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 习仲勋 > 全文图书 > 习仲勋传(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章 人生新历程 “都村三杰”
《习仲勋传》编委会

  一九二六年春,习仲勋进入立诚公学高小部上学。他因为升学考试成绩优异,成为该校少数由校方供给的公费生之一。
  立诚公学,是胡景翼将军一九二〇年在原靖国军阵亡将士子女学校基础上创办的一所完全小学。一九一八年陕西靖国军进驻庄里,胡景翼深怀对阵亡将士感念之情,将二十多名烈士遗孤集中起来,聘请了两位教师管理授课,全部费用由靖国军军费开支,使这些孩子有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随后又聘请了校长,并用部分军费和各方人士捐款正式建校。一九二一年学校初步建成,胡景翼出席开学典礼,并为学校书写了:“阐发最新的学说,陶冶理想的人格,创造健全的社会”的二十一字校训,作为办学宗旨。“立诚”校名,胡景翼也颇费心思,于一九二二年正式选定命名。语出儒家经典《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齐,国齐而后天下平。”以此作为校名,其寓意是深刻的。
  学校建于庄里镇中心地段,坐北朝南,对面是华佗庙。校门上额有胡景翼书写的“立诚学校”校牌和“文化”二字的门匾。进入门内,迎面而立的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藏书楼,楼檐四角翘起,呈飞展之势。楼中上方嵌有“书库”二字,亦为胡景翼将军亲笔所题。藏书楼两侧是排列整齐、建筑风格独特的东洋式教室,水磨青砖墙壁、白灰细线勾缝,拱形屋顶,半圆形门窗。再向后走是一座称为“十三间楼”的两层楼房,东西两边各有一座以天桥与主楼相连接建造精致的三层角楼,楼正面镶挂二十一字校训。楼北是学校大操场。校园内柏树四季常青,春夏杨柳吐絮,花草溢芳,校园环境优美而宁静。立诚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在当时渭北地区是屈指可数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正是革命风雷激荡的时代,这所具有浓厚民主进步色彩的学校,加上优越的教学条件,自然吸引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来此受聘任教,三原、耀县、临潼等邻县的学生也纷纷慕名报考。立诚学校由鼓吹民主思想的阵地进而发展成为渭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点之一。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富平县早期组织也先后在这里建立,成为富平县中共党团组织的发祥地。
  习仲勋的人生历程,在立诚学校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一九二五年春,毕业于三原省立第三师范的共青团员严木三受聘到立诚学校任校长。严先生有意将自己收藏的《中国青年》半月刊在学生中传看,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同一时期,以三原中等学校的进步学生为主体的渭北青年社成立,并设有立诚、富平青年社。“渭北青年社,其大本营在离西安九十里之三原,现人数已达二百人。分社有临潼、富平等二三处,分子极为纯洁勇敢。”“立诚青年社,在富平县立诚中学内,社员三十余,皆能实地工作者。富平青年社四十余人,在富平县高小内者为多。”①立诚青年社的建立,成为当地中共党团建立和发展的组织基础。是年秋,严木三根据共青团三原特支的指示,在立诚发展唐玉怀、宋光龙、白振江、惠忠德、师守约、贺廷璋、赵承琨等十多名青年社社员为共青团员,并成立立诚学校团小组。一九二六年一月,共青团富平特支在立诚学校成立。三月,刚入学不久的习仲勋加入立诚青年社。五月,习仲勋由宋文梅、武子缜介绍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其时,他还不到十三岁。
  这是他七十余年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革命生涯的开端。
  在立诚学校一年间,习仲勋因学习成绩优异和小小年纪参加革命斗争,与程建文和高一级的学生宋文梅,并称为“都村三杰”。然而这些开始投身于共同事业的热血青年,在以后岁月中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书写了不同的个人历史。这也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人生道路的真实缩影。
  宋文梅,又名若璟、金斗,都村西凤凰堡人,一九二七年入党,曾任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团支部书记。一九三〇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其间因中共地下党组织遭破坏而回到西安,后在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一九三六年,任西安绥靖公署特务营营长,深得杨虎城将军信任和器重。在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中,承担拘留国民党中央大员、看押蒋介石任务。一九四六年被国民党当局以“劫持统帅罪”逮捕关押,后由中共组织营救出狱。党和人民政府没有忘记这位对历史有功的人。建国初期,已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安排他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际处工作,一九五五年一月又担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处长,是年不幸患病去世,年仅四十五岁。
  程建文,字怀璞,又名程侠,后改名陈建中,都村以东的洼里村人,离习仲勋家相距不到十里地。学生时代是一位激进的小知识分子,曾任中共渭北特委委员、陕西省委组织部秘书等职。一九三三年四月,被国民党地方当局逮捕后脱离革命阵营。一九四九年随蒋军去台后,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评议委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缓和两岸敌对情绪的主张。富有传奇性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这两位效力于不同政治营垒的人,在经历了近六十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之后,又有幸再次相会。一九九〇年十月十三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习仲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设宴欢迎陈建中先生以私人身份访问大陆,并殷切期望其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立诚学校主要开设有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理科、国音②、农业和副科唱歌、体操、图画、手工等。带国文课的老师是三原县一位叫戴博轩的老先生,其学识好,特别重视学生的写作练习。一次,他出了一个叫《可憎的蚊子》作文题,让同学以自己的观察和体会作文,然后又进行文章讲评,引导学生由自然界的现象联想社会上真善假恶现象自由讨论,以增加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件事给习仲勋和许多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习仲勋同班的学生还有胡景翼将军之子胡希仲、胞弟胡景铎。也正是从这时起,习仲勋与胡景铎叔侄之间的交情日渐深厚,以致发展到在解放战争中促成了胡景铎带领上千名国民党官兵的起义。
