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卜

马俊宏

    
    (1890—1966)
    李卜,山西运城人。从小爱看戏曲,尤其是爱看眉户戏。在他当学徒时,常因看戏而误工,受到师傅的处罚,后又改学泥水匠。但终因爱戏成嗜,不仅爱看、爱听,直至自己模仿学戏,后搭伙唱眉户戏,终于成为活跃于晋南、陕北的眉户名丑。经常演出的戏有《张连卖布》、《四岔捎书》、《盘店》、《卖线》、《钉缸》、《张古董借妻》等数十出。同时,他还是一个唱做兼备的须生,并且能演现代戏。1930年,他在富县农村成家落户,重操木匠、泥瓦匠旧业。
    1940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到富县演出,团长柯仲平发现了李卜的才艺,便“三顾茅庐”,请他到剧团当教师,他原打算只教数月,但全团人的热情使他深受感动,决心不再离开。1940年底,李卜到剧团工作了近一年,柯仲平关切地问他:“老李,你是不是该回家看看老婆孩子了?”他表示想回家看看。他说:“我去几天就回来。我离不开大家,离不开剧团。剧团就是我的家,我要在剧团干到底。”回家时,团里给他带了些钱,还有一匹布。李卜唱了半辈子《张连卖布》,如今才真的背着布回家了,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柯仲平高兴地说:“民众剧团有了李卜,如同军中得一大将。”不到半年,他给团员们教会了40多个曲子,并且参加乐队演奏,有时一个人出台唱全本《张连卖布》,观众常常看完不肯离去。当年8月,在他的指导下,民众剧团创作排演了第一个眉户剧《桃花村》,后又排演了《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等戏。《十二把镰刀》的唱腔设计,是根据李卜所唱曲调和人物性格、情感的要求进行填词。可以说,此剧是马健翎和李卜合作的艺术珍品。1949年经周恩来推荐,《十二把镰刀》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布达佩斯和莫斯科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大家喜欢》中,王三宝戒大烟一场,李卜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戒烟时的痛苦心情,为马健翎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表演素材。这几出戏久演不衰,眉户曲调也得以推广,被广泛应用于秧歌剧、歌剧、合唱歌曲以及一些器乐曲中,如对鲁艺创作的《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影响极大。音乐家马可学习眉户曲调后,受到启发,用眉户音乐、陕北民歌等素材,创作出《夫妻识字》、《七月里在边区》等秧歌剧,眉户这个古老剧种获得了新生。
    1944年10月,李卜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大会,荣获边区“甲等模范工作者奖”。李卜在会上作了《旧艺人是能改造好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称赞。他特地为代表表演了他的拿手戏《张连卖布》,受到热烈欢迎。后来,延安《解放日报》还发表了丁玲撰写的文章《民间艺人李卜》,介绍了李卜的经历及他的发言,给他以高度评价。李卜说:“旧戏子对于技术是保守的,可是我只怕教不会人。我教会了别人,别人可以借它去教老百姓。我的陈货在他们口里,变成了新的,我看见了只有喜欢。我要改造自己,也还要改造别人呢。”他的话得到全场拥护,大家都十分爱戴他。凡是看过李卜演戏的,或向他学过戏的人,对他都很尊敬。全国解放后音乐家马可、安波、张鲁等时常惦念他,多次向陕西的同志问候他。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李卜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并获得奖励。1956年7月,他又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荣誉奖。1956年7月退休,在富县家中休养。虽然行动不便,但仍然热心传艺,诲人不倦,并时时关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发展,关心眉户戏的发展。1966年2月16日,李卜在富县病逝。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