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 习仲勋 > 全文图书 > 习仲勋传(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延安保卫战七昼夜
《习仲勋传》编委会
 
  当习仲勋等率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出击陇东、激战西华池之际,国民党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从三月起,集中了九十四个旅,向解放区东西两翼——山东、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早在二月上旬,蒋介石就在南京召见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确定了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基本设想。二十八日,蒋又飞至西安,确定了进攻延安的具体部署。蒋发狠地要求部属对“匪军老巢”延安实行“犁庭扫穴,切实占领”,以摧毁中国共产党首脑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并消灭西北人民解放军,或逼迫中共领导机关和部队东渡黄河,进而达到将人民武装力量各个击破的目的。国民党用于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共三十四个整编旅,二十五万人。其战略企图是:以装备精良的第一战区胡宗南集团二十个旅十七万人从南线正面突破,迅速占领延安;西北行辕副主任马步芳集团、马鸿逵集团十二个旅六万九千人和晋陕绥边区总部总司令邓宝珊集团两个旅一万二千人,从西、北两面围攻,配合胡宗南集团寻找西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决战。如不能消灭,则驱赶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和西北人民解放军东渡黄河。当时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只有六个旅二万六千余人,面对九倍于己、装备精良、补给充足的国民党军队,形势是异常严峻的。
  为了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在中央军委和西北局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进行了紧急动员和充分的备战工作。中央军委提出的作战方针是诱敌深入,利用有利的群众条件,运用“蘑菇战术”疲惫消耗敌人,尔后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敌,削弱敌人有生力量,钳制胡宗南于西北战场,配合其他解放区作战。中央军委分析认为:胡宗南集团主力开始向洛川、宜川一线集结,预计三月十日集结完毕,十五日向延安发动进攻,遂作出部署。当时,张宗逊、习仲勋率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转战陇东地区,便连续接到了中央军委关于准备延安保卫战的电令。
  三月六日,即西华池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央军委电示张宗逊、习仲勋:今后任务是内外线配合,坚决保卫边区,保卫延安(陈谢、王震、王①三纵在外线配合),独一旅、新四旅、八旅、警七团八日由现地东进,限十日隐蔽集结张村驿附近地区,准备内线机动;警一旅五团在原地集结休整数日,待廖昂②主力转至中部③、洛川线时,在关中、陇东地区寻求小歼灭战,每次消灭敌一连一营,我武工队、游击队、独立营等在保卫边区、保卫延安、保卫土地利益的口号下,应深入封锁线外,配合主力作战,加强翻车、破路、割线、炸桥、袭夺辎重的战斗。④
  三月七日,张宗逊、习仲勋再次接到中央军委关于调整保卫延安作战部署的电报。电文称:要取得外线有效配合,内线防御须有二十天坚决抗击才能粉碎敌人,保卫延安。如此持久防御,教导旅正面太宽,拟重新区分如下:第一,交道、茶坊、富县、榆林桥,仍由警七团接替,该团须于十一日到达富县城附近,休息三天,接受守备任务。第二,教导旅之第二团守备临真、金盆湾线不变。第三,劳山与三十里铺间,南泥湾与三十里铺及其以东构筑第三道防御阵地,十一日派张参谋长⑤侦察动员民力构筑,限二十日以前完成。第四,十一日在榆林桥或茶坊开一次团长政委以上干部会,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留队指挥,会后进行两三天的地形侦察,因此部队中战斗准备须预先计划好。⑥
  三月八日,中央军委又一次电示张宗逊、习仲勋:“胡⑦敌九十师全部已于七日到达秋林附近。你部除警七团开富县接替交道、茶坊守备任务外,其余主力请全部集结张村驿及其以东至羊泉镇间。”⑧
