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步浩
(1905—1977)
杨步浩,陕西横山人。由于家境贫寒,他刚满10岁就给地主揽工,受尽了欺压和剥削。1929年,陕北连年遭受旱灾,加之国民党县衙摊派的繁杂税款使他的家庭生活更为困难。为了谋求生活,杨步浩随父亲于同年10月逃荒要饭,来到延安县的碾庄石家畔村落户。后来,刘志丹、谢子长先后创建了陕北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杨步浩的家乡解放了。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1936年初,杨步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就担任村干部,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完成上级组织下达的各项任务。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不断制造磨擦事件,进而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起开展生产运动,以克服遇到暂时的物质困难。杨步浩夫妻和其兄杨步荣及侄儿们响应中央的号召,积极生产,早起晚归,精耕细作,多打粮食,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由于杨步浩勤劳积极,又懂生产技术,他积累了什么时间翻地,什么时间下种麦子就能增产的经验,连续几年他家都获得大丰收,踊跃上交公粮。1942年被乡上选为延安县的劳动英雄,1943年11月还出席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
就在杨步浩参加延安县劳动英雄大会期间,他结识了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王震在会上讲话说:“我们都是南方人,这里的庄稼我们种的不好,请延安的劳动模范去我们那里指导生产,交流经验,交换的种种庄稼。”1943年春节,杨步浩和县上劳动英雄、劳动模范去南泥湾慰问部队。当他听到王震说毛泽东、朱德也同战士一样要完成生产任务时,便主动提出要替毛泽东、朱德代耕。
杨步浩的代耕请求,得到县委同意后,他托人写信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当即给他回了信,表示感谢。1943年7月,麦子收下来后,杨步浩早早的就给毛泽东送去代耕粮一石麦子(300多斤)。到了杨家岭中共中央驻地,他将麦子转给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就准备回去。办公厅的同志对杨步浩说:你等一会儿,我带你去见毛主席。大约下午6点多钟,毛泽东在他的办公室接见了杨步浩。毛泽东问杨步浩,你什么为我代耕公粮呢?杨步浩就把自己家里受过的苦难给毛泽东讲了一遍。还说,我现在翻身了!吃米不忘种谷子,穿青不忘种兰人,翻身了不能忘记毛主席您的恩情呀!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呀!您是全国人民的领袖,一天考虑国家大事忙得很呀!我听到王(震)旅长说,您还在劳动交公粮哩!我心里放不下,我就要为你代耕,公粮由我给你交!毛泽东高兴地说:你说的好,我很高兴!这才像无产阶级闹革命啊!毛泽东谈话中又问杨步浩:你的麦子为啥种的这样好呀!杨步浩回答说:头伏翻地一碗水,二伏翻地半碗水,三伏翻地碗底底水,立秋翻地没有水。白露时节就种麦。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还要杨步浩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哩!说着毛泽东给林伯渠写了封信,让杨步浩带给延安县曹扶县长看看,信中写道:“林主席:兹有延安县川口区六乡石家畔劳动英雄杨步浩、亲戚李志明二位,由延安县曹扶县长介绍来谈,敬知乡村情形,很有兴趣。兹转介至尊处,倘有时间,乞为接谈,他们极愿晋谒领教。并望招待他们住一晚,第二天回家,因他们离此70里之远。”
