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赵占魁

井荣

    
    (1896—1973)
    赵占魁,山西定襄人。出生在一个泥水匠的贫困家庭,自幼学铁匠,先去太原铜元厂当学徒,再入太原兵工厂学翻砂,又到同蒲铁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当火炉工。1938年,日军占领介休,赵占魁流亡到西安。1938年春,安吴青训班职工大队在西安公开招收工人学员,赵占魁听说“延安是工人出头”的地方,便与在同蒲路一块儿逃难的崔锁贵来到泾阳云阳镇安吴堡的职工大学学习。四五月间又随职工大学迁到延安。赵占魁被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即职工大队)学习。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春,毛泽东向边区军民发出了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赵占魁召集了几个学员,修起了三个铁炉,日夜苦干,半个月就为学校赶制了500把镢头和锄头。中共中央在延安东关桥儿沟成立工人学校后,赵占魁又被抗大选送到工人学校。后来,工人学校与华北联大合并,赵占魁又被边区建设厅分配到农具厂工作。
    赵占魁是一个技术娴熟的老工匠,但他却没有一般老工匠的习气。他不但不保守技术,而且关心学徒的生活,经常慰勉他们,照顾他们,犹如自己的子弟。他担任翻砂股股长后,处处以身作则,每天打钟前就起床,上工总是比别人早,收工时让别人先走,自己巡视工厂一周,检查是否有人把工具乱放,安放好工具才下工。每次下雨下雪,哪怕是漆黑的夜晚,他都把大家叫起来,领头把院里的工具、成品,都搬到避雨的地方去,一点也不让它受损,搬不动的就找些东西盖起来。
    长期苦难的日子,使赵占魁养成了一种勤劳真诚的作风。当他看见别人糟蹋一点东西,不论是公家的或是私人的,心里便很不舒服!每次从炉中倒出来的烂炭,他都用筛子筛过,把可用的烂炭烂铁都尽量挑拣出来。他不光自己这样做,而且还告诉学徒也这样做。
    有一次,赵占魁的手指在劳动时不慎轧碎了骨头,大家都劝他休息,厂长叫他到医院去休养,但他仍然坚持用另一只手工作着。平时分配给他的工作都按时完成,而且每次分配工作时他都要求多分配给他一些。还有一次,工厂炼铜时铜锅突然破裂,千度以上的铜水顿时泼溅在赵占魁的右脚上,他的脚面一下就烧焦了。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亲自到中央医院看望他,劝他安心治病。可他还没等脚伤痊愈,便回到了那灸热的岗位,还把各单位送来的1.5万元(边币)慰问金,全部捐献给了前方的战士。翻砂股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效率大大增加,技术亦有很多的改进,模型和芯子的制造和铁水的冶炼,均有显著的进步,现制成品成损的比率已由八分之四进为八分之七。后来,农具厂改建为八路军的兵工厂。
    赵占魁不仅始终如一的干着自己的“看火”工作,而且还为工厂与工人做着许多义务的工作。由于他爱护集体的财产,关心群众的利益,又有任劳任怨、急公好义、认真负责、大公无私的精神,工厂行政上有许多事情要依托他。最难办的工会、工厂合作社及工人伙食都委托他去办。这些都必须在生产工作以外的时间去进行。工人之间有时闹些纠纷,赵占魁总是想尽办法给他们调解。他每天下了工就坐到合作社去料理生意,直到大家吃完了饭,他才回去吃饭。他又管伙食,把整个的休息时间都放在工作上面了。他管理的合作社没错过一笔账,伙食在他的管理后生活大大地改善了。
    赵占魁是一位模范工人,也是一位模范的群众工作者。他与附近的老百姓的关系都十分融洽,他把自己的工资借给老百姓,既不生利,也不限定归还的日期,又加为人诚实、性格和善,因此在老百姓中间颇有威信。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举时,他被四个工厂共同选为边区参议员。中共组织在给赵占魁的鉴定表上这样写着:一,有艰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与勤于劳动的习惯;二,对工作有责任心和耐心;三,能团结人,与人相处共事。
    1942年春,兵工厂与陕北红军修械所、何家岔枪厂、茶坊手榴弹厂合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将厂迁到数百里外的佳县去,一些工人产生了思想波动,中央职委书记邓发知道后,立即派几位同志深入该厂48天。在调查过程中,他们深为赵占魁的事迹所感动,便及时向各级领导机关、新闻机关推荐这位一贯“用革命者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厂和工作任务”的先进人物。毛泽东了解到赵占魁的事迹后,立即给邓发打电话说:“奖励赵占魁这件事做的很好,这不是奖励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边区和其他根据地提高生产、改进工作的新生事物。平时我听你们说要找斯达汉诺夫,赵占魁同志就是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你们把他的优点总结起来,树立标兵,推广到各工厂,各生产单位去。”
