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延安精神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启示

郭廷建

    
  创建兼有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仅是“五四”先哲们一直苦苦追寻的目标,同时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的路程,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基本的思路:即“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①在革命实践中,他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为这种新文化的创建提供了光辉的范例,这就是彪炳史册,光耀当今与未来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贡献给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从它的本质属性出发,喻它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生长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点是不为过的。
  延安精神不仅对政治、经济、军事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文化的意义也是划时代的。这主要体现在它以集纳人类全部文明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指导,批判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在精神文化方面,赋予中国文化以革命性新质,实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层面的革命性转变,既保持了中华精神的民族特色,又给予了中华民族精神以科学内涵,扎下了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基。它对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启示是,回答了人们应如何重释“传统”,如何融汇“中西”,如何“批判继承”,如何“再造文明”的历史性课题。
  一、延安精神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一项文明成果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社会及军民心理、意识、思维、行为、习惯、风气等等的观念表现,是一种价值观。它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它以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的物质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社会文化、群众文化、政治文化等为载体显现出来。延安精神居核心地位,是延安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灵魂。
  延安精神的本质属性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它的理论基础、然而延安精神的语言、文字载体以及内容、结构却完满地实现了中外文化的有机融合,表现了强烈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它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底蕴,炉火纯青地表现出了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娴熟技巧与创造性发展。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延安精神实质还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结晶。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来看,可以说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崭新阶段,延安精神的诞生发展与弘扬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由低谷走向繁荣的转折点,延安精神在融贯“东西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延续民族文化,升华民族精神方面的功绩是千秋万代的。
  延安精神对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通过延安精神的几个主要内容可以得到充分证明。
  从延安精神的理性层面表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来考察,可以看到延安精神的民族渊源。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哲学价值观表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毛泽东把这个根本精神归结为延安精神。他说:“延安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他们对于他们所领导的延安全县人民群众的情绪、要求及各种具体情况是充分了解的,他们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工作,因而他们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群众艺术,他们完全没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这种情形,对于那些处理问题不根据群众要求而根据主观想象的主观主义者,对于那些完全不做调查研究,工作三年五载,下情一点不知的官僚主义者,又是怎样呢?岂不又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么!……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②这个根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对此做了深刻的说明“由于中国社会进化的落后,中国今日发展着的辩证法唯物论哲学思潮不是从继承与改造自己哲学的遗产而来的,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而来的。”③然而,对于表述这一根本精神的“实事求是”的阐发确是毛泽东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杰作。“实事求是”是取自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句话中的四个字。这句古话原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指的是河间献王刘德研究和收集古籍文献,采取尊重事实、务求其真的态度。以后,古代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又把实事求是的范围扩大,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意义的哲学命题,并做为一种优秀传统发扬,毛泽东在塑造延安精神的过程中接过实事求是这个传统命题,运用辩证唯物论对它加以改造,作出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非臆造的规律性,从其中引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对这一精神的重新阐释,还表现在毛泽东《实践论》著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许多例子上。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知已知彼”;“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等。经毛泽东的改造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命题被赋予崭新的思想,成为延安精神的根本精神。这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思想为核心的延安精神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命题的有机融合极其生动地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特点。
  从延安精神的价值层面——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考察,也可以看到延安精神的民族文化渊源。这个精神也是由毛泽东概括的。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的观点。这个精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把这一精神中国化也是毛泽东的功绩。他引证民间哲理俗语发挥群众路线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④毛泽东成功地用辩证法唯物论吸取民间哲学优良传统,使之升华,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得以取得生动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所熟悉,所理解,所喜爱,这是延安精神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基本学说作为框架和核心,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伦理传统加以充实,并加以改造、升华,从人生观方面找到了二者的交融点和结合部,塑造了延安精神的人生价值观。在《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引用司马迁的话来歌颂张思德的人生价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写道,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其价值重于泰山。他曾抄下李商隐的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写下文天祥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泽东肯定了古人对待人生的高尚情操,献身精神等等。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延安精神批判继承中国文化、融合中西文化的民族特点。
  从延安精神的意志层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价值观上,还可以看到延安精神的民族文化风格。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价值观归结为延安精神也是毛泽东。他在《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电报中指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价值观的生成,一方面是当时革命战争环境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实践的产物,另方面作为一种理性价值观也融汇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因素。毛泽东把愚公移山的历史典故加以制造,通过提倡愚公精神,赋予艰苦奋斗价值观以民族风格。他鼓励人民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去搬掉三座大山,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还举《水浒传》拼命三郎石秀的例子,鼓舞人们发扬“拼命精神”,等等。
  如以上延安精神三个要素一样,延安精神的其它要素如爱国主义,吸取了传统文化的重公、爱国、识大体的道德意识;崇高理想汲取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互相帮助渗透着中国劳动人民淳朴务实,刻苦耐劳,宽以待物,礼以待人的道德传统;批评与自我批评体现着中国传统道德的追求自我完善的修养观念,不怕牺牲则感应着威武不屈,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大无畏气概,如此等等。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要素相结合,才使延安精神成为中华五千年文化史链条上光耀夺目的一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精神文明的珍贵成果。
  二、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创造
  塑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文化建设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的自觉实践,它体现着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对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娴熟运用,体现着边区军民的创造性意识。
