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郭洪涛

汤彦宜

    
    (1909—2004)
    郭洪涛,原名郭鸿恩,曾用名郭惠卿、孙耀祖。陕西米脂人。1925年考入榆林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冬季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郭洪涛被迫离开榆林赴太原,考入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在这里,经当时在北方军官学校工作的陕西总工会负责人阎念先介绍,与中共组织接上了关系,继续在学生中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冬,由于叛徒出卖,郭洪涛被阎锡山部逮捕。1933年夏,郭洪涛在被敌人监禁五年又八个月后,经中共组织同意,履行了取保手续后被释放。出狱后,通过他在狱中发展的党员王文良介绍,与中共山西特委接上了关系,并被党组织派往河南彰德地区开展工作。之后,郭洪涛又辗转到北平,在北平榆林会馆通过一位刘姓的中共党员与中共组织接上了关系。
    1933年12月11日,郭洪涛在参加了中共驻北方代表召开的陕北党团特委会议后,以中共陕北特委组织部部长的身份,与中共陕北特委宣传部部长李铁轮离开北平,同年12月下旬到达陕北佳县。此后,郭洪涛参加了中共陕北特委部署开展的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斗争的高祁家洼子会议、南洼村会议和神堂沟会议。在军事特派员谢子长和陕北特委的领导下,参与领导创建了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他组织指挥了攻打木头峪、店子沟的战斗,组建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四、第五支队,开展并创建了绥德、米脂、佳县、吴堡边和绥德、清涧、延川边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7月,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郭洪涛兼任政委,与总指挥谢子长一道率领红军游击队攻进安定县城,从狱中救出被捕同志和革命群众200余人,大大振奋了陕北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的斗志,扩大了红军游击队在群众中的影响。随后,他与谢子长率部南下与红二十六军会合,指挥所属游击队与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三团联合作战,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使陕北革命根据地(除神府苏区外)连成一片,并在根据地广泛地建立了基层党团组织、群众团体和革命政权。1934年9月,中共陕北特委在清涧县寺嫣里召开党团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普遍分配土地,加强陕北根据地建设。会后,郭洪涛被派往清涧县进行土地分配的试点工作。
    1934年10月,中共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巡视员黄翰(张子华)到陕北视察工作时,郭洪涛向黄翰建议,因谢子长负伤无法担任军事领导工作,调刘志丹北来统一指挥。1935年2月初,中共陕甘边特委和中共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崄(今属子长)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之后,郭洪涛先后任西北工委组织部部长、秘书长。
    1935年七八月间,朱理治和聂洪钧先后以中央代表身份来到了陕北。9月16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根据地,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合,随后成立了中央代表团。9月17日,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改组军事领导机构,由聂洪钧任西北军委主席;撤销西北工委,成立陕甘晋省委,由朱理治兼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戴季英担任保卫局局长。在中央代表团的主持下,以“肃反”为名,制造了大量的冤案。在这次错误肃反中,身为陕甘晋省委副书记的郭洪涛也负有政治上的责任。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郭洪涛与程子华前往甘泉县下寺湾迎接,并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了陕北苏区的情况。此后,他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努力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边区,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开展筹粮筹款工作,改变地方游击队为主力红军,发动群众参军,扩大主力红军队伍,在几个月内扩军近万人。他参加了中央关于改变富农政策的调查研究工作,列席了瓦窑堡会议和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会议。1936年11月后,历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兼任绥德地委书记和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政委。1937年5月,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苏区党代表会议,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1938年4月,郭洪涛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部长。在山东工作期间,郭洪涛为开创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坚决贯彻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做出了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报请中共中央审批。毛泽东电复山东省委:“这个战略计划很好,望照此去做。”不久,山东省委改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他任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部长。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后,他任书记兼军事部部长,同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期间,他参与领导和创立了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几块根据地,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争取大批爱国人士参加党领导的抗日工作,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开展了与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党校,培养了一批党政干部;创办了《大众日报》,扩大抗日宣传;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伪军对鲁中根据地的“扫荡”,建立了30多个县区的抗日民主政权。
    1939年9月,郭洪涛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0年秋到达延安并入中央党校学习,任七大代表学习班支部书记。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洪涛到东北工作,先后任东满铁路管理局局长、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兼牡丹江铁路局政委,组织支援保卫长春和向苏联出口粮食换取军用物资的运输工作,参与领导了三次南征和辽沈战役的军事运输工作。天津、北平解放后,郭洪涛任天津铁路管理局局长,负责接收天津一带的铁路,领导修复被战争破坏了的铁路,恢复运输,支援人民解放军南下。1949年3月,他参与迎接中共中央由高碑店乘火车进入北平的保障工作,精心组织专用列车行车方案,检查安全措施,保证中央领导同志安全到达北平。
    新中国建立后,郭洪涛1952年任铁道部副部长,1954年冬任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副主任,1958年春,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协助薄一波分管交通、能源工作,主持国家经贸办公会议和日常工作。1978年,新的国家经济委员会成立后,郭洪涛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又任顾问。1982年,根据国务院决定,他领导组建了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并担任主任。郭洪涛是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特邀代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还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经济建设组组长。2004年3月12日,郭洪涛因病在北京逝世。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