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和阎锡山

  


杨虎城与西安反围城斗争

袁武振


  1926年杨虎城率领陕军1万余人,坚守西安孤城8个月,抗击北洋军阀刘镇华所部镇嵩军约10万人马的围攻,保卫了国民军西北革命的根据地,这是西北人民在北伐战争中演出的可歌可泣的一幕,是杨虎城和陕西军民对国民革命的巨大贡献。本文将对杨虎城在西安反围城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这次斗争的重大意义略作分析。
  一
  杨虎城领导的西安反围城斗争,是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日益高涨、革命与反革命激烈较量的形势下发生的。1926年初,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后,盘距中原的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在日本和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在“讨赤”的幌子下勾结奉系军阀张作霖进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以解“南伐”广东的后顾之忧。京津地区的国民军在南口等地受挫后,被迫向绥远、甘肃一带退却。在河南的岳维峻、李虎臣等国民第二军也连连失利,一部溃散,一部为吴佩孚收编,一部退入陕西,吴佩孚为收秦陇于掌中,达进可南伐广东、退可据守陕甘要地之目的,又于4月2日任命豫西镇嵩军首领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率8个师西入潼关,以消灭陕西地区的国民军,攻占西安,夺取关中。在吴佩孚的授意下,原直系第七师师长吴新田也率军进犯宝鸡,甘肃军阀孔繁锦部袭击凤翔,企图配合刘镇华一举攻占西安。4月17日,刘镇华在占领陕西东部各县后,进抵西安城下,发起猛攻。由此可见,刘镇华围攻西安是北伐战争前夕吴佩孚反革命总体部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西安能否坚守与胜利无疑对全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刘镇华大兵压境之际,是战,是降?是走,是守?谁来支撑危局?严峻的形势要求陕军将领对此必须作出明确的答复。当时,陕西境内的军队中,以杨虎城所部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最有战斗力,其建制完整,且与共产党人魏野畴领导的陕西进步组织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他陕军均属国民军第二军系统,其精锐部队已在河南被消灭,留在关中的几乎都是留守部队,番号复杂,力量分散。而西安城内守军只有李虎臣所部国民军第二军第十师的一部分和陕西陆军第四师卫定一部的两个团,兵力共计不到5000人。李虎臣则由豫西败回,加上受“和平期成会”等投降势力的影响,因而态度动摇、举棋不定。李虎臣表示:“杨虎城来,我守。杨虎城不来,我走。”关键时刻,33岁的杨虎城勇敢地肩负起了历史赋予的重任,投身到坚守西安、抗击刘镇华进攻的战斗行列。
  4月中旬,杨虎城在驻地三原县召集他的重要干部,包括李子高、姬汇百、孙蔚如、魏野畴、赵寿山等举行会议,分析局势,研究对策。会议认为:西安是西北革命的根据地,若再次被刘镇华占据,将不利于广东革命军北伐,也会带给地方与人民以极大灾难。①会议遂制定了全面抵抗刘镇华的军事部署,决定分兵坚守西安、咸阳、三原,决不能让刘镇华的阴谋得逞。三原会议后,杨虎城留李子高旅与二军田玉洁师分别防守三原、泾阳,先遣姬汇百旅于4月15日进入西安。16日,杨部冯钦哉旅入西安北门。18日,杨虎城率领幕僚和卫队等由三原到达西安,稳定了西安战局和人心,拉开了西安反围城斗争的序幕。杨虎城及其所部的上述举动,表现了杨虎城的非凡气魄和远见卓识。
  1926年4月17日,刘镇华部进抵西安城下发起猛攻。5月15日,镇嵩军占领西安、咸阳间的三桥镇,西安遂陷入四面包围之中,与外界联系完全失掉。与此同时,刘镇华还派军围攻渭北重镇三原县,企图最大限度地孤立西安守军。刘镇华进犯陕西的兵力约10万之众,用以包围攻击西安的兵力就有7万人,而西安城内守军不足1万人。敌人在吴佩孚的补给下,加上山西军阀阎锡山供给的大量重火器和炸弹,装备远优于守城军队。就在这样敌众我寡、装备悬殊的条件下,杨虎城率领陕军开始了长期、艰苦的西安守城之役。为保证反围城斗争的胜利,杨虎城采取了许多果断有力的措施。