    1942年9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号召边区工人学习赵占魁始终如一、积极负责、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中共中央作出了《向赵占魁学习,开展赵占魁运动的决定》。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也指出:“发展赵占魁运动于各工厂。”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的各级干部和领导,深入工厂,亲自总结英雄的经验,组织向英雄学习的运动。艾青、贺敬之等诗人、音乐家,编写了不少诗词、歌曲、文艺节目,边区军民唱起了“学老赵、赶老赵,老赵是工人的好代表”赞美英雄的歌曲。9月26日下午,农具厂为奖励赵占魁,并教育全边区工人,造成更热烈的生产运动,特邀请总工会及各工厂代表,举行扩大庆祝颁奖大会。各机关、学校、工厂赠送了20多幅锦旗及其他赠品。朱宝庭代表中央职工委、工业局、留守兵团、边区政府等机关授以“工人模范”的锦旗。农具厂为奖励赵占魁,除以全厂职工名义赠给一面锦旗外,还奖励衣料一套、银盾一个、每月津贴白面15斤。民众剧团为庆祝赵占魁颁奖大会,特于当晚在农具厂公演了《十二把镰刀》等剧目。
    1943年,朱德在延安军民纪念“五一”劳动节大会上,作了《建设革命家园》的重要报告。他指出:“边区的工人队伍中形成了许多像赵占魁同志这样的新劳动者……他们是边区工人的模范,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学习做一个新式的劳动者。”
    1943年10月,赵占魁调到工艺实习厂任翻砂股副股长,他不仅把劳模的劳动态度和作风带到新的单位,而且以更大的精力钻研军工技术,改革创新。工厂制造子弹壳缺镍铜原料,他便与全股的工人改用麻钱提锌制造,并逐渐使提锌率提高了18倍。该厂耐火所器材提高了1800度,赶上了当时中国有名的安阳耐火器材。当时,工艺实习厂的一斤焦炭只能化一斤铁。为降低成本,他向工友细心传授如何选择焦炭、鼓足风力、配置加料数量及火候配合等关键技术,终于创出了用一斤焦炭平均化铁四斤的纪录。
    在1943年11月和1944年12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边区劳动模范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赵占魁均被评为边区“劳动英雄”和“特等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亲切接见。一时间,学习赵占魁,开展赵占魁运动的呼声,再次响遍边区各工厂,大批赵占魁式的新式人物,不断涌现。1945年4月至6月,赵占魁作为候补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6年5月,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前夕,赵占魁接受了制造地雷的任务。当时工厂里只有很少的翻砂工人,劳动力非常缺乏,要迅速地完成生产任务大量地制造地雷,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他动员组织该厂的21个工人家属组织了女工翻砂队。就这样,赵占魁胜利完成了制造地雷的生产任务,并第一次摸索了组织女工生产的方法,为我国的军火工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砂女工。
    1948年夏,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上,赵占魁当选为全国总工会第六届执行委员。他在东北参观了许多工厂,看到了解放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形势,看见了各种各样他从未见过的机器和产品。为此,他一路上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观察着机器,观察着工人管理机器的技术,不断地向各地工友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赵占魁曾任西北军政委员劳动部副部长、西北总工会副主席。195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代表西北工人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大会。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从1955年起连任陕西总工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73年8月26日,赵占魁因病逝世。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