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华南抗日根据地建立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1938年10月,广州失守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东江和海南岛人民英勇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分别创建了东江根据地和琼崖根据地,统称为华南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预计到华南地区将成为前线和敌占区,为了加强对华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中央委派张文彬、廖承志到广东,分别成立了中共广东省委、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1938年6月,广东省委在广州召开了广州外围县委军事工作会议,决定各地党组织要派党员参加军事训练,要利用合法形式,组织民众抗日武装。会议召开以后,广州外围各县及东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党组织迅速组织了人民抗日自卫队、自卫团、常备壮丁队等抗日武装组织,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做好了人员和物资准备。10月,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在东江、敌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的指示,在香港召集会议,部署开展东江游击战争,派曾生等到惠阳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抗日武装。
    1O月12日,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国民党守军一触即溃。21日,日军占领广州,华南沿海广大地区沦为敌手。在日军登陆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电示广东省委、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指出:广东省委“要在东江日占后方开拓游击区”。接着,在11月1日,又给广东省委指示:广州沦陷后,广东党组织必须在广州及其他被敌人占领的地区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在东江、海陆丰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利用国民政府的命令到处组织自卫军,发展人民抗日武装。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委派了一批党员干部、港澳工人,到东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东江地区,在1938年12月,成立了以曾生为总队长的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1939年1月东莞模范壮丁队组成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为大队长,两队各有100余人。这两支部队在广九路两侧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2月,广东省委、东江特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经过积极的统战工作,这两支抗日游击队先后取得国民党军的番号,分别为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第四游击挺进队新编大队(简称“新编大队”)和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第三游击挺进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简称“二大队”)。两支游击队分别进入东莞大岭山区和宝安阳台山区,开展对敌斗争,创建根据地。次后,抗日游击队发展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建立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并挺进粤北。在珠江三角洲,到1939年2月,先后成立了林锵云领导的顺德抗日游击队,欧初领导的中山抗日游击队,以及吴勤组织的抗日义勇队(后经党的同意,接受国民党军番号为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这三支抗日武装共有近300人(枪)。
    琼崖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抗战爆发后,海南的国民党当局在民众要求武装自卫压力下同意冯白驹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第十四统率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队”。1939年2月,日军两个联队5000余人在琼山县天尾港和海口秀英港登陆,大举进犯琼崖。国民党政府琼崖守备司令逃进深山,海口陷落。“独立队”闻讯即派黄大献率第一中队埋伏南渡江口潭口渡迎击东向之敌,潭口阻击战揭开全岛抗战的序幕。在斗争中,冯白驹部不断发展壮大,到1941年发展到6个中队达数千人,建立了琼(山)文(昌)根据地,成立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
    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到广州、武汉失守的15个月,是国共两党团结一致,共同御侮的重要时期。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以正规战、阵地战抗击敌人,有力地支援了敌后战场;而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配合了正面战场。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延缓了日军的进攻,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同时,也显示了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的巨大力量。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