杨步浩自从毛泽东那里回家后,他更加努力生产,1944年还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评为甲等劳动英雄。同年9月,杨步浩为了多交公粮,增种冬小麦10垧(每垧3亩)。据1944年9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延安县劳动英雄杨步浩计划增种冬麦10垧。现麦地已全部翻过,他还帮助本庄的人翻地种麦。他又把全庄锄草变工队28户分为两组:18户种冬麦的组织翻麦地,10户移难民组织为开荒变工队。计划每人开三亩荒地,开荒时间从现在开始,至秋收前结束。因为本庄附近没有荒地,便跑到丰富区陈家沟、河庄区贺圈峪去开。此外,杨步浩在搞好生产的同时,还和模范变工队长兼读报组织长梁秉成组织起川口区六乡歌队,为配合识字运动和新秧歌运动,自编自演出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陕北秧歌。在冬闲时或春节期间非常活跃,经常巡回给各村农民演出。春节期间走遍了六乡各个村庄,演了《二流子转变劳动英雄》、《新年快乐》、《难民》、《新水船》等剧目,很受群众欢迎。他们秧歌队编的台词都是新的,而且反映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事。有一次,秧歌队给一个老乡家拜年,锣鼓一响,把正在吃食的猪惊跑了,伞头郑月旺随即就唱出:“左一瞧来右一瞧,这达有个猪食槽,猪公槽子实在好,喂的猪儿肯上膘。”听众都笑了,说又新又好,又不迷信。
杨步浩出名后,非常热心给集体兴办一些公益事业。他用自己的熟人和各种关系,为川口区六乡搞纺织,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据1945年6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称:延安县川口区六乡有21个村子,439户,1731人。过去这里很少种棉花,纺织更少。1944年全乡有91把车子,只有四个会织布的人。杨步浩所在的石家畔也号召妇女纺线,本村只有袁铁匠的婆姨会纺线,就让他给大家教。这位袁家妇女去年自己拿出一万元,乡政府帮助两万元准备做车子,但因为没棉花,群众也不习惯,所以没搞起来。今年正月请木匠做了15把纺车,李文英的婆姨便找袁老婆学纺线,结果纺了半斤线子;其他人虽然有了车子,可是没有棉花,仍然不愿学编。杨步浩便于2月亲自跑了30里路到区合作社借了18万元纺织贷款,买了20斤棉花背回来分给大家。李子明的婆姨也自动去找袁老婆学纺线,然后,她和袁老婆、李文英婆姨共同教别人,结果有九个人学会了纺线。以后杨步浩又两次亲自去合作社领纺织贷款,又买回棉花,这次主要放给纺的多纺的快的人,便提高了大家的纺织热情,石家畔村过去只有一个人会纺线,现在有20个人在纺线,在40天内纺线45斤。
1945年纺线开始后,织布又成了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县政府答应从工厂里给他们一架机子,村里人公选袁老婆到李家渠工厂里学习织布。杨步浩又亲自用牲口把她送到工厂里,但袁老婆说工厂的大机子她用着不合适,工厂里住着又不方便,于是厂里决定派人到村子里去教,很快就听到该村的织布声。在杨步浩的努力帮助下,全村共35户,128口人,1945年可穿衣自给三分之二。
1945年11月18日,是杨步浩40岁的生日,毛泽东、朱德因工作忙特意派代表前往庆贺。他们送去两篓酒、20万元(边币)礼洋和写有“与人民同寿”的大红绸贺帐。杨步浩那天特别高兴,从头到脚都换了新衣服,准备了油糕米酒,站在门口接待客人。当他接到毛泽东送来的礼物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他对送贺礼的人说:毛主席、朱总司令工作那么忙,还把我这一个普遍农民的生日记在心里,这实在感激不尽,只有用实际行动来为边区建设多做贡献。
这样以来,杨步浩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及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来往就更多了。每到逢年过节,或者他打听到那位领导生病,他就千方百计设法携带鸡蛋、挂面、肉类等礼物前去看望。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从重庆谈判回到延安,杨步浩专乘赶到枣园看望。1946年正月十五日,杨步浩率六乡秧歌队给毛泽东送来了“人民救星”的金字匾。
新中国成立后,杨步浩因胳膊残废不能再从事农业生产,组织上安排他在延安县种子站工作。由于他勤奋努力,工作成绩突出,1952年12月出席了陕西省农民代表大会。他先后于1952年、1961年、1975年三次进京,两次见到毛泽东,三次受到朱德的接见。后来杨步浩调入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1977年7月6日,延河发生特大洪水夺取了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