫退守龙岩、永定一线。上杭、永定的大部分苏区也回到了红军手中。
  按中革军委指示,新老十二军合编为红一方面军第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谭震林任政治委员,萧劲光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萧劲光又踏上了新的征程。等待他的是更严酷的斗争,是更激动人心的胜利。
  

萧劲光大将画传/张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