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和阎锡山

  


张学良与阎锡山关系演变述略

周毅


  张学良与阎锡山不是同代人,但曾共过事。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与阎锡山是同代人,又同是北洋军阀系统中的两支地方实力派的首领。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到了张学良时代才演变成了国民党的新军阀地方实力派,阎锡山这方面则早于张学良。张学良和阎锡山两人出生的年代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因而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也不相同。但他们都是炎黄子孙,有着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护乡爱国。张、阎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着爱国护乡这一基本问题时而统一时而冲突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资料不足,仅就他们之间关系的演变,略加论述,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统一与冲突之反复演变
  奉系军阀和晋系军阀在对待冯玉祥国民军的问题上曾一致过,阎锡山策应过奉张,因为当时他们立场是一致的,同是反对具有革命倾向的国民军,这时他们是联合的,利害关系是一致的。1926年北伐军开始北伐,其目的是打倒北洋军阀,统一中国。这时张、阎的利害曾一致过,但是北伐军长驱直入打到长江流域后,张作霖却组成安国军,阎锡山任安国军副司令,对抗北伐军。1927年2月张作霖派张学良率大军南下与北伐军作战妄图收复武汉。4月武汉国民政府二次北伐,5月与奉军在河南交战。6月5日阎锡山宣布服从三民主义,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令其向娘子关出兵,威胁奉军后路。张、阎开始对抗。1927年9月奉军检阅,阎锡山亦调动晋军,这时张学良劝告阎锡山“奉军此番检阅,系属预定计划,并无军事行动”,还说我“现已令前方将士严守疆界,切实避免冲突,非有意惧也,实不忍奉晋相见以兵,糜乱北方”①。阎锡山不听劝告,10月出兵攻奉,奉军反击,阎部退回山西,傅作义部被奉军包围在涿州。傅作义战败投降后,张学良以礼相待,优待有加,两人结成了莫逆之交。
  宁汉合流后,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二次北伐,张作霖为息兵言和退出北京,于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这时,阎锡山的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在最前线和奉军直接对峙。张学良为息兵言和,促使国家统一,开始和阎锡山的代表孔繁霨接谈,和平让出河北、京津、滦东、热河,退回关外,准备东三省易帜。阎锡山接收了京津,俨然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南北双方商建拟于1928年7月东北易帜,但由于东北的形势复杂,日本帝国主义横加干涉,张学良受到的压力较大,不得不推迟易帜的时间。张学良怕阎锡山等人误会,于1928年7月25日致电何成浚转阎锡山进行解释。张在电文中说:“诸公爱护之心,转因此而受人责难,扪心自问何以为情!实则良年未30,来日方长,为政治人格前途计,岂肯自丧其信行?我公相爱有素,尚祈曲加鉴谅,于诸公之前,代为剖明。”②这时张学良是由旧军阀向新军阀转变时期,张学良和阎锡山形式上仍是对立的,实质上阎锡山代表国民党南京政府在监督张学良的转化工作。因此,张学良对阎锡山讲话有低人一等的味道。
  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就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南京国民政府委员,正式加入了国民党新军阀的行列,雄据东北和阎锡山平起平坐了。1929年1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编遣会议,压缩全国军队,实际上是蒋介石为削弱地方实力派而采取的措施,引起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的不满,为此他们组成了反蒋联盟。1929年3月国民党“三全大会”后,蒋介石大权独揽,更加排斥和打击各地方实力派,导致了国民党新军阀内部各派系之间矛盾的总爆发。在蒋桂、蒋冯等战争中,一直保存实力的阎锡山,1930年1月公然打起反蒋旗帜,各反蒋派云集太原,拥戴阎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4月1日阎锡山竟然通电就职;蒋介石下令讨伐阎、冯,爆发了中原大战。在此期间,阎、冯、汪(精卫)、李(宗仁)等人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另立国民政府,与南京政府相对抗。这时,张学良在东北保持善意中立,规劝各方“力泯内争”,“注视线于国外”③。蒋、阎、汪各方都拉拢张学良加入自己一方,以取得优势,张学良不为所动。