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课程设置

刘宪曾 刘端棻


    根据边区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制的规定,中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在不同时期是有区别的。鲁师成立之后,在抗战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是根据战争和边区教育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当时初级师范班共设置15门课程,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政治理论课,包括社会科学(内容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哲学三部分)、政治课和民众运动课。二是军事课,包括军事常识、军事训练、游击战术和体育课。三是文化基础知识课,包括国语、算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自然常识、音乐。四是教育业务课,包括国防教育概论、教学法、管理法。高级师范班的课程增加了教育学的比重,并增设教育行政课,其它课程和初级师范班大体相同,只是内容的深度有所加强。预备班不设教育业务、社会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但增加了一门新文字课,其它课与师范班相同,只是讲的时数、深浅不同于师范班。尽管规定的课目并不是同时进行的,且各学科内容都进行了压缩,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但学习科目还是显得偏多,学生往往只能学点皮毛,得益不多。边区中学成立后,为了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批青年干部,学校的课程比较精简集中。课程最初只有国文、政治、数学、自然常识、历史、军事、美术等课,不设体育和音乐课,但有体育和音乐活动。1939年春又增加了地理、新文字、体育、音乐等课,高年级还增加了理化课。
    1940年以后,边区中等教育总的方针是提高教育质量,因此这一时期,边区各师范学校和中学的课程设置总的趋向是门类增加,但在具体设置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规程》的规定进行,而是结合各校实际有所增减。例如边师在刚成立之时,各方面仍保持了鲁师时期的规定,但从1941年以后,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向正规办学方向发展,学校对课程作了如下的规定:两年制师范班第一年的课程全部是国民教育内容,而且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配合着实施其它方面的教育。第二学年的课程是文化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并重,并实习6周。从1940年下学期至1942年上学期,边师的科目已增加到16门之多。又如关中师范,1940年9月,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政治、教学法、心理学、教育概论、图画、音乐、补充课、军事课、书法及新文字。1941年以后,根据教育厅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又修改了一次,但变动不多,只是将过去的补充课改为公民课,政治课改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课改为自然科学概论,在二·二学制的第二学年添了新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和医药卫生。陇东中学在建校之初,根据学校培养宗旨,在中学班开设了国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社会科学、中国问题、音乐、图画等课程;师范班除开设上述课程外,还开设了教育概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与教学研究、教育测验与统计、小学教育等课程。1941年到1942年,陇东中学提出正规化的口号,这时对课程和教学内容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取消了中国问题的课程,增设了公民知识,在师范班增设了生理卫生和英语课程。同时还增加了国文、数学、自然课程的教学时数,注重了文化课和基础课的教学。绥师和米中在接办以后,为了求得学校的巩固与发展,学校开设的课程与以前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取消了有反共内容的课目,增设了新的政治课。
    总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边区处于相时稳定的局面之中,为了提高中等教育质量,这一阶段边区各中等学校课程开设的门类都有所增多,且加强了文化课与基础课的比重。但是,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多,且有一些课程和教学内容脱离边区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则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在课程设置上的一种反映。
    1943年中等教育整学会批判了中等教育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1944年初,西北局宣传部、边区教育厅拟定了边区各中学师范三年的课程项目及各科主要内容:
    政治课程:
    (1)边区建设(包括边区史地,边区党、政、军、民的组织,边区政府的政策法令)。
    (2)政治常识(包括社会的结构与发展、中国革命问题、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
    文化课程:
    (3)国文(包括语文知识、实用的应用文、有关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各种范文选等)。
    (4)算术(包括四则运算、分数、比例及其应用、简易代数、几何及其应用等)。
    (5)史地(包括中外历史与中外地理)。
    (6)自然(包括理化、生物与生理)。
    技术课程:
    (7)生产知识(包括边区农业与手工业方面实用的生产技术知识、组织劳动的知识、机关与部队生产经验等)。
    (8)医药卫生(包括边区实用的卫生营养与防疫知识、常见疫病的预防法、急救与护理知识、保育知识等)。
    此外,一些学校还设有音乐、美术、体育、军事等课程。
    业务教育,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进行,其课程是根据不同业务性质的需要而规定其科目。
    以上课程只是就一般而论,个别学校,课程科目和内容略有增减。
    1944年5月,《解放日报》发表特讯报道了这一消息。解放日报在评论中指出,这个课程表有四个特点:一是实际。以边区建设列为第一项,以生产与医药列为最后问题,使学生入学以养成为边区人民服务的观念开始,以掌握为边区人民服务的技术为终结,一改过去学习一二十门课程而无一涉及边区的教条主义作风。二是精简。三年中只学8门课,前三学期每周上课只有19小时,第4学期只有18小时,末两学期只有16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一半,这就使学生摆脱了不必要的负担,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课外研究与课外活动。三是集中。三年中只学8门课,每学期平均只学5门,每门每周至少3小时,使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于所学功课,不像原来的课目那样繁杂,而多数又只学一两学期,或每门只学一两小时,学生只抓紧了两三门重要课,对其它课却不能得到深刻印象,结果还不如不学。四是联贯。如先学边区建设及史地,后学政治常识,由具体到抽象;先学自然及部分数学,后学生产、医药,由原理及于应用。另外,数学、史地、自然、政治常识各门都不像旧制那样再分几门,也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概念。
    1946年边区中等教育工作会议后,根据中等学校教育实践的经验,中等学校课程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把中学班的生产知识包括于自然科学内,不再专设一门;医药知识改为以卫生教育为主的卫生常识;同时精简了边区建设的内容,并与政治常识合并为政治一科;把艺术课(音乐、美术)列为正式课程之一。经过改订后的中学课程暂规定为国文、数学、政治、史地、卫生、自然、艺术、体育8门,加上第三学年的选修课共9门。
    地干班的课程另有规定,其它班(如职业班)的课程,是根据具体情况由各校确定,未作一般规定。
    1946年下半年后,边区处于战时教育时期,中等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政治、军事为主,增添了当时战备动员和战时需要的许多具体知识。1948年边区处于老区恢复和新区解放之时,中等教育的课程则是执行新的正规化方针,改为以文化教育为主,为解放大西北,建立新中国而准备干部。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