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 准备自卫战争和边区第三届政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

宋金寿 李忠全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中共中央于1946年7月20日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号召解放区军民,必须团结一致,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并强调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有充分的信心”①为此,中共中央制定了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政治方针就是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建立最广泛的反美、反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军事方针就是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主要目标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是保守或夺取地方。
    全国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在大举进攻其他解放区的同时,也加紧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7月中旬,胡宗南在西安召开营以上军官会议,研究进攻边区的战略布署。8月2日,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19日,蒋介石的代言人公开宣布对延安将采取“自由行动”。9月以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活动在边区周围不断发生:在北线,地面有22军分路进犯,空中有飞机在绥、米一带滥施扫射;在西北线,傅作义部下令从东乌审攻夺西乌审;在南线,胡宗南部多次出扰,并大批地收买流氓、惯匪、地痞、恶霸组织所谓“反共游击队”、“难民还乡团”等小股反动武装,不时骚扰。总之,边区面临着国民党大军进攻的严重威胁。
    在此形势下,边区党和政府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加紧准备自卫战争的同时,还派出得力干部到国民党军队中去作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军队中的反蒋爱国官兵起义。
    1946年8月15日,国民党陕西保安6团3大队队长董策承在中共党员吕剑人等人的影响下,率领全体官兵于旬邑张洪镇举行反内战起义,该镇解放。董部于22日到达关中分区所在地马栏市,受到边区党政代表和马栏市各界的热烈欢迎。该部于9月10日正式改名为陕西人民自卫武装——陕保6团,董策承任团长。
    1946年10月13日,国民党陕北保安队副指挥胡景铎等人接受中共组织的领导,率领横山驻军22军骑兵团新编11旅和陕保9团共5000余人在横山一带举行起义。该部起义后成立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6师,胡景铎任师长,李振华仟参谋长,范明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横山县城、武家坡、石湾镇、高镇、波罗堡、韩家岔、镇川堡、鱼河堡等20余城镇宣告解放,并建立了人民政权。27日,边区政府决定在榆横新区建立榆横行政区政务委员会,胡景铎为行政区主任,王恩惠、曹雨山为副主任。全区辖横山、镇川两个县,李坤润为横山县代理县长,史文秀为镇川县政府办事处主任。横山起义,震撼西北,影响全国。它不仅在榆横地区5000多平方公里,12万人口的地区建立了人民政权,而且打通了绥德分区通往三边分区的要道。同时,还孤立了榆林敌军,对保证边区自卫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边区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946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边区第三届政府委员会在延安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边区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自卫战争上来。出席会议的政府委员有林伯渠、李鼎铭、刘景范、唐洪澄、霍子乐、贺连城、王子宜、马济川、蔡登霄、刘文卿、霍祝三、李仲仁、毕光斗等13人。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常驻议员霍仲年、房文礼参加指导。边区政府各部门的负责人亦列席会议。
    会上,林伯渠主席作了《半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概括地总结了第三届边区参议会以来的政府工作,提出了边区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林伯渠指出,由于国民党的进攻,边区被迫进入战时状态,“全边区军民紧急动员起来,全力全面保卫边区的时候到来了”,“今后唯一中心任务,就是积极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准备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为此,就需要:1.全边区军民加强和巩固自卫武装力量;2.全边区军民加强和巩固自卫物质力量;3.贯彻“耕者有其田”政策以增强内部团结,巩固人民自卫意志。林伯渠还强调指出,政府的“工作机构以及工作等方式,必须加以迅速的改造和转变,必须缩小后方以及上层的机构和人员,加强前方,充实县、区、乡政权,提高村乡自治能力,使战争发生的地区,可能被分割的情况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可以独立作战,必须取消一些不适合战时需要的制度,确立一些适合战时需要的制度,尤其必须大胆检讨并及时改变各级干部的作风,为适应战时情况,一切干部都应随时随地背起包袱跟上群众走,发扬民主精神,和群众真正的打成一片,发扬艰苦作风,坚决反对强迫命令的官僚架子,同时提倡服从命令,即时完成任务的雷厉风行的作风,消灭疲踏拖延等腐败现象”②。
    李鼎铭副主席作了减租工作报告,并建议用土地公债征购地主超额土地,在未进行土改的地区实现“耕者有其田”。
    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阎揆要作了保卫边区的军事报告。
    会议对上述报告进行了讨论,并在一切为了自卫战争胜利的原则下通过了决议。决议一致同意林主席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和李副主席提出的用土地公债征购地主超额土地的方法,消灭封建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决议强调指出“动员一切力量准备粉碎蒋军对边区的进攻为目前边区紧迫的战争任务”,“边区的160万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担负保卫边区的责任。”“彻底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工作是发动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的中心一环,也是一切备战工作的枢纽。”“要争取在今冬和明年春耕前完成”。③
    讨论土地改革办法,是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议没有采取直接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办法,而是采取了“缓且和”的办法,即以土地公债征购地土的超额土地。这实际上是一种赎政策。当时,边区采用这种办法是因为:1.经过内战时期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以及同年7月以后的清算斗争和地主自动献地,边区大部分地区土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2.边区的地主阶级曾同农民一起为抗日出了力,其代表人物参加了各级人民政权,拥护共产党和政府的政策;3.付给地主一定的土地代价,有利于土地问题的迅速彻底解决。《陕甘宁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规定,公债征购付给地主的代价是有限的。《条例》规定的地价,最高不得超过该地平均两年收获量之总合,最低为该地平均一年收获量,而且地价分10年付清。同时,征购又是在发动群众,开展减租查租的基础上实行的,其形式是公债征购,内容则为退租算帐,算帐算来的是大部分,真正征购的只是小部分。1947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在一个通报中曾肯定了边区征购地主土地的经验,指出:“在清算、献地之外,再增加一个征购的办法,更有利于发动群众,也使我们的土地改革增加一般的合法地位,减少中间派资产阶级的反对,使土地问题迅速彻底完全解决。因而它是最后取消封建土地关系与更多满足无地、少地农民土地要求的最好办法之一。”
    边区第三届政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把反对美蒋反动派和彻底实行土地改革作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因此,它就成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向人民民主政权转变基本完成的标志。
    边区抗日民工政权向人民民主政权的转变,由于领导力量(共产党)和主要阶级基础(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相同,因之,不需要废弃或者改组原来的各级政权组织,而是在它的领导下进行的。问题仅仅在于转变政权的职能和具体政策。具体地说,就是由原来的各级政权组织,在抗战胜利后担负起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务,实行政策上的转变。边区的实际情况是:抗战胜利后第三次民主选举所产生的各级政权组织(参议会和政府)不但在全国内战爆发前,而且在此以后,都一直在行使领导职权。仅仅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各级参议会的活动减少了,如边区每年一次的参议会大会未召开,县和乡的参议会(代表会)也未开。在各级政权组织(参议会和政府)中,对原来的党外人士包括中间分子在内,仍然继续坚持了团结的政策,使之继续担任原来的工作。只是把那些反对或者叛变人民革命的分子,依照法定程序,从政权机关清洗出去。
    ①  《毛泽东选集》第1083页。
    ②  林伯渠:《边区政府工作报告》,《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178、181、182页。
    ③  《陕甘宁边区第二次政府委员会决议》,《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207、208页。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宋金寿 李忠全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