  (—)加强守军团结,建立统一指挥机构。如前所述,原在西安城内的守军已有国民军第二军第十师李虎臣部和陕西陆军第四师卫定一部,杨虎城部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进城后,就有三个不同系统的军队了。论地位,李虎臣是陕西军务善后督办,地位最高,但适从河南新败归来,惊魂未定,胸无成竹,且留下的兵力有限,战斗力也较差;论实力,杨虎城部进入西安的兵力有5000余人,是保卫西安的核心力量,且有进步力量的支持与合作,政治上号召力很大,守城态度也极为坚决,而李、卫两部兵力总共不足5000人。卫定一的地位与实力均不能与李、杨相比。大敌当前,如何统一指挥与团结合作,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杨虎城在这个问题上表现了极其谦虚与团结的精神。为团结李、卫,他提出守军取消原国民军第二、三军番号,一律改称陕军,以李虎臣为第一师师长,驻泾阳的田玉洁为第二师师长,杨为第三师师长,卫定一任第四师师长,并推戴李虎臣为陕军总司令,杨自任副总司令。杨还命令所部把从靖国军开始时就有的军帽上的红圈取消,以与李、卫部队一致。在分配防务时,杨部担任敌人重点攻击的东城、东关和北城方面的防守,李部负责南城、南关一带,卫部则负责压力较小的西面。守军还通电全国,决心“坚守长安,誓歼嵩匪,完成国民革命。”②杨虎城的这些行动,对团结友军,统一各部意志,取得坚守西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打击投降势力,坚定守城信念。刘镇华曾当过8年陕西省长并任督军3年,结识了不少陕西大绅人等。这次围困西安、他不仅以大军压城,武力进攻,而且施展“和严”伎俩,勾结奸细,煽惑群众,分化城内守军。6月间,刘镇华差遣陕西旧僚张益谦持陈树藩信函,企图由东梢门入城议和。杨虎城对此严词拒绝,命令守军开枪射击,张益谦见此势惊慌逃回。在守城8个月中,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始终是守城的破坏者。起初,他们欢迎刘镇华入城,组织“和平期成会、西安被围后,特别是守城进入极端困难时期,他们更是顽固坚持投降,散布悲观论调,动摇人心,瓦解士气,并暗通城外敌军刺探军情。在这场坚守与投降,进步与反动的斗争中,杨虎城坚决支持进步群众的意见,逮捕旧绅张亚雄,处决了主和最力的西安大绅褚小毖,镇压了投降活动。这是坚守西安的重大事件,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于公开提出所谓和平问题了。当时杨的母亲还住在原籍蒲城,原蒲城的匪军缑保杰已投降了刘镇华。杨虎城为防止敌人利用他母亲的名义进行阴谋活动,遂传令全军,凡有关他母亲的消息,任何人不得向他报告,违者杀无赦。他还亲自向全军宣誓,如果一旦敌人攻入西安,他就自戕于钟楼之下。杨虎城这种奋不顾己的大无畏气概,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斗志,对克服投降情绪、稳定军心和提高士气,起了重大作用;为表达自己坚守西安的决心和对守城必胜的信念,杨虎城还赋诗抒怀,其一:“万姓倒悬我心忧,满地烽烟何日收?联合民众撑危局,扫尽群魔定神州。”③其二:“西北大风起,东南战血多。风吹铁马动,还我旧山河。”④
  (三)既保证军需,也注意民粮。军需民粮的供应,是守城战敌的重要问题。当时西安城内居民大约10余万人,一向靠附近各县供应粮食,经常储存量只能维持3个月。这是刘镇华认为坚持围困就可以不战而胜的主要依据,并驱赶数万难民进城以加重城内粮食负担,放火烧毁了西安周围数万亩即将成熟的小麦,以防城内军民出城抢粮。守城初期,粮食尚可调剂,到了后期粮食供给十分困难,一切可以食用的动物、植物、皮革制品、药材乃至油渣均被搜罗殆尽。最后,甚至发生了军民争食现象,有的部队自派人员至居民家中征粮。这不仅影响军民关系,而且会酿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为了制止守军随意征粮,杨虎城以副总司令名义召集各部营长以上军官作了重要讲话:“我们坚守西安是给西北革命争人格,也是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我们革命是为了救国救民,倘若不顾老百姓,又怎能叫革命。”⑤杨还宣布了总部规定,今后各部征粮务须持有手续,并派营长以上军官带领,并决定由西安军警联合处处长丁增华和姬汇百旅长负责此项稽查任务,倘有违者一经查出立即正法。后来一位上尉副官违反了这个法令,虽经各方说情,杨仍令军法处将其处决。此项措施,对于稳定人心、维护军纪起了一定作用。