  这种自觉建设,体现在毛泽东等的一系列著作和实践之中,作为塑造延安精神的指导思想,可以从毛泽东1938年10月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论新阶段》中清晰地看到。毛泽东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⑤正是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明确目标出发,毛泽东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王明满口马克思列宁主义,却极其鄙视本国实践经验和传统文化。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批评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说:“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⑥毛泽东明确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⑦毛泽东要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⑧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一切外国的文化,也应把它分解成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要象消化食物一样,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来吸收精华,排泄糟粕。因为中西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是混为一体的。延安精神为代表的延安文化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形成、发展、光大起来的。不仅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框架,而且还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得到了改造、加工,在一种新的内容和形式之中,获得新的生机。
  这种自觉交融的革命实践,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基础之上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他们的生活、学习、研究、实践,谙知中华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他们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遗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是一种超有机体的东西,“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为“国粹”崇古派的愿望而兴盛,也不为“西化”虚无派的否定而灭亡。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历史文化通过社会的遗传机制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身上,不仅与中国人的心理、情感、习惯凝结在一起,而且也对其它地区的人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它的内部结构中,存在有许多合理的、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具有一种可以更新的机制。所以谁想主观地宣判它死亡或对它不屑一顾,历史文化都将作为一种客观的力量对现实发生作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在昨天的劳动成果,是新文化建设的基础,如果一味的全盘否定,放弃继承,就将人为地割断历史,给新文化建设设置鸿沟。通过批判而继承,为继承而批判,正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道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科学分析出发,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因而也更加锐利。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机结合所诞生的以延安精神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才产生了无以伦比的摧毁封建文化的强大火力,以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的经久生命力。
  延安精神所以能够批判继承地吸取传统文化精华,除了领袖人物的认识能力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的斗争实践以外,还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文化对人的理性系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挣不脱摆不掉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无论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来说也好,还是对边区军民也好,他们都是生长在被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笼罩的中国社会中。他们都是社会的人。历史性是社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延安人、中国共产党人也是历史性的,他们的整个心理意识、思维、情感、行为方式、习惯、伦理等等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处于历史过程的链条之中,而不是这个链条之外。另外,从延安精神生成的思想资料来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有赖加工的各种潜在信息资料。也都是历史的。它们也都是在特定的国内外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下由特定的人们所创造的。这种人的历史性和被加工对象的历史性说明,真正的创造不是去割断历史,不是诅咒历史的局限性,而是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运用历史,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传统总是先于人们,人们始终是处于传统之中,传统始终是人们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谁也不会是“仙人”,可以超然物外。王明等人正是在这点上缺乏自知之明,以为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结果一味反传统,教条式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和苏联经验,甚至生搬硬套别国的革命模式,结果他们都在中国革命这面墙上碰得头破血流。
  三、延安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
  延安精神做为时代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融汇东西,创造出了既具革命性又有民族性的新式文化模式的成功经验启示人们,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要肩负起创造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历史重任,就必须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然后才可能改造和推进民族传统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同延安精神一样,它们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千百年来整个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前后割裂,互不衔接的片断。学习、研究和弘扬延安精神,就要借鉴延安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批判继承和对外来文化先进成分的吸收利用的经验。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克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
  要重新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重新审查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价值原则、伦理思想、重新界定它们在历史上以反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反思应该是尊重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而不应该是非历史的和歪曲事实的。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封建主义的糟粕,也要承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既要看到传统文化建筑于相对低下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它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伟大作用;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一种复古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对传统文化抱着一种虚无主义的观点;既不能只讲批判不讲继承,也不能只要继承不要批判。要通过反思,从中发掘和弘扬适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要素,摒弃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文化糟粕。这其中尤要重新加以补充的是,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价值观(比如审美、艺术、书法、建筑、饮食等)谈不上有什么直接的民主性和封建性,就需要以辩证的态度加以审视和反思,继承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而不能简单化之。归根结底,就是反思传统文化,要把握实事求是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遵循文化发展过程的批判继承规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的特色就是寻着自己的民族根系发展延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千百年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延续和发展,历史的逻辑、客观的规律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离开本国本民族的具体情况去搞“全盘西化”建设什么所谓“蓝色文明”。
  继续实行全方位的文化开放的发展战略。这即是继续贯彻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所宣布的:我国“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然也是开放的体系,这个体系不拒绝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恰恰只有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它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文化是息息相通的,封闭的文明体系必然要落后于世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向延安精神那样,对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思想精华,兼容并蓄。要坚持改革、开放,要有先秦文化那种吞吐百家的气派,汉唐文化兼容并纳的胸襟。通过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先进文化以达到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结合,进而创造出灿烂的社会主义新文明。
  总之,延安精神在它形成、发展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遗产,融汇外来先进文化,又批判封建腐朽文化的影响,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文化侵蚀的成功实践,就是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借鉴。
  注释
  ①《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第984页。
  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
  ③《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1938年)。
  ④《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第887页。
  ⑤《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第499—500页。
  ⑥《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第755页。
  ⑦《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第500页。
  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第499页。
  郭廷建 (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
  

弘扬延安精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理论研究委员会编.—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