  张宗逊、习仲勋即按军委部署,指挥部队迅速进入防御阵地。身在延安的毛泽东在从西安发回的一份秘密情报中获悉,胡宗南已在西安集结伞兵千余人,待命起飞,袭击延安。三月十日上午十时许,毛泽东即以军委名义急令已进抵富县的张宗逊、习仲勋、王世泰、廖汉生:“望着新四旅立即开延安,以两天行程赶到延安附近,保卫延安为要。”⑨军情紧急,张宗逊、习仲勋即命新四旅星夜疾驰延安。
  就在习仲勋接到毛泽东电令当日晚,胡宗南亲自到洛川召开作战会议,宣布进攻延安计划,以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率整编第一、二十七、二十九师共七个旅组成右兵团,从宜川、龙泉镇地区出发,在攻占临真、金盆湾等地后,沿金(盆湾)延(安)大道及两侧地区向延安攻击前进;以整编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第十七、三十六、七十六师及第十五师一三五旅、第三十八师五十五旅组成左兵团,从洛川出发,沿咸榆公路及两侧地区向延安进犯。同时在洛川设立以战区副司令长官裴昌会兼主任的前进指挥所。另以马步芳、马鸿逵集团整编第十八师三个旅组成宁夏兵团向三边分区进攻;以整编第八十一师两个旅组成海固兵团,向陇东环县进攻;以整编八十二师等五个旅组成陇东兵团,向庆阳、合水地区进攻;以邓宝珊集团在北线钳制配合。
  十一日,中央军委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正面防御作战于我不利和我军作战目的是钳制胡宗南集团于西北战场的实际出发,作出了主动放弃延安的重要决策。基本作战方针是:诱敌深入,与敌在延安以北山区周旋,陷敌于十分疲惫和缺粮困境后,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中央军委决定调晋绥军区第二纵队西渡黄河,加入西北人民解放军作战序列。同时命令晋冀鲁豫第四纵队暂缓渡河,在晋西南发动攻势,以策应陕北作战。
  十二日,彭德怀检查南线防务后回到延安,向刚刚由枣园搬住王家坪的毛泽东作了汇报,并主动请缨担当指挥边区部队反击国民党重点围攻陕甘宁边区重担。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他也考虑面对危急的情势,应当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军事指挥机构,需要有一位能孚众望、坚强有力的指挥员来统帅边区部队。由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出任此职,当然是难得的人选。但是还需要有一位熟悉当地地理民情,便于协调边区党政军民关系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协同彭德怀指挥作战,以更好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毛泽东想到了比彭德怀小十五岁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
  三月十三日,胡宗南集团发起了全线进攻,延安保卫战打响。为配合地面作战,国民党军调集作战飞机九十四架,从西安、郑州、太原等地起飞,对延安及其附近地区疯狂轰炸。胡宗南集团第一线攻击部队在炮火掩护下,以密集队形多路蜂拥攻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防御部队教导旅、警备第七团,在宽五十多公里的正面,依托第一、第二防御地带野战工事,交替掩护,节节抗击。当地民兵、游击队埋设地雷、破坏道路、开展游击战,与主力部队密切配合,致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代价。经三日激战,予敌重大杀伤,并阻其于麻子街、马坊一线。当年身在防御前线的习仲勋后来曾回忆说:在南线进攻的胡宗南部,有十四五万之众,兵分几路直扑延安。枪炮声震耳欲聋,敌机轮番不息地轰炸延安,遍地烟火升腾。⑩
  三月十四日,即延安保卫战打响的第二天,中央军委就当前敌情和新的部署电示张宗逊、习仲勋:一、敌进攻延安部署大体分四路:(一)九十师、二十七师由宜川云岩向临真、金盆湾。(二)第一师由龙泉镇向金盆湾。(三)三十六师由旧城向牛武、九龙泉、南泥湾。(四)七十六师向茶坊、甘泉,十三日晨开始攻击,十四日午占我茶坊、牛武。二、王震两旅(11)十五日从延水关西渡向甘谷驿集中。张纵队(12)(一、八两旅缺一营)准备向甘泉及以北集结,新四旅在延安集结。主力准备在内线各个歼敌,得电须立即准备五至七天干粮在原地待命。三、习仲勋同志即回延安与彭德怀同志一处主持边区全局,王世泰即去关中指挥中央警备团及关中、陇东两军分区,廖汉生即去关中仍与张(13)一处指挥一、八两旅。(14)这是中央军委发给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的最后一份电报,电报还对集团军领导干部另行作了安排。至此,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奉命结束。习仲勋即赶赴延安接受新的任务。