  (四)动员人民群众,联合进步力量。陕军坚守西安终获胜利,确有赖于人民群众和进步力量的支持。杨虎城与陕西共产党组织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杨部就是在进步力量的支持与欢迎下进入西安的。陕西早期共产党人魏野畴1926年1月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回省后,即于4月参加了三原军事会议,为促进国民二、三军联合抗敌起了重要作用。他和杨虎城同进西安后,又与中共西安地委一道积极帮助守军筹划军需和民食,组织学生进行宣传鼓动和救济工作。西安城内共产党人王授金、赵葆华负责的国民党俱乐部,李馥清、秦德君等负责的妇女协会和学生联合会等公开的进步组织,以及黄平万、雷晋笙等负责的中共党组织,吴化之等负责的共青团组织,在西安被围的艰苦岁月里,从筹募物资到宣传、救济等各方面都给守军作战以极大支持。更为感人的是,城南有一老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数次入城通报消息,不仅传递过冯玉祥援军进抵甘肃的情报,而且将咸阳守军姜宏谟的白绫秘函机智地送入城内总部,后来出城不幸牺牲。此外,在杨虎城的支持下,西安被围期间各学校始终没有停课。暑假中还由西安学联出面,成立了一个大规模的暑期学校,各校师生参加者上千人。学习的课程主要是进步的社会科学,如社会进化史、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等。学习的方式是先由一些进步教师讲课,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所有这些进步的群众活动,不仅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西安反围城斗争,而且为陕西大革命高潮的来临培养了骨干力量。
  三
  在坚守西安的8个月中,几乎日夜都有战斗,其惨烈之状在当时是罕见的。杨虎城常亲自赴前线指挥作战,其中以东关防御战、东北城角守卫战和西北城角诱敌战贡献最大,也最能反映出他的勇敢、机智,特作简要介绍。
  (一)东关防御战。杨虎城部防守的东关始终是镇嵩军进攻的重点,尤以4月24日、7月9日之役最为激烈。敌始以野炮集中韩森踠,向东关及最大东门轰击;继在先农坛以棉花包筑炮台,架设迫击炮、机关枪向城上守军猛射。守军初乏经验,仅靠城郭上雉墙为掩护,伤亡甚众,东郭门亦毁子炮火之下。镇嵩军又在城外掘地道多处,企图用火药轰破城垣。杨虎城后调卫队营长孙友仁专任东郭门防务,在城上掘堑壕,作盖沟,以为掩体;并在城下深倔堑壕,堵截敌军挖掘的地道,使镇嵩军不敢从地下进攻。
  (二)东北城角守卫战。7月22日,镇嵩军精选敢死队千人,在炮火掩护下由东北城角架云梯登城,同时在护城河上架设桥梁输送援兵,企图一举而下西安。城上守军以手榴弹、大刀与敌肉搏,杨部旅长姬汇百、游击支队司令孙蔚如均带卫队参加战斗,血战竟日,战况极为惨烈。杨虎城又命部属分别由北城壕内向东攻击、东城壕内向北攻击,终获胜利。敌军伤亡甚大,不敢再作强攻的梦想。
  (三)西北城角诱敌战。9月间,刘镇华在多次强攻失利后,企图瓦解守军,引诱守军下层军官投降。杨虎城掌握此情后,决定将计就计,让李部连长戴万镒假意献城,诱歼敌人。杨为了就近指挥,还和李虎臣一起移驻西北城角的广仁寺。是役果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歼敌偷城敢死队近500人,缴枪600余支。
  1926年11月,冯玉祥援陕部队进到西安,27日夜镇嵩军全部溃退。11月28日晨,被围困8个月的西安古城得以解围。杨虎城率领陕西军民保卫西安的斗争及其最后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坚守西安的斗争牵制了10万之众的军阀部队,致使吴佩孚不仅不能从西北取得人力物力的援助,反而在侧背上受到严重威胁,这在战略上接应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北伐战争。1926年7月广东政府出师北伐,西安反围城斗争已进行数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一个多月,坚守西安的斗争仍在顽强地进行。吴佩孚在武汉溃败后,曾企图在洛阳立足作最后的挣扎,这一企图随着杨虎城等西安反围城斗争的胜利而破灭。其次,坚守西安的斗争,保卫了国民军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使陕甘宁各省免受直系军阀的侵占而成为国民军的统一天下,冯玉祥国民联军得以经宁夏、甘肃入陕,并东出潼关与国民革命军会师中原。假使西安弃守,甘肃不保,冯玉祥要南下甘陕、会师中原是难以设想的。冯玉祥为纪念陕西人民坚守西安的英雄业绩。特于1927年3月亲率军民数万人在西安城内负土成坟,安葬守城死难军民,并在墓地修建了高15米、占地169平方米的“革命亭”,还将基地周围150余亩辟建为“革命公