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群的“平淡”春节
张静
提起陕北,高建群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当我只有三四岁的时候,我家住在延安清凉山下的万佛洞,父母去上班后,总用绳子把我拴在门槛上,下面就是延河。当时正在修建延河大桥,石匠们一边在桥上做着石雕,一边哼着苍凉的陕北民歌,这样的情景总会让年幼的我泪流满面。”每当忆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陕北,高建群头脑中总会浮现这样的一幅画面。他告诉记者,其实他的祖籍是西安临潼,但在陕北生活了三十多年后,关于故乡春节的记忆,他头脑中的印象也是在陕北度过的那些春节。
红红火火“闹”秧歌
高建群说他们这一代人在穷困中长大,也许是苦难压抑得太沉重,他印象中从小到大对新年都没有特别的渴望,但陕北春节期间的“闹”秧歌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因为气候的原因,陕北人一般一进入冬季就‘猫’到家里,等到春节期间,他们已经窝了一个冬天了,急需要释放一下,所以左邻右舍从大年初一就开始闹秧歌了。陕北人很会扭秧歌,整个春节天天都闹,而正月十五那天是最红火的。”高建群开玩笑说,用农村话说自己是个“羞脸多”的人,一般不太好意思在人面前扭秧歌,只有一回跟着人家舞狮子,演了个“狮子尾巴”。他记得那时当地的农民还自发组织秧歌队,跨过高原的沟沟壑壑,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到一户人家就扭段秧歌,换来一两元钱,表演一天下来,秧歌队里每人还能分到一两元钱,“这在当时真是笔不小的收入啊!”
滚滚的米酒和热腾腾的油糕
除了春节期间的秧歌,给过年增添不少乐趣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吃食。高建群说:“陕北的吃食非常丰富,一到过年用杂粮制作的各式吃食就摆上了桌。比如油糕是陕北逢年过节的必备品,以糜子面为主要原料,经过蒸、炸等工序后,外焦脆、里软嫩,别提有多好吃了。还有米酒,不但好喝,还有开胃、养胃、暖胃的功效,所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里唱‘热腾腾的油糕端上桌,滚滚的米酒送给亲人喝’。”虽然自己对过年并没有太多的渴盼,但说起陕北,高建群还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1995年回到了西安之后,同样是过年,但他说西安人和陕北人过年时的感觉不一样:“‘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是一个‘凶神’,所以农村人对过年非常重视,也有一种很敬畏的感觉,他们在年前会专门烧香请祖先回家,贴春联、贴灶神、贴门神,而过完年还要通过一种仪式将祖先‘送走’,以期得到祖先的庇佑。而城里人对‘年’总是少了这样一种敬畏之心。”
保卫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文化
眼下,2008年的春节即将到来了,高建群打算怎么过呢?他说最近几年他春节都是在书桌上度过的,因为手头上写着东西,即使过年他也实在不愿意停下来,所以近几年很多作品都是在新年期间完成的,比如前年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就从那年的第一场雪写到最后一场雪。而今年他准备休息一下,陪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在外地读书的儿子好好过个春节。他说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这让他非常担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理由也就消失了。春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对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敬畏感,要保卫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文化。”
新年感言:春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对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