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连成
(1890—1958)
贺连成,又名家壁。陕西米脂人。自幼读私塾,学习勤奋,清末毕业于陕西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后入北京法政大学学习司法。贺连城学识渊博,能写诗填词,又长于书法。1919年赴北京内务部办的地方自治模范讲习所受训一年,返回故乡后办了一所完全小学,传播新文化,训练自治人员。1924年至1928年任榆林道尹公署科长、延长县县长。在此前后,他还参加主持过陕北救灾会的工作。他与乔松山、霍子乐、安文钦被称为“陕北四老”。
1931年至1932年,贺连城在国民党军八十六师军法处任军法官期间,陕北军阀井岳秀逮捕了中共陕北特委负责人白乐亭,严刑拷打,三上绞刑。他亲眼看到白乐亭在生死关头,严守共产党的秘密,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深受教育。事后,他对友人说:跟国民党干这种事,不是人干的,共产党员有骨气,真是好样的!从此,他辞去国民党军法官。1933年至1936年,贺连城赴甘肃,先后任杜斌丞的秘书及武威县禁烟局局长、宁县县长等职。在兰州,他利用其合法身份,曾机智地掩护过中共地下工作人员,使张德生、常黎夫等人安全脱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杜斌丞出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贺连城被委任为省政府秘书。在杜斌丞的影响下,贺连城的民主思想渐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1938年7月,蒋鼎文接替孙蔚如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免去了杜斌丞的秘书长职务,贺连城也受到株连辞职归家。不久,被地方绅士推为米脂县教育科科长。在他任职期间,国民党驻绥德的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何绍南被八路军驱走,米脂县政府迁往镇川,贺连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继续留在米脂,担任米脂县教育科科长。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隆重举行。在这次会议上,贺连城和霍子乐、林伯渠、李鼎铭等18人被选为边区政府委员。贺连城参政后,更能感受到共产党对民主人士和开明绅士的关怀和团结,对共产党人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也更加认同和支持。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在延安举行,贺连城在这次会议上作了《今后三年文教建设方案报告》。贺连城被继续选为边区政府委员。其后,第三届边区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贺连城被任命为教育厅厅长。
在1941年至1949年期间,贺连城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厅长。他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与师生一起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边区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连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司法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副院长。1952年,他加入民主同盟,继续与中国共产党合作。1954年12月大行政区建制撤销后,历任陕西省司法厅副厅长,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被选为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虽年过花甲,但对工作非常认真。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秉公办事,正确地贯彻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司法政策。1958年12月26日,贺连城在西安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