  三月十六日,习仲勋由南线回到延安王家坪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住地。因为敌机不断轰炸,他心中非常牵挂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安全,刚一下马就直奔毛泽东的窑洞。他见到毛泽东、周恩来还在从容不迫地谈话,便急忙说道:胡宗南重兵推进,敌情危急,请毛主席、周副主席赶快离开延安!毛泽东、周恩来镇定地说:这里群众基础好,地形好,回旋余地大,还是留在这里好,群众坚持战斗,我们要和群众在一起。这时,彭德怀看到一身征尘的习仲勋,没顾上问候,便将手中电文递了过来。习仲勋翻开一看,原来是当日由毛泽东起草的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发布的命令。命令指出:“我边区各兵团有坚决保卫延安任务。”由独一旅、三五八旅、警备第三旅七团组成右翼兵团,归张宗逊、廖汉生指挥,在道佐铺、甘泉、大小劳山、清泉沟、山神庙地区组织防御战斗,坚决抗击;教导旅和第二纵队组成左翼兵团,归王震、罗元发指挥。教导旅在南泥湾、金盆湾、临真、松树岭地区组织防御战斗;新编第四旅为中央兵团兼延安卫戍,以不少于四个营的兵力在庙尔梁、程子沟、三十里铺地区组织防御战斗,坚持抗击由南泥湾向延安进犯之敌,旅属炮兵应加强庙尔梁阵地,余为预备队,位置延安,兼防敌伞兵控制机场。各防御兵团“应利用地形组织短促火力,大量使用手榴弹、地雷杀伤敌人,掌握预备队,灵活反击夜袭歼灭敌小部”。同时要求“在防御战斗中疲劳与消耗敌人之后,即可集五个旅以上打运动战,各个歼灭敌人,彻底粉碎敌人进攻”。命令电抄件最后写道:“上述各兵团及边区一切部队,自三月十七日起统归彭德怀、习仲勋同志指挥。”(15)
  对于新的任命,习仲勋深感责任重大,因为陕北战场的形势与党中央的安危、同全国的战局变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但是,他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数十年后,他在回忆这场“威武雄壮的战争奇观”时,很少谈到自己,而是高度评价了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及当时与他同时受命的彭德怀发挥的作用,这也许是当时信心的源泉。他说:“彭总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军事家,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杰出将帅。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战场上,他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在十倍于我之敌面前,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坚决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依靠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依靠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依靠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奇迹似的克敌制胜,为中国革命战争史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16)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以习仲勋为书记的西北局及各级党政机关实行了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中共中央西北局分别设立前线工作委员会和后方工作委员会。前线工委由习仲勋、张宗逊、王世泰、廖汉生、阎揆要、徐立清组成,随西北野战军总部活动,开展军队的地方工作和群众工作;后方工委以马明方为书记,和边区政府一起转移,领导边区中心和支前工作。
  彭德怀、习仲勋受命后,迅速调整了抗击胡宗南集团进攻的战术,即前线部队白天以少量兵力守备要点,适时组织反冲击;天黑以后发挥夜战的特长,袭击敌人。又经过三天激战,敌军仍被我阻于临真、金盆湾一线。
