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华中抗日根据地建立
在新四军开赴大江南北对日作战的过程中,苏南、皖中、皖东和豫东抗日根据地开始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8年4月至7月,新四军奉中共中央之命,陆续派遣先遣支队和第一、第二支队挺进江南,开始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到江南后,积极动员群众抗日,帮助地方抗日的游击队。陈毅到茅山地区后,联系到了丹北管文蔚领导的江南抗日自卫军。7月,新四军将江南抗日自卫军改称为丹阳游击纵队,管文蔚被任命为游击队司令员。这时,丹阳游击纵队除有4个大队主力外,还编入抗日自卫团的青壮年2万余人,其中拥有武器基干队员3000余人,已经控制了东至武进以北,西至镇江市郊,南抵京沪铁路,北到长江的一块抗日根据地。9月,丹阳游击纵队正式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员,原游击纵队所辖的4个大队扩充为4个支队(相当于团),当时对外仍以丹阳游击纵队或者江南抗日义勇军游击纵队的名义。10月,中共苏南特委宣传部部长周苏平到丹阳,他以挺进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的名义,负责丹北地方党群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党对丹北地区的领导。同月,新四军还授予中共上海地下党掌握的江阴西石桥抗日武装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的番号,派干部去加强领导,为新四军向东路地区发展准备力量。此外,第一支队在茅山、第二支队在小丹阳等地还争取一些游击队。抗日游击队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建立和健全苏南党的领导机构。1938年7月,在新四军第一支队活动的地区,建立了苏南特委,下设丹南、丹北、江溧句、江当溧4个中心县委。在新四军第二支队活动的地区成了苏皖特委。同时,新四军在开辟根据地过程中,十分注意统一战线工作,建立了统一战线的半政权机构。1938年7月7日,在新四军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积极发动群众成立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的基础上,成立了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总会。8月,在二支队活动地区,成立江(宁)当(涂)溧(水)三县抗敌自卫军委员会,组织抗战动员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后来成为统战性质的半政权组织,对于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各阶层抗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四军一、二支队,特委党组织、抗敌总会和抗战动员委员会的领导组织下,各地群众普遍发动起来了,纷纷参加抗日团体和抗日活动,初步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根据地。
皖中、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皖中、皖东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协助下开辟的。1938年8月,日本进攻上海后,皖中一带的国民党政权动摇,局势混乱。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和长江局多次派遣干部进入皖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1月,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派干部到无为,组织皖中工委。皖中工委在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和县、含山等地恢复组织,建立舒城、铜城和无为县委。同时成立了无为游击队——县国民自卫总队。
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高敬亭的率领下,于4月间东进到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打击日军,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7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刘顺元成立皖东省委,管辖淮海以南,淮南路以东的皖东地区,包括合肥东部,巢县、全椒、滁县、含山、和县、丹阳和嘉山的一部分。省委成立后,派人到津浦路以东开展工作,成立了路东工委。同时,鉴于控制安徽的桂系与中共保持密切的统战关系,在安徽省“动委会”总会和皖中各县、区“动委会”组织成立过程中,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彭康到六安成立安徽省工委,工委利用和安徽省府的统战关系,派人参加总动委会,利用动委会的合法名义,派出若干工作团,分赴皖中无为、含山,皖东滁县、全椒等地活动,发展抗日力量,组织各种抗日协会。因此,皖中皖东农抗、青抗、妇抗、商抗和儿童团等民众抗日团体纷纷建立。
1938年10月,廖磊接任安徽省主席,因向无为、庐江派任进步县长遭到当地封建势力的拒绝,请求新四军第四支队给予援助。第四支队于是派参谋长林维先率手枪团于1O月下旬攻克庐江、无为两座县城,共歼灭勾结日军的当地反动武装2800余人,初步打开了这一地区的抗战局面。随后第八团挺进淮南铁路以东,与地方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取得联系,初步开展了皖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豫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豫东抗日根据地是由彭雪枫和河南省委及其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开辟的。1938年初,中共中央根据抗战时局的变化,决定撤销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临汾办事处处长彭雪枫于2月份奉命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到达中共豫南特委机关和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驻地确山县竹沟镇,主持豫南地区党和军队工作。后张震等率领部分干部并携带电台到达竹沟,配合彭雪枫工作。为了扩大第八团的力量,彭雪枫、张震等收编了豫鄂边区两股较大的土匪武装,经过教育和整顿,补充进了第八团。3月29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开赴皖中、皖东抗日。经周恩来、叶剑英与国民政府交涉,决定在竹沟设立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留守处,彭雪枫负责全面工作。为了培养抗日骨干,彭雪枫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指示,招收武汉、开封、洛阳及豫南各县青年学生,在竹沟创办了军政教导大队。
中共中央对开辟竹沟和豫东根据地非常重视。1938年4月,刘少奇致电彭雪枫,指示他“目前中心工作是在各重要地区打下巩固基础”,“应埋头苦干准备武装与地方党的工作”。应“大批训练干部,如可能应继续办理,这是中心工作,尤其要注意军事干部的训练,因目前各方面都缺军事干部”。①7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彭雪枫派萧望东率领部分干部和一个武装中队组成东征抗日先遣大队,从竹沟开赴淮、太地区,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会合,开展豫东游击战争。8月19日,彭雪枫致电毛泽东,报告豫东地区武装发展的情况,建议派遣正规部队深入豫东开展游击战争。9月2日,周恩来、叶剑英电示彭雪枫,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豫东,开辟苏鲁皖豫边新局面。9月3日,彭雪枫致电毛泽东,表示“准备东进豫东”。他认为“豫东、苏北、鲁南、皖西交界地区,不仅国民党力量薄弱,且日军仅盘踞在津浦、陇海西线各要点而已。倘我进入柘城、鹿邑、亳县、夏邑、永城、涡阳、蒙城”,“南与第八团相应,北与徐陈及山东党武装得联系,面向蚌埠、徐州段以西山地,背靠西华、扶沟、刘、宋两区,在不断袭扰津浦、陇海之敌及消灭土匪汉奸武装中能于最短时间壮大自己,相当大地牵制敌沿大别山脉西进的战略作用,扩大党的影响,发动民众运动,在武汉失守,平汉危急条件下,有可能造成冀察晋抗日前途”。②9月17日,彭雪枫又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指出“日前豫东大可发展”,表示“拟待第二期教导队毕业即可出动”。9月中旬,毛泽东电示彭雪枫,要尽快组织部队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29日,周恩来电示彭雪枫,情势紧急,速去豫东。30日,彭雪枫与张震等率领东征游击支队,离别竹沟根据地,向豫东敌后挺进。
1938年10月12日,东征游击支队到达西华杜岗,与萧望东和吴芝圃领导的部队会师。同月,三支部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辖3个大队。部队合编后稍作休整,于10月底,在淮阳东窦楼与敌遭遇,毙伤数十名,揭开了豫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①周为松主编:《彭雪枫将军在竹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②周为松主编:《彭雪枫将军在竹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