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东征和西征

房成祥 黄兆安


    1936年1月至5月,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5月至11月,红军抗日先锋军又回师西征,转战宁夏、甘肃等地,扩大和巩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迎接红2、4方面军北上,建立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进而促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1936年中共在军事部署方面的总方针是“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为此,红一方面军行动部署的基点是执行“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两项任务,而以“打通抗日路线”为中心任务;并把上述任务同扩大红军结合起来。其具体部署是: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
    1936年初,中国革命仍面临着极端困难。国民党反动当局坚持防共灭共的政策,调集重兵围攻陕北,阻挡红军抗日去路。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令红1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东征,开通抗日前进道路。26日,东征军总部到达延长县城后,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了东征的目的意义、战略方针和行军路线;正式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总指挥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组织部长黄克诚,敌军部长李涛,民运部长刘晓,宣传部长陆定一,后勤部长杨立三。参加东征的主力部队是:红1军团 (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下辖红1师、红2师、红4师;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下辖红75师、红78师,红81师;红28军(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下辖3个团。3路大军两万多人于2月20日突破阎锡山的防线,发起东征战役。
    2月21日,红1军团进占三交镇。红15军团占领义牒直扑石楼。4月1日,刘志丹和宋任穷率领红28军,渡过黄河,占领兴县罗峪口,同红15军团会师。红28军渡河后,抗日先锋军三大主力全部渡过黄河天险,带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人民的嘱托,开辟通往抗日前线的道路!
    东征红军先后在山西转战30余县,其中有:灵石、孝义、介休、汾阳、文水、交城、静乐、岢岚、兴县、临县、交口、离石、柳林、方山、娄烦、中阳、石楼、永和、汾西、霍县、洪洞、赵城、临汾、浮山、襄汾、侯马、曲沃、绛县、新绛等县。红色政权已扩展到“石楼全境,及隰县两区(交口、康城)孝义一区(大麦郊)、中阳一带(三交一带)”,红军扩充了7000多人。这时,阎锡山惊恐不安,遂向蒋介石急电求援。蒋乃于4月初派出7个师以上的兵力,分3路开赴山西。并电令驻陕的国民党各部队,从南、北、西三面蚕食陕甘苏区,向黄河岸推进。
    根据这种新的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瞻远瞩,顾全抗日大局,为保存国防实力,实现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乃当机立断,决定红军回师河西。5月初,东征红军主力先后在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八面窑等处渡过了黄河。5月2日,东征红军总部也在延川县清水关渡河回到了陕北。5月5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向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和各军队、各党派、各团体与一切爱国同胞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公开放弃反蒋口号,呼吁蒋介石及其部下的一切爱国军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东征红军从1936年1月至5月100多天,在山西转战30余县,击溃阎锡山30多个团的兵力,歼敌1.3万余人,俘其官兵4千多人,扩红约7000余,筹款近50万元,壮大了红军,充实了装备,在山西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东征是把国内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具体结合起来的典范;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树起了抗日大旗。使全国革命人民为之振奋,深受各阶层爱国人士景仰。
    为了巩固和扩大西北抗日根据地,扩大红军,中共西北军委决定以红1方面军主力组成西方野战军(即西征红军),从1936年5月19日开始到10月初向陕甘宁三省边界地区举行西征,以打破蒋介石军队对陕甘苏区的包围,打击宁夏“二马”的封建势力;巩固抗日后方;争取东北军和17路军,促进西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向南迎接2、4方面军北上;向北打通与苏蒙的联系,争取国际支援,实现直接对日作战。
    5月18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西征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鹤亭任副参谋长,刘晓任政治部主任。西征红军由左、中、右3路组成,约17000余人。左路军由第1军团组成,左权代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下辖第1、2、4师,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连,一个工兵连,约8000人。右路军由15军团组成,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下辖第73、75、78三个师,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连,一个工兵连,约6000人。中路军(6月14日组成)指挥聂鹤亭,下辖第28、29两个军,和一个师,军委直属骑兵团,约2000余人。
    西征红军经过近两个月的战斗,消灭了马鸿逵的主力,俘获人枪各2000多,战马500余匹;击溃了所有向红军进攻的国民党军(包括东北军);解放了环县、宁条梁、定边、花马池、盐池、固原、豫旺等城镇,开辟了纵横各400多华里的新根据地。到8月底,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面积扩大为东西1200余里、南北600余里的广大地区,基本上完成了打通西征去路、扩大苏区的计划。
    西征红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堪称模范。西征过程中,红军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开创了西北地区的新局面。到7月中旬以后,“二马”部队与红军基本处于停战状态。东北军与红军之间的关系,更出现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表面上是敌对的双方,实际上成了共同要求抗日救国的好朋友。白天两军碉堡对峙,到了晚上,在数百里的战线上则另是一番景象。有的共唱救亡歌曲,同骂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有的互通情报,互赠礼品;有的部队之间召开战地联欢会,交流感情,增进团结;有的部队之间还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对峙着的两军阵前所出现的这种奇特景象,构成了一幅决心团结御侮、壮丽而生动的民族感情交流图。

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房成祥 黄兆安主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