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论抗大精神的时代价值

李卓琼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创立的。在抗大办学的10年间,共为民族解放战争培养了10余万名军政干部,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抗大在其极富创造性的办校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具有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教育理论,形成了崭新的学风和校风。这些被誉之为“抗大精神”的优良传统,连同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构成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成为代表中国未来和希望的时代新风。作为延安精神的原生态和有机组成部分,抗大精神在今天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一、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保持革命理想信念是弘扬抗大精神的核心
  抗大是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扩大侵略,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据当时的紧迫形势和即将面临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新任务,中共中央适时提出“必须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党要有成千成万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的送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①。党中央一直强调:“抗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学校,它的任务是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②。
  在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下,要保证学员始终坚定革命的政治立场是关键。毛泽东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向抗大学员阐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这一政治方向和政治任务的根本保证。因此,从抗大总校到各个分校,始终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培养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使他们成为党领导下的军政兼优的抗日骨干。
  抗大从筹划到正式组建,都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党的重要领导同志不仅担任着抗大的领导工作,还亲自走上抗大讲台,阐释党在抗战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全体学员。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就曾多次到抗大讲课或作报告,有的还被抗大聘为兼职教员。这使抗大学员能够经常聆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保证了学员们在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抗大真正是站在国防教育的最前线,为抗战建国服务,忠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为了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一切服从前线上战争的胜利,所教所学所作所为,无不是以争取抗战胜利,民族社会解放为主。这正是在抗战的洪流中,抗大始终站在民族解放事业的最前列,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战堡垒,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渴望民族解放的进步青年不辞辛苦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的根本原因。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一生革命业绩的基础。“无论是怎样幼稚的青年,无论是曾被歪曲理论和欺骗宣传所造惑所蒙蔽的青年,只要在抗大学习过几个月(仅仅是几个月),接触了马列主义的真理,经过了斗争生活的锻炼,就会觉醒过来,就会老练起来,而或为优秀的抗日干部,坚强的革命志士。”④对于绝大多数抗大学员来说,在抗大所受的教育,是一次革命理想的启蒙,是参加革命的起点或加油站。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仍需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提高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统一思想。让这些真理也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加油站。
  二、弘扬抗大精神需要传承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大创办时,红军的西征战役正在进行,西北根据地仍处在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与包围中,因而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抗大的开学典礼上,主席台是临时搭建的一个土台子,台上也只有一张长方桌和几条木凳,条件非常简陋。正如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告诫抗大教职学员时说的,“我们这里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就是要我们艰苦奋斗。”⑤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抗大参观访问后,在《西行漫记》中写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⑥抗大就是这样一所驰名中外的“窑洞大学”。即使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大家仍然能够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所以抗大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欢乐气氛。
  抗大不仅要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而且还要设法解决在职干部少,尤其是教员少的困难。因此学校领导大多由学员兼职,如林彪、罗瑞卿、莫文骅、陈光、罗荣桓等,既是领导干部又是学员,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抗大还经常请中央领导同志讲课作报告。这样就逐步克服了初期缺少教员的困难,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抗大是通过一边生产,一边学习来克服艰苦卓绝的物质环境的。这也是抗大办学特色之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陕甘宁边区1938年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这更加重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财政经济困难。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号召开展生产自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抗大全体教职学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立即投入到生产运动中去。这次开荒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毛泽东特地高兴地为抗大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⑦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传家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这种敢于与重重困难作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实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相对于物质条件富足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这是我们党和军队继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抵御各种诱惑和风险的强大精神动力。如果丢掉了这种优良品格,党和军队都会失去应有的政治本色。因此,当代革命军人要身体力行“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核心价值观,以昂扬的锐气、蓬勃的朝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争做新时期优秀军人。
  三、先进的教学原则和崭新的革命校风体现了勇于改革创新的抗大精神
  1.先进的教学原则。抗大一扫千百年来旧的教育体系的流弊和陈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决废止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学风,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从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制定“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总方针,秉持“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原则,采取“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教学相长”等新的教学方法,开辟了现代军事教育的新道路。
  抗大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学内容要紧贴抗战,而且更注重学员在血火实战中锤炼意志,练就本领。抗大总校和第一、二分校挺进敌后办学,其目的不仅是抗日前线的需要,更是为了结合实战进行训练。只要一有战事,抗大便组织学员观摩战斗或直接参战,让学员将学到的理论和本领拿到战场上去实践,在战火中学习、进步和提高。“背包大学”、“活动的课堂”、“流动的学校”,抗大的这些“别名”,就是它辗转于抗日前线办学的真实写照。抗大是在中国共产党逐步摆脱“左倾”错误,开始走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转折时期创办的,抗大又是批判教条主义、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场所,所以抗大从一开始就倡导求真务实的教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抗大的学员成分比较复杂,有来自国统区的进步知识青年,也有工农子弟,他们的文化基础有深有浅,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也会因此不同。所以抗大没有一概而论,而是采取分类教学的方法,根据学员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经历,深浅适度,使学员更容易接受,让每名学员都能够学有所得。对于斗争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薄弱的学员,采取启发式、问答式为主,讲演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解能力较强却缺乏实践经验的知识青年,则采取讲演式、启发式为主,问答式为辅的教学方法。还经常以排为单位组织讨论会、辩论会、问答晚会或组织全队学员的大型研讨会,以开拓学员的思路,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把学习引向深入。为了使抗大的教学与部队的实际紧密联系,抗大十分强调与部队建立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经常征求部队同志对抗大教学的意见,并设法尽快满足部队的要求。在第七期开办前后共一年的时间里,抗大先后四次派出干部、教员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观见学、代职,深入部队收集典型战例和战斗、工作经验教训,带回学校加以总结提炼,写成较系统的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深受部队同志欢迎,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抗大的教学水平。抗大的教员还做到了与学生一致,团结友爱,消除传统教育体制中师生地位的隔膜。做到能互相研究共同探讨,教员不仅教育学生,使学生进步,而且还向学生学习,求得自己进步,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2.崭新的革命校风。1937年4月,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抗大以这一校训为指针,在加强军事教育、政治教育的同时,严格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生活纪律,特别注重良好的作风养成。抗大建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职学员不论职务多高,资历多老,历史贡献多大,都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的纪律。学员在校学习,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生活纪律。如:都应按时起床、出操、就餐,内务要整洁有序,外出要请假,军容要严整,不准结婚,等等。对于违反规定、触犯法律者,不管资历多深,贡献多大,决不姑息迁就,一律从严查处。”⑧
  抗大开办第二期时,曾有少数同志对学校的严格管理抱有抵触情绪,存在着自由主义的倾向。毛泽东了解情况后,联系党内军内曾出现的类似现象,分析其实质和根源,摆明其危害,并恳切地指出了克服办法,引导大家就这一问题各抒己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针对出现极端民主化的问题,毛泽东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辩明发扬民主与极端民主化的是非界限,从而纠正了一些学员的思想偏差,营造了既严肃又活泼的政治空气,使上下级之间、干部与学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经过经常性的讨论,学员们自觉克服自由主义的倾向,划清与极端民主化的界限,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保证了校规校纪的贯彻落实。
  可以说,抗大的功绩正源于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现阶段履行新使命的珍贵资源。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有些人被“歌舞升平”的假象所迷惑,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精神建设。甚至有些人批判历史,否定革命。因此,我们要以历史为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无畏精神,大力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将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延安精神发扬广大。
  (作者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员17队学员)
  ①《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45页。
  ②李志民:《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中共党史资料》第7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④抗大总校政治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史》,《前线》杂志第16期。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⑥[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90年/梁星亮等主编;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