张学良是极力主张国家统一的,他看到双方相持不下,战争长此打下去,国家元气大伤,百姓遭殃。他分析了形势,认为如果阎、冯、汪等反蒋是暂时的结合,即使反蒋成功,将来各派仍是水火不能相容④。因此,张学良于9月18日发出“巧电”,派大军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东北军和平进入平津,阎、冯军后撤,中原大战被制止,阎、汪召开的扩大会议收场。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张学良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全权负责处理到北方的善后事宜。这时张学良是北方的主宰者,而阎锡山是被通缉者,阎锡山的晋军则成了败军之师。张学良对待晋军不是落井下石,而是一视同仁;不是收编,而是尽力保存其实力。他向蒋介石力争,把晋军编了四个步兵军。仍安置不了多余的官兵,他又和各方协商增编了护路军、炮兵、骑兵各一个师。在军饷问题上张学良亦向南京政府、蒋介石力争,争取一部分,他自己又拿出一部分,先人后己解决了晋军拖欠的军饷问题。在人事问题上,尽力安排晋人。商震任山西省主席,傅作义任绥远省主席。在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期间,好多人要求惩办阎锡山,没收其一切财产充作军饷。张学良从中调和。1931年11月20日下午给商震连发两封电报,请商震劝告阎百川尽速出国,“倘再托故迟延,势必出于用兵之一途”,如若如此,“实贻三晋人民以莫大之祸”,“请兄立劝百川迅速定期出国。”⑤阎锡山逃到大连,住进了日本的租界。阎锡山恩将仇报,当石友三在日本人策动下发动叛乱反张时,阎锡山亦密切配合,企图和石友三一起“消灭张学良在北方的势力”。阎锡山被日本人用军用飞机送回太原时,石友三叛乱已被张学良平定,阎锡山晚了一步。
  二、争取阎锡山联合抗日
  1935年秋,张学良被调到西北任“剿总”副总司令、代总司令时,他的指导思想是建立西北抗日根据地,以他放在华北的五十三军、骑兵第四师为前锋,准备收复东北失地。这时阎锡山早已官复原职,出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控制着晋绥地区。在陕北派有四个旅协助张学良“围剿”红军。
  直罗镇战役后,张学良在陕甘已损失近三个师的实力,蒋介石不给他补充。张学良正在寻求新的出路。这时共产国际“七大“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已传到中国,中国共产党已开始了对张学良及东北军的争取工作。1936年初,红军派被俘的东北军高福源团长回西安沟通了红军和张学良的联系,紧接着中共中央派李克农于1、2月间两次去洛川与张学良会谈,达成了红军与东北军停止内战,联合抗战的协议。4月9日,中共派周恩来到肤施(延安)与张学良举行秘密会谈,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张对周说:阎(阎锡山)太保守了,不要逼之太甚。因为阎锡是否愿意联红抗日?阎锡山和日本人亦有来往。张学良不得要领,他表示要去山西见阎。
  1936年4月下旬某天夜里,张学良和中共驻东北军联络员刘鼎进行了一次长谈,谈了他西北大联合的设想,并表示要去山西找阎锡山,争取他联合抗日。东征的红军在取得一定胜利后,根据张学良的建议,于5月5日发表回师通电,撤回陕北。随后,张学良去太原见阎锡山。阎设宴招待他们。席间张学良借酒而发感慨大谈抗日的问题。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怕出乱子,打圆场说:“副总司令受的刺激过深!”张学良的话是给在场的国民党将领们听的,更是给阎锡山听的。阎锡山为自保,对张学良联合抗日的主张也极表支持。张学良由太原回陕北后,积极从事抗日的准备,开办了“长安军官训练团”,办起了《西京民报》,公开了他的抗日观点。为了进一步摸清阎锡山的底细,7月初张学良又派他西北总部的机要秘书李金洲去太原见阎锡山。阎锡山称“剿匪非计”,对内将来无以对外也”,并表示有机会与张学良一同向蒋介石进言。张学良对此感到很高兴,认为是“英雄所见略同”。同年9月,张学良电召他在北平时期的参谋长戢翼翘到西安,拟派戢去太原见阎锡山。因为戢和阎是日本士官学校同期同学,便于联络。戢翼翘在李金洲的陪同下到太原见阎。阎锡山对戢明确表示,同意联红抗日,并说:“在蒋先生面前支持汉卿没有问题,有什么要说的,我都肯说。要借道没有问题,准备把道路修好。汉卿要秘密来太原访问我欢迎,只派副官去接,绝不透露出来。”⑥戢翼翘、李金洲太原之行,为张学良、阎锡山会谈奠定了基础。
  1936年10月下旬,蒋介石要来西安召开军事会议,部署通渭战役,“围剿”红军。这与张学良的主张大相径庭。为了抵制蒋介石的“围剿”计划,10月20日,张学良亲自去太原争取阎锡山。他们密谈的结果,张学良回西安后,向叶剑英、刘鼎谈了。叶、刘于10月22日报告给中共中央,其基本内容是,如蒋介石来西安,阎锡山希望中央拨款500万元在绥远修筑国防工事。因为日蒙伪军正在进攻绥远,如此时不修,一旦绥远失陷,日军入侵宁夏就是加倍修国防工事也无济于事了;希望援绥军能增至l0个师。张学良对阎的想法表示支持。阎锡山还表示,蒋介石来西安时,请他领导联红抗日,如果蒋介石不肯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阎锡山则将不顾一切牺牲,晋军联合东北军、红军全力抗战,并撤出绥远之固阳、包头、五原、安北、阳河五县给红军,支持宋哲元抗战。但阎锡山还有三个疑问要张学良解释:第一、共产国际能否批准红军到绥远干涉外蒙,第二、共产国际能否接济红军、东北军、晋军?第三、联合红军作战,红军能否听指挥?对此张学良已向阎进行了解释,但阎锡山叫给个肯定和具体的答复。所以叶剑英、刘鼎向中共中央报告说:“毅(张学良)阎会谈极佳。”