  三月十八日下午,中共中央和西北局部分成员在王家坪毛泽东窑洞开会,研究撤出延安和西北野战兵团作战问题。当时“敌机又来轰炸,有些炸弹就落到了附近。于是大家转移到王家坪一个防空的石洞里继续开会。毛主席、周副主席和彭总等,大家都席地而坐。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又讲了全国战争形势,陕甘宁边区目前的情况,还特别要求注意向那些对撤出延安想不通的干部、战士和群众多做工作”(17)。会后,彭德怀、习仲勋再三催促毛泽东赶快离开延安。习仲勋看到,毛泽东、周恩来尽管给大家讲主动放弃延安的意义,但是,他们也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在告别居住了十年之久的延安时,不免还是依依不舍。直到黄昏,胡宗南集团进攻延安的枪炮声愈加迫近激烈,毛泽东得知中央和延安各机关、学校及群众已安全转移疏散完毕,才走出窑洞。彭德怀、习仲勋等一直送到了延河边,深情地望着他们上了汽车向东驶去。习仲勋对这次送别记忆尤深,毛泽东离开延安时殷切嘱咐的话语时常回响在耳际:“延安我们不守,让敌人把这个包袱背上,把几十万敌人拖到边区,一直到把它拖垮。只要一个月能消灭一个团,保证三年收复延安。”(18)
  彭德怀、习仲勋送走毛泽东、周恩来返回王家坪时,胡宗南部已进至延安城七里铺。“炮声隆隆,处处吃紧,战争形势,至为严重。”(19)但是习仲勋同彭德怀一起除派人继续检查了解延安机关和群众的转移情况外,还亲自到西北局、联防军司令部驻地及杨家岭等处检查疏散情况。二十一时回到王家坪,又对部队行动作了部署。除派一支部队在延安西北的安塞方向吸引敌人之外,主力部队向延安东北六七十里的青化砭地区集结,相机歼敌。深夜时分,枪炮声更加迫近,延安城东的机场和大路屡遭炮弹袭击。在场的同志焦急催促彭、习赶快撤退。彭德怀却镇静地说:“你们不要催,看到敌人进了延安城我才走。延安不是平常的地方,这一撤退,对部队和群众都有很大影响,我们的指挥机关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才撤退,这样大家心里才稳当。”直至十九日拂晓,彭、习把一切安排停当后才沿王家坪北山一条小路向东北方向离去。
  当日上午,边区部队在完成阻击任务后有序撤离延安。延安保卫战胜利结束。
  二十日上午,彭德怀、习仲勋率野战兵团、指挥机关人员抵青化砭西北的梁村,在这里召开会议,正式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指挥机构,张文舟、王政柱分任正副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四月二日,中央军委任命陕甘宁边区副主席刘景范为野战兵团后勤司令员。
  二十一日,习仲勋和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敌占延(安)后动向尚未判明。我各兵团力求隐蔽,自二十二日起暂休七天。边区全面部署今晚请中央批示后再发各区。这是彭德怀、习仲勋联名发出的第一份电报。在以后转战陕北期间,他们联名拍发给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拍发给彭、习或彭、贺、习的电报达百余份之多。由此,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的名字和西北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一起记入了史册。
  ① 王,指王新亭,时任太岳纵队司令员。
  ② 廖昂,时任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六师师长。
  ③ 中部,旧县名,今陕西省黄陵县。
  ④ 原件存解放军档案馆。
  ⑤ 张参谋长,指张文舟,时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长。
  ⑥ 原件存解放军档案馆。
  ⑦ 胡,指胡宗南,时为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⑧ 原件存解放军档案馆。
  ⑨ 原件存解放军档案馆。
  ⑩ 习仲勋:《彭总在西北战场》,1980年1月25月《人民日报》。
  (11) 王震两旅,指王震率领的独立第四旅和第三五九旅。
  (12) 张纵队,指以张宗逊为司令员的原晋绥军区第一纵队,习惯称张纵队。
  (13) 张,指张宗逊。
  (14) 原件存解放军档案馆。
  (15)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页。
  (16) 习仲勋:《彭总在西北战场》,1980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17) 习仲勋:《彭总在西北战场》,1980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18) 习仲勋:《彭总在西北战场》,1980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19) 《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333页。
  

习仲勋传/《习仲勋传》编委会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