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方针
边区中等教育的对象,是招收完小毕业生、在职的区乡干部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其目标是提高青年民族革命的意识,并养成他们为民族革命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予青年适当的指导和训练,使他们的个性、智力和体格都得到健全的发展;给予青年抗战建国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注意发展青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独立工作,寻求方法解决困难;使青年成为领导群众的抗战干部。为了达到这一总的目标,边区政府及其教育厅对中等教育方针和训练原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规定。
1940年前,边区没有制定统一的中等教育方针,各中等学校根据抗战教育即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制定了各自学校的教育宗旨。1940年,边区教育厅制订下发了《师范学校暂行章程草案》,对师范学校的教育方针作了统一规定,但普通中学并未提出统一的教育方针。
1942年8月18日,边区政府教育厅正式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暂行师范学校规程草案》和《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程草案》。在两个草案中,分别对师范和中学的教育方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指出:边区师范学校为依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培养健全的地方小学教师及区、乡级文化教育干部的场所。它的训练原则为: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建立民主的工作作风,养成劳动习惯,锻炼健全的体格,充实一般的文化知识,给予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培植热心服务教育的精神。边区的中学为依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继续小学教育,培养健全的新青年,以为从事边区各种建设事业及研究高深学术之预备场所。它的训练原则是:提高民族觉悟,建立民主作风;充实文化知识,培植科学基础;增强生活知能,养成劳动习惯,注意体格锻炼,启发艺术兴趣。
延安整风运动,特别是经过中等教育整学会议后,边区中等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具体目标,就是使边区中等教育符合于抗战与民主的需要,符合于边区当时的抗战建设及边区人民的需要。1944年7月,林伯渠在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方针是:“为抗日战争与边区人民服务,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根据这一总的方针,边区政府规定了进行中等教育改革的七项原则。这七项原则是:各中学、师范学校都属于干部学校性质,担负提高现任干部与培养未来干部的双重任务;学制视学校任务及地方具体情况而定,不强求一律;教育内容以文化教育为主,同时须从思想上确定学生的革命观点、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文化教育亦须从边区需要及学生的现有程度出发,逐步提高,去其暂时过高者和不急需者;要进行以边区政治、经济为中心的政治教育与生产教育,辅之以时事教育;对因一定具体目的而训练的学生,要进行业务教育;各学校应与附近乡村政府和生产部门建立经常的协作制度。这七项原则既是边区中等教育的方针和实施原则,也为中等教育改革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抗日战争胜利后,边区于1946年初,召开了中等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边区中等教育改革以来的经验和教训,针对边区中等教育的总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中等学校的方针,应该是与边区实际密切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大量为边区各种建设事业服务的未来知识分子干部,提高现有文盲或半文盲干部及小学教师。正如边区教育厅厅长柳湜1946年3月13日在谈到边区中等教育经的道路时指出的:“开始,我们的教育方针和边区建设实行的结合是不很自觉的,因此,我们在某些方面走了中国传统的中等教育中某些不适当的道路,在不能正规的条件下强求正规,但一经认清了边区中等教育在建设中的地位、任务,一经认识了边区的农村环境、特点,今后的需要及教育的对象,于是改变了教育方针,使我们的教育有了新的创造。”①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之后,边区进入紧急的战备状态。为了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边区政府下达了实施《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的命令。战时教育方案明确指出:“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群众等工作,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根据这一精神,边区政府于1947年4月26日发出《关于战时各中等学校工作的指示》。《指示》强调各学校必须在教育与战争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的总原则与支援前线、服务战争的总任务下,不论环境如何困难,都要坚持工作。教育内容需加以必要的精简与修改,一般的除酌量增加政治教育外,文化教育可稍予减轻;增加群众工作与军事常识等课程;各中学学生(地干班在内)都要加紧学习,帮助区乡在邻近村庄进行群众工作,并利用一切条件,从事一些农业生产。学校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力求灵活精干,对全校人员包括疏散及杂务人员在内,要经常进行有效的群众纪律教育。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西北战场我军转入了反攻,陕甘宁边区的地区全部光复,新解放区日益扩犬。在新的形势面前,对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工作的干部。1947年6月5日,边区教育厅为恢复与改进中等教育给各专员、各中学校长发出指示信。信中指出:“近来我军连获胜利,边区战局逐渐好转,保卫边区与解放大西北成为两位一体的任务。为了胜利完成这一任务,加紧培养干部,就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各中等学校适应这种需要,应即时纠正在辗转迁徙中发生的某些混乱现象,恢复经常工作”。同年11月26日,中共西北中央局作出《关于改变边区各中学、师范为各分区干部学校的决定》。决定指出:在我转入进攻,西北革命形势将要加速发展的局面下,大批培养开展新区和加强老区工作的干部是十分迫切的工作。因此,决定边区内暂由延大集中办理一中学部,担负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任务。边区各中学、师范暂改为各分区干部学校(学校名称照旧),归地委直接领导,集中力量,提高区、乡、村各级干部,有计划地抽调,施以短期教育,以适应当前工作特别是开展新区工作的急切要求。从这一系列指示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边区中等教育的总方针就是集中力量培养区乡干部,同时兼顾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
1948年初,随着西北战局的胜利,老区相继恢复,7月13日边区政府在《关于老区中学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建设人才的任务日益繁重。为此决定恢复行知中学和米脂中学,关中师范和旬邑中学合并办理,三边、陇东分区党校附设中学班或师范班。1948年黄龙分区成立后,边区政府对新区教育采取了接管改造的政策。这一时期新区中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批具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
综观陕甘宁边区中等教育方针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以教育改革前后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教育改革前,边区中等教育的方针是以培养未来干部、青年知识分子为目标,为当地小学培养教师则是它的中心任务;教育改革之后,边区中等教育方针发生重大变化,担负了培养现任干部和未来干部的双重任务,为边区培养区乡干部成为中等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上),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