  10月22日,蒋介石来到西安、张学良向蒋介石提出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问题,蒋介石表示:“匪不剿完决不抗日。”蒋、张“会谈结果极恶”,“张将无能作为”⑦。10月31日是蒋介石的50大寿。l0月30日阎锡山、傅作义、贺耀祖等人来到西安。阎锡山和张学良关于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问题谈了一天,决定其同向蒋诤谏。晚上他们乘车去洛阳为蒋祝寿。祝寿后,张学良同阎锡山一同见蒋,劝蒋停止“剿共”,联合抗日,蒋介石怒斥张、阎说:“是我服从你们呢?还是你们服从我?”他们见蒋介石决意剿共,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路已被蒋堵死,二人只好退下。
  当晚张学良、阎锡山在洛阳军分校操场散步,摒去左右,两人进行了密谈。张学良向阎锡山诉说自己的苦衷,阎锡山深表同情,并说“蒋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是说不通的。我回晋后,部署我的军队作守土抗战准备,希你也作你自己的打算好了。”⑧这时,张学良和阎锡山在政治主张上是一致的,他们都主张停止内战,联红抗日。
  三、阎锡山食言自保
  1936年12月2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坐阵督“剿”,张学良三番五次向蒋介石诤谏,劝他停止剿共内战,联合红军,联合全国一切力量,共同抗战,均遭蒋的拒绝。张学良杨虎城被逼无奈于12月12日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逼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旋即将扣蒋的消息通报了阎锡山,14日又派苗浡然到太原见阎,面报扣蒋的经过,并希望阎锡山来西安指导一切。而阎锡山纵观国内外的形势,改变了初衷,采取了两面讨好的立场,食言自保了。他在接见苗浡然时明确表示了他守土抗日的决心,关于扣蒋的问题,他表示扣蒋易,放蒋难,推托身体欠佳,恕不能前往。同一天,他复电张、杨说:对两兄来电“环读再三,惊痛无似,弟有四个问题,质诸兄等。第一,兄等何以善其后?第二,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抑减少抗战力量乎!第三,移内战为外战,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国内之极端残杀乎?”阎锡山同时将此电转发给孔祥熙。对阎的态度,张学良虽很气愤,但为争取他不得不再次派李金洲赴晋见阎。李在临行前,张学良向李金洲交待说:“你告诉他,现在我已做了,看他怎么办!此事他不要想摆脱干净,必要时我将调华北部队会师太原。”⑨并针对阎锡山五个“乎’”字的电报,请李答复阎;“此次事变发于救国热忱,纯系对事,并非对人。无论到何时机,均负责保护委座安全;苟利于国,决不惜牺牲一身,随同委座赴京,听候国人之处分;请派员赴西安谒委座证明其尊崇之事实。”⑩由于阎锡山采取骑墙态度,使他左右逢源。孔祥熙及各地方实力派,甚至毛泽东,都致电阎锡山,请他从中斡旋。阎锡山的身价倍增。阎在接见李金洲时表示:“决本爱护国家、爱护领袖、爱护副总司令、爱护东北军四大原则”,并拟派赵戴文、徐永昌赴西安单独面见蒋介石。李金洲返西安向张学良报告见阎的经过及要派飞机去接阎的代表时,张学良气愤地说:“今天不用去了。我决不让老阎作这一票买卖。你拟电报给阎氏,就说天气不佳,不宜飞行,俟气候好转,再行前往。”同时,张学良又给阎锡山发一电报,再次申明事变的目的:“抗日之外,绝无他图。为抗日而受任何牺牲,在所不惜。决不造成内战”。这时端纳已来西安见蒋,接着宋氏兄妹亦宋西安,经过谈判,蒋已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于12月25日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了。阎锡山没抢到这一票。但阎锡山主张张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对的。他为自保,采取两面讨好的政策,张阎之间又发生了新的矛盾。由于张学良送蒋回南京被扣,张阎之间就再无交往了。
  注释
  ① 《晨报》1929年10月5日第2版。
  ② 《国闻周报》第5卷第30期。
  ③ 张学良1931年《东电》。
  ④ 于学忠:《东北军第四次入关经过》。
  ⑤ 张举良致商震电,1931年11月20日。
  ⑥ 王禹廷:《细说西安事变》,台湾版。
  ⑦ 叶剑英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36年10月29日。
  ⑧ 卢广绩:《西安事变亲历记》。
  ⑨ 李金洲:《西安事变亲历记》。
  ⑩ 贺国光1936年12月19日致龙云电。
  

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和阎锡山 /相从智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