  在繁多的课业中,习仲勋各科成绩始终是名列前茅的。庄里镇一位当年常为立诚学校书写文告的同学回忆说:“每次考试发榜,仲勋各科成绩总是名列榜首。”③
  然而,他在这里更多的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并作为共青团组织的一员,参加了实际的革命斗争。这首先得益于已是共青团富平特支书记的严木三先生。严先生宣传马克思主义采取的一个方式,就是把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著名共产党人发表的文章和进步报纸杂志的重要观点,自己先背下来,然后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复述和讲解。同时他还注意收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反应,把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书刊介绍给大家阅读,在进步学生中发现积极分子,吸收加入团组织。④一九二六年春,在渭南县渭阳中学担任训育主任的共产党员方仲如,带领几名学生到立诚学校巡回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采取作报告、开座谈会等形式,讲述国际国内形势,历数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罪行,并结合当地实际,动员学生行动起来参加实际革命斗争。十三岁的习仲勋开始接触到一些粗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逐渐了解到在课堂以外还有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从而催发了他探求新文化、新思想的浓厚兴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习仲勋对这些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仍记忆犹新:“三原省立第三师范和立诚学校是渭北的两个革命据点。在立诚时,严木三先生曾是我的级任老师,他小心谨慎,在教学中宣传进步思想,引导许多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方仲如来立诚作报告时神采飞扬,很有鼓动性和感召力,他的讲话使人一下子开阔了眼界,深受师生的欢迎。”⑤
  一九二六年五月,中共立诚学校小组成立,即在学校发展党员,并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到庄里北边的董家庄、景家窑、三条沟、石窠等地向农民灌输革命思想,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捐、反霸斗争。习仲勋便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他常受党团组织指派拿上用黑麻纸写的传单、插上鸡毛送到农民手中,以鸡毛传帖形式进行串连。传帖上写着某月某日在某地方有要紧的活动等语。一次在上官村大庙集中了五十多名农民,习仲勋和几名学生随严木三作宣传演讲,号召农民行动起来,抗粮抗捐,反对土豪劣绅,读书识字,学习文化,一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庄里镇有一个恶霸保正⑥叫张积德,向群众乱摊滥派,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民愤极大。立诚学校党团组织决定,举行清算斗争张积德集会,并以此推动农民运动。此举得到中共三原特别支部的支持。七月,斗争大会在庄里镇东关五岳庙举行。庄里镇、黄家窑、景家窑等村庄农民群众赶来参加大会。以党团员为骨干的立诚学校师生一百多人排着队、唱着歌,呼喊着口号进入会场。群众情绪极为激愤,高呼“把张积德抓起来”、“和张积德算账”等口号,会后举行游行示威。习仲勋、白振江、惠永枚等部分学生和三条沟农民刘维汉等,砸碎了张积德家大门上的“名重梓里”的金字匾,并组织受害群众联名告状,迫使当局关押了张积德,清算出四百大洋赃款,交由立诚学校充作办学经费。此次斗争拉开了富平农民运动的序幕。
  这是习仲勋第一次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在实践中,他逐渐明白了农民只要组织起来,就具有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强大力量。同时,他少年有志、勇敢无畏的气质特征和斗争精神也开始显露出来。
  是年冬,习仲勋参加了学生党员宋光龙、白振江组织发动的驱逐校长郗敬斋的学潮。学生从清查学校账目入手,揭露了郗敬斋的种种劣迹,迫使其辞职离校。在立诚学校一年间,习仲勋还参与了由当地开明士绅、民团和群众、学生联合发起的驱逐反动军阀麻振武势力的活动。他随学生进行街头演讲,演活报剧《北伐》,刷写张贴“打倒军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标语,焚烧外来的卷烟洋货。这位刚刚加入组织的共青团员,在频繁的革命活动中经受了锻炼与考验。
  立诚学校革命风潮的兴起,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惊慌和仇视。一九二六年秋,立诚学校校董胡景铨找借口提前解聘了严木三先生。后学生党员宋光龙、白振江等因身份可能暴露,根据组织决定也离开学校。尽管该校中共党团组织仍然存在,但由于形势的压力和一些党团骨干的陆续离校,活动受到一定影响和限制。
  鉴于政治形势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习仲勋等决定转入富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上学。他们中途转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知离开立诚学校后,在富平县北乡一带搞农民运动的严木三先生已受聘担任县立第一高小校长。
  ① 《中国陕西青年运动之概况及最近之联合行动》,《中国青年》第123期,1926年6月23日。
  ② 国音,是指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所定的汉语标准音。以《国音字典》和《国音常用字汇》两书代表先后两个标准。
  ③ 刘茂坤谈话记录,1995年10月19日。
  ④ 严木三谈话记录,1983年7月15日。
  ⑤ 习仲勋谈话记录,1984年4月18日。
  ⑥ 保正,旧时保甲法规定的一种行政体制设置。规定五百家设都保正一人,副都保正一人,下有大保长、保长,分别掌管户口治安、训练壮勇等事宜,意在加强民间统治。后泛指保长为保正。
  

习仲勋传/《习仲勋传》编委会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