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王世泰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王世泰回忆录——西华池大捷
王世泰
    我军在李家梁子歼敌一个骑兵连之后,插过五蛟、悦乐、城壕川进至合水县城附近的赵家塬,摆出攻打合水的架势,诱敌上钩。愚蠢的敌人摸不清我们的意图,被我们牵着鼻子打转转。当我们攻打元城子、李家梁子时,谭世麟就向庆阳守敌王子义求援,王子义马上令其团副带两个营、一个机炮连赶往元城子增援。当敌人到达元城子附近时,我军早已抵达合水城下宿营。合水敌人见我军大队人马兵临城下,恐慌万状,随即向庆阳告急,王子义闻讯又令元城子之敌连夜向合水追来。没等敌人赶到合水县城,我军便于第二天早上离开赵家塬向西华池行进。敌人两次扑空,气极败坏,不顾疲惫,恼羞成怒地紧追我军不舍。
  这股尾追之敌,没有同我军交过战,不知道红军的战斗力,认为他们是国民党正规军,根本不把红军放在眼里,骄傲自负,不可一世,大有把红军一口吞掉的气势。敌人30多个骑兵的马鞍上都带着一捆绳子,狂妄地叫嚣要用这些绳子捆红军。
  志丹原先估计,敌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合水,已经筋疲力尽,当天不可能追赶我军,想趁庆阳城防空虚之机,利用夜间奔袭庆阳城。所以,当部队到达西华池后,志丹一方面命令部队作夜间奔龚庆阳的准备,一方面开干部会研究部署作战计划。
  下午三时许,我们正在开会,突然接到二路游击队来人报告说:“远处发现敌人!但还搞不清是地方武装还是正规军。”志丹命令:“继续侦察。”过了一会儿,侦察员报告说:“是敌人正规军。”
  情况有了变化,志丹当即宣布散会。接着,志丹、秀山、杨森和我一起登上北城墙,观察敌情。我们拿望远镜一看,只见敌人排成几路纵队,杀气腾腾向我军扑来。
  志丹回过头对我说:“你组织红三团从正面阻击敌人,不管花多少代价,也要把敌人打下去。我和杨森组织骑兵团(此时,骑兵团大部分战士在沟里饮马)投入战斗。”
  我当即命令号兵吹号,集合部队。命令三团一、二连隐蔽在北门外一条横沟渠楞坎下待命,规定敌人不到200米内不准开枪,命令先锋连死守北城墙,掩护一、二连冲锋。我的指挥位置在城墙东北角上。
  敌人越来越近,大约距我军三四百米远,突然散开向我军发起进攻。这时,正在沟底饮马的骑兵团大部分还未上来,只有一连一排已经上来。排长李守成看见敌人蜂拥而至,情况危机,主动率领全排战士,从正面冲向敌群。由于敌人火力太猛,冲锋未能奏效,李守成和几名战士当场牺牲,其余的撤退下来。    
  敌人气焰更加器张,狂吼乱叫着继续向前进攻。看见战友倒下,三团战士怒火燃胸,集中火力射出一排排复仇的子弹,硬是把敌人压了下去。顽固的敌人,接着又发起第二次进攻,我当即命令先锋连用火力顶住敌人,让一、二连跳出隐蔽地,向敌人猛烈反击。
  此时,骑兵团已经集合起来,张秀山、赵国卿奉志丹命令,率部飞速迂回到敌后,切断敌人的退路,向敌指挥所和机炮连冲去。二路游击队也在杨琪的指挥下,由东沟畔向敌人攻击。这就形成南北东三面夹击敌人的形势。
  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回荡天际的喊杀声,混成一团。骑兵团战马嘶鸣腾空而起,风驰电掣地扬起弥天尘土,横扫敌群。敌人前后受到夹击,魂飞魄散,溃不成军,迫击炮、重机枪顿时变成哑巴。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厮杀格斗。
  担任守城掩护任务的先锋连,见兄弟连队都在奋勇杀敌,急得齐声向我请战。不等我批准的话落音,性急的队员干脆就从城墙上跳下去,扑向敌群。
  敌人在我军的包围合击下,失去指挥,无力抵抗,大部分乖乖地缴械投降。还有一部分被压在西沟畔和沟底里。我骑兵团绕过西沟畔,堵塞住沟口,我步兵战士跟着跳下深沟,穷追不舍。逃进沟底的敌人,眼见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全部当了俘虏。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除敌团副带领十几人侥幸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我军消灭。我军缴敌枪支600余、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毙敌伤敌近百名,俘敌500多人。战后,三团二连战士抬着追击炮,又蹦又跳,爱不释手。第二天行军时,他们硬是不让骡子驮,轮流抬着走了一天,以此分享胜利的喜悦。
  西华池歼灭战,打得非常漂亮,打出了我军军威。总结经验,我认为这仗的胜利在于:一是,以刘志丹为首的师部指挥正确,部署得当,紧紧抓住了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机;二是,骑、步配合紧密,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三是,我军战士连打胜仗,士气旺盛,战斗中敢打敢拚;四是,敌指挥员骄傲自负,敌士兵疲惫不堪。
  西华池大捷,是我军继奇袭合水县城和打垮敌赵文治团之后的又一重大胜利。这次战斗,对粉碎敌人大规模的“围剿”,开辟第二路游击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王世泰回忆录/王世泰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