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 习仲勋 > 全文图书 > 习仲勋的故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附录二
陕西省陕甘宁研究会,崔晓民,崔利民,温若谷

  不老的华山松
  最近一次见到习老是在1999年10月。北京的金秋季节,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秋阳中一片金灿。刚刚举办过建国50周年纪念活动的首都北京,仍然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欢乐之中。久居深圳应邀回京参加庆典活动的习老派人给马老送去一筐水果。马老执意要到前圆恩寺胡同看望老战友,笔者随同前往。听说马老要来,在有着两棵巨大华山松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习老穿着一件橘红色的羊毛坎肩,精神矍铄地迎候在那里。当两位老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目光关注着相互问好的时候,周围每一个人都被深深感动。你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们身后的那两棵巨大的华山松。西岳华山石崖缝隙中顶风冒雪傲然挺立的华山松,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依然健在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已经都是年逾古稀。马文瑞生于1912年,习仲勋生于1913年。他们都像家乡陕西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华山松,迎风傲霜,昂然挺立着。
  2001年6月1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李长春在深圳看望习仲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说:“习老是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习老都为党和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值此党的80周年生日前夕,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特意来看望习老,向习老致以节日的祝福。”
  读着这则报道,勾起我们许多的思绪和感慨。李长春同志的评价也是全国人民的心里话。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笔者先后去过浙江嘉兴南湖,去过上海,去过贵州遵义,去过革命圣地延安。在“一大”会址,在南湖那条神圣的红船上,在光芒四射的遵义会议旧址,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在党的“七大”礼堂和延安革命纪念馆,面对那些无比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照片,面对着那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伟岸的身影,心潮起伏无限感慨。心想那一段历史,那一群同志,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华精神几千年积淀产生的最杰出的人物。
  当岁月进入21世纪,历史又翻过了新的一页。有幸作为跨世纪的一个中国人,当我们有机会在世纪更迭的时刻站立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首过去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对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之情便会更加深厚。
  有一幅国画,以太行山峻峭挺拔的山崖为背景,描画了数十位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画的历史取材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其实那些人物都是党的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习仲勋同志便站立在这个优秀的群体之中。从陕北延安到河北西柏坡,短短两年多时间,中国革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转折。这是“进京赶考”前的一次思想检阅,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由革命转向建设的一次思想发动。眼下这些人物绝大多数已经作古,成为凝固的雕像。而习仲勋同志,却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的一个奇迹。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但思维却格外敏捷,仍然关注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同李长春这次见面时,习老还对李长春讲:“我一直关注全国各地,特别是广东和深圳的建设和发展。看到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正在学习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东省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一个老党员备感欣慰。今年是21世纪和‘十五’计划开局第一年,深圳确立并开始实施‘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到2005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奋人心。”习老说完这一段话,当即拿出自己专门作的《七一祝辞》向全省、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同志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热爱党,一辈子心向党,一辈子跟党走,坚定信念,决不动摇。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习仲勋与马文瑞分别题写展名的“西北革命斗争简史陈列”序厅正中,以巨大的陕北黄土山峦为背景,有一组群雕,六位在西北革命历史上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戎装整齐,昂首挺立着。他们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阎红彦、马明方、马文瑞。其中,习仲勋身着大衣,紧挨刘志丹站在那里,手中攥着一卷军用地图,眉宇之间透着年轻有为的勃勃英气。这是六株高大挺拔的华山松。当他们一经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目标和马克思主义的雨露阳光所召唤,聚集到一起的时候,西北大地上便燃烧起了革命的烽火。年仅15岁便闹过学潮,蹲过监狱,以后又领导兵变,也搞过农民运动的年轻的“老革命”习仲勋,当他遇上了刘志丹和谢子长,便有了革命的兄长和亲密的战友。在照金根据地,他是地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很善于团结带领干部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当敌人来犯、红军主力外线作战时,他又沉着地带领地方游击队同敌人巧妙周旋,誓死保卫根据地。在南梁地区,年仅21岁的习仲勋,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与刘志丹一道挑起了苏区党政军领导工作的重担,成功地把毛泽东创造的井冈山的斗争经验运用到陕甘根据地的创建中。他那丰富出色、令人信服的实践,奠定了他在西北革命中重要的领导地位。在那一个需要英雄也产生了英雄的时代,我们所熟悉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在十几岁、二十几岁就成为中国革命栋梁之材,无私无畏,智勇双全,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习仲勋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毛泽东同志对习仲勋的德才是了解和赏识的。有一次他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毛主席听完汇报看了看手表称赞说:“仲勋同志五分钟说明了问题。”党中央、毛主席一到陕北,错误肃反问题解决之后,习仲勋就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并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政委和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副政委和政委,同贺龙、彭德怀同志一道领导指挥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保卫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事,可谓能文能武,身经百战,屡建功勋。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0年起,习仲勋继彭德怀之后主政西北。之后,又奉调中央担任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长期协助周恩来同志工作。在长达十年之中,国政民事,事必躬亲,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卓越才能。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老一辈领导人,健在的只有他和薄一波同志两个人了。1999年10月1日那天,当人们在电视屏幕上见到身穿风衣的习老依然昂首挺胸,精神饱满,无不感慨系之。那株伟岸的华山松仍然挺立着,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谁能说得清,这位功勋卓著、坚强不屈的老人,他曾经抵御过多么强烈的风暴,经历过多少人生的坎坷与磨难?然而“历经坎坷成大道”,“踏遍青山人未老”。人们敬仰且为之自豪的这株不老的华山松,依然昂首挺立着。
  1995年12月,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精神,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习仲勋文选》。这本500多页厚的文集,收入了习老1940年至1992年半个多世纪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于不同的领导岗位上的讲话、文稿和调研报告。读了这本文集,笔者对习老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切和理性的了解,深深地感到,西北革命之所以能够粉碎白色恐怖,冲破重重阻力不断取得胜利,成为中国革命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页,正是因为有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这样一些坚定执著,清醒自觉而又充满牺牲精神的杰出人物。从那些充满独立思考精神的实事求是的讲话观点、思想主张和工作经验总结及斗争方法与艺术的规律性探讨的调查报告不难看出,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习仲勋都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能结合他所在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创造性地指导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他长达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在秘密工作、党的建设、对敌斗争、根据地的开辟、军事武装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群众组织动员、红色政权建设、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及经济文化建设等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担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又像当年在创建陕甘宁边区一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运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广东深圳“杀出一条血路”,为全国改革开放带了一个好头。那时他已年近古稀,但那种励精图治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丝毫不减当年。
  阅读《习仲勋文选》,不难看出,热爱人民群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是一个贯穿的思想和主题。我们发现,从1961年4月至6月,即他被停止工作之前,他给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报告是《关于长葛调查的两个报告》,反映河南省基层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和人们对公共食堂的厌恶态度以及抗旱春播工作,提出了落实生产队的权利,“就可以更加促进生产大队基本所有制的巩固,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有利”。1961年6月19日,即他临近被“罢官”时,写给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份报告是《关于中央机关精简情况的报告》,历数精简冗员之好处,其做法与建议被中央转发各省区,成为全国精简工作之楷模。之后便是16年沉冤。那是多么艰难的一段漫长岁月。一位备受人们尊重的老革命、大首长,几乎无缘无故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大帽子,削官为民,在河南一个工厂监督劳动。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又被“揪”回西安,关押于造反派的“牛棚”之中,最后干脆被独身“监禁”起来,与世隔绝多年,连自己的小儿子见了面都互不相识。但正是在那漫长而痛苦的岁月中,他又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的公正和善良,体会到了“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最安全”的真理。在那极其困难的日子里,在他思想情绪最低落的时刻,是身边的工人群众给了他信心和勇气,也是那些普通的劳动群众和青年学生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他。16年后,他着手抓的第一项工作则是大声疾呼,替在“文革”中,乃至“反右”之后几十年没有受到公正待遇的广大知识分子平反昭雪。他强调首先要抓专案复查工作。替教育战线在“两退一插”中弄回农村的5300多人落实政策。其次强调“要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沉冤16年,饱尝“讲真话”之苦,16年后,一经恢复了工作的权利,仍然是痴心不改,实事求是、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作风依旧。华山松那迎风挺立的凛然正气,丝毫不减当年。
  有一张照片是在天安门城楼上,江总书记与习老面对面站在那里交谈。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仪式即将开始之前,江总书记向习老问好,习老触景生情,对总书记说:“江山是人民的,人民就是江山。”总书记会心地笑着说:“此话讲得好。”这又是一句多么重要而富有真理性的话呀!此话由习老口中讲出,在国庆大典阅兵式即将开始的时候,便显得更加意味深长。江总书记认为“此话讲得好”,可见他是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第三代领导集体寄予的殷切期望的。江山离开了人民,还算什么江山?习老在那个场合,讲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有的人没有想到。但事后细细琢磨,他这么讲,又是必然的。这样掷地有声的誉言恒句,唯有打江山的一代人,才能时刻牢记,才能发自肺腑。
  笔者是陕西人,还有幸在华山脚下一个县工作过三年。几十年间曾经五次上过华山,且前四次均是由沟道进入,徒步攀缘登顶,对于华山的险峻绝奇是有深切体会的。总觉得人们赞美华山,多注意到了华山石峰的一个“险”字,忽略了华山的秀丽与婉约之美。华山的秀丽与婉约,是通过漫山随处可见的四季翠绿的华山松体现出的。在中国的名山之中,以松著称的似乎唯有南方的黄山。其实西北的华山松也是值得赞美的。它是峻拔向上的。主干紧挺笔直,经霜沐雨的树皮,像龙鳞一般斑驳而粗粝,透出无比的坚强与无尽的勇力。华山松的枝叶,不是在云蒸霞蔚中勃发的,而是在疾风烈日中生长的,西北高山严酷的气候,锻炼了它们的枝叶同干一样的坚韧品格。高山稀土,它们植根于岩缝之中;高山缺水,练就了它们特别耐得干旱的品质。烈日曝晒,它们在强光里摇曳如舞蹈;阴风怒号,它们在狂飙中呼啸歌唱。夏日阳光晒裂它们坚硬的种壳,冬季狂风把种子撒向更险峻的崖隙。来年一遇春雨,便要发芽生根,长出新的一株。播撒新绿,回报人间,索取极少而付出极多,这就是华山松的品格。其实华山松不光是能在岩壁上生长,在庭院、原野照样根深叶茂,雍容大度。只是遇到艰苦的环境,它们独有的吃苦耐旱的品质方才体现出来。
  我赞美华山松,因为它更像是在西北广袤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呕心沥血、浴血奋战、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落脚点与出发点”的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便是其中的杰出一位。
  忽培元
  2001年6月27日
  

习仲勋的故事/陕西省陕甘宁研究会,崔晓民,崔利民,温若谷编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