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王震

任红

    
    (1908—1993)
    王震,湖南浏阳人。1922年到长沙,先拉人力车,后当铁路扳道工。1924年后任粤汉铁路工会长岳段分工会执行委员、工人纠察队队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长沙工人暴动,做党的地下交通和兵运工作。1929年,他参与组建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区委和游击队,任特区区委书记,湘鄂赣边区赤卫军第六师政委。1930年后,任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委、师政委、师党委书记、红八军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军长、中共湘赣省委委员、省军区代理司令员等职。1931年底至1934年初,王震先后参加了中华苏维埃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34年8月任红六军团政委,在任弼时领导下,与军团长萧克执行中央红军先遣队的任务,率部西征。1936年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合后,建立湘鄂川黔苏区,同年底他作为二方面军的领导人之一,参加了长征,后来到达陕北。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震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同年9月,他率部进入晋西北抗日前线,配合忻口战役,切断敌人交通,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先后两次胜利进行了同蒲路北段破击战、连克宁武等七座县城,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参与创建晋西抗日根据地。在抗战前线,由于王震率部打仗勇敢,曾获得八路军总部和边区政府授予他所属部队“模范党军”、“百战百胜的铁军”称号。1939年9月,三五九旅奉调陕北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地区,王震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后兼专员),赶走了国民党驻绥德的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何绍南,使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连成一片,为巩固陕甘宁边区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五九旅回防陕甘宁边区后,王震于当年底被选为边区党委委员,担任警备区司令员兼党政军委员会书记。1941年5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后,任西北局委员。1943年任延属分区司令员、地委委员。1944年代理延属地委书记。
    从1939年到1944年的几年中,王震率领三五九旅一方面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东线和南大门的安全,一方面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开荒,参加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并创造出自古以来当兵的不吃公粮而向政府交粮的奇迹。1941年3月,遵照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王震率部开进南泥湾。部队进入南泥湾后,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还没顾上打窑洞,建房子,王震便要求部队立即投入到开荒生产中去。王震向全体旅干部作了动员讲话,他说:一手拿枪,英勇顽强地消灭一切敢于来犯的敌人;一手拿镢头,在广阔的荒山野岭里开荒种地;以多打胜仗消灭敌人,搞好生产多产粮食的实际行动,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延安的经济封锁。他还号召当年每人完成开荒6亩,定下全旅开荒1万多亩,产粮1000多石的奋斗目标。
    为了迅速掀起开荒生产的热潮,王震提出“上至旅首长,下至伙马夫,一律参加生产,不使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为加强对生产的领导,从旅部到连队,都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干部战士都编入了农作小组,王震将旅部的公务员、饲养员、炊事员、司号员、通讯员等组织成一个小组,亲自兼任组长。他还特意为自己打造了一把大号镢头,到各团检查生产时就扛在肩上,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参加劳动。为了使生产少走弯路,他请了一位71岁的老农民朱玉环参加当生产顾问。在开荒种地的过程中,王震不仅亲自参加运动,还特别关心战士的生产和生活,每次下连队检查生产,总要到伙房了解伙食情况,看饭菜好不好,发现问题亲自找司务长、炊事班长研究解决。有时还亲手杀猪,亲手给战士们炒菜。
    王震以身作则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生产热情,他们先后组织开荒比赛,出现了一大批劳动英雄。经过三年的努力,不仅全部经费物资(包括衣服)达到自给,而且还有余额。据统计,1941年至1944年共开荒地26.1万亩,产粮3.7石,上缴公粮一万石,做到了“耕一余一”。在王震带领下,三五九旅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由于他的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表扬奖励。1942年10月至1943年初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王震被一致推选为边区的劳动模范,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有创造精神”五个大字赠给他,并奖给他边区生产的一块毛毯。
    王震在带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时,就明确提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生产自给解决了,在生产之余还坚持练兵,劳武结合。在军事训练中,王震亲自摸爬滚打做示范,使部队涌现出许多特等射手和投弹英雄,大大提高了军事素质。1941年10月,正当南泥湾秋收紧张之时,国民党顽固派命令何文鼎偷袭三边地区,中共中央下令组织以王震为司令员的野兵团,立即开赴三边地区,严阵以待。由于八路军作了充分的准备,何文鼎没有敢动,使其偷袭三边的阴谋没有得逞。
    王震在南泥湾期间,由于他兼任多职,有时住在延安,有时住在南泥湾。在延安,他请徐特立给他讲古文。古文中某些精辟的句子,他不但可背诵,而且可以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一次,他在给金盆湾地区的干部作报告讲到国民党处境时,曾非常恰切地引用了诸葛亮《前出师表》中“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几句话,收到了良好的鼓动效果。
    王震非常喜欢同知识分子广交朋友。在南泥湾时,王震与文艺界人士有广泛的接触。他读了许多文艺作品,诗人艾青、郭小川,作家舒群,音乐家贺绿汀,木刻家古元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三五九旅政治部敌工科科长、留日学生赵安博,宣传科科长、大学生周秩,都是经过他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因为如此,王震除忙于部队的战备、生产、训练等项工作外,还十分关心部队的文化生活。当时三五九旅给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的稿件,都要经过他亲自审阅。他通过审稿来了解部队情况,也加强了自己的词章修养。他曾先后撰写了《关于旅军政委员会领导部队生产建设的一些问题》、《三五九旅开荒春耕经验总结》、《生产中的干部职责》、《更加提高部队的品质》和《论南泥湾政策的给养管理办法》等多篇文章。王震除开荒种地、搞好农业生产之外,他还注意三五九旅发展商业和工业,办工厂、设商店,成立骡马店、运输队、合作社等多项经营,三五九旅样样都走在前边。
    194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正式授命王震率三五九旅主力组成南下支队,于11月9日离开延安南征。他们冲破日军同蒲路封锁线,跨越黄河,在大梧山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会师。后又渡过长江,在大田畈痛击日军,威震江南。他们历尽艰险,行程二万余里,途经数省境地,历时两年,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中央交给他们的任务,于1946年9月返回延安。当晚,毛泽东接见了王震。不久,毛泽东又接见了随王震回延安的全体指战员,说:你们辛苦了,你们胜利了……你们英勇顽强,经历了第二次长征,将来要把三五九旅的旗帜插在北平城上。1945年4月至6日,王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七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王震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为西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1953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1975年1月,王震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4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震是中共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3月2日,王震因病在北京逝世。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