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学制

刘宪曾 刘端棻


    “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是抗战的教育政策之一。边区中等教育的学制就是根据这一精神规定的。1940年前,边区中等学校并没有统一的学制。最早成立的鲁迅师范学校的学制短而灵活,开始规定师范,班和高级师范班学制为半年,简师班学制为一年,文化班学制为两年,预备班为一至两年。但是由于学校招生无定期,学生随到随考,随时编班,有的学生只学了两三个月因工作需要就被分配了。1938年成立的边区中学,虽然按规定学制应为两年,但学校又将学制分别规定为,从旧绥师、旧延师来的一队学生学制为一年,二、三队高小程度的为两年,不到高小程度的为两年半。在实际工作中,因边区政权建设的需要,这些规定也未能严格执行,学生流动性很大,什么时候需要,上级就挑选一批学生去工作。新生的入学流动也很大,经常有新生转入学校。边中和鲁师合并为边师的第一年头,学制仍然保持了鲁师和边中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边区中等教育的学制是根据抗战救国的需要,具有短而灵活的特点。这种短期学制,从根本上打破了旧学制的框框,既照顾了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又适应了抗战时期边区各项工作的需要,这无疑是对旧学制的一种批判和改造。
    1940年8月,中央宣传部在《关于提高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给边区党委及边区政府的信》中,确定了边区中等教育的暂行学制:中学教育采用初中、高中两级制,暂办两年制初级中学。师范教育将初级师范提高到两年,并附设师范讲习班和小学教师训练班。这一时期先后成立和接管的学校,除绥师和米中仍保持原来的四年和三年学制外,其它学校都是按照指示信的精神执行的。不过在具体规定中又根据各校情况略有不同,如关师在开办初期具有半党校性质,因此学制初订为一年,1940年根据中央宣传部来信精神将师范一班学制改为两年,从此关师便成为以培养边区教育干部为主要任务的两年制初级师范学校。又如陇东中学,开始成立时学制为一年,1940年8月以后,也将学制改为两年。
    1942年8月18日,边区教育厅在师范和中学两个规程草案中,分别规定了中学和师范的学制均为“三二制”,即初中三年,初师三年,高中和高师为两年。尽管这时边区统一规定了明确的学制,但由于各校具体情况不同,这一规定在各校并未能得到完全执行,各校的学制仍然比较复杂。1944年5月27日,中共西北局宣传部和边区教育厅在拟定中等学校新课程表时,仍然是以三年修业年限安排课程内容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一部分高等干部学校开赴到新解放区去办学,一部分外来干部调出工作,因此,培养与提高本地干部就成为边区中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了实行新的正规教育,这时各中学、师范学校一般都设有两种类型的班级,即普通班和地干班,有的还增设师范班、研究班、民族班和职业班。普通班修业年限为2至3年,地干班为1至2年。师范班、研究班、民族班、职业班的修业期限是根据学生程度和工作需要灵活规定的。
    解放战争开始以后,特别是边区成为直接战场以后,边区中等学校都在疏散、转移之中,正常学制也无法执行。1948年当老区基本恢复之时,边区政府于7月13日发出指示中指出,为了适应各地对各种事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学习期限暂可缩短为1至2年。黄龙新区建立以后,为适应日益发展的西北情况,黄龙分区中等学校在新学制未确定之前,学习期限都暂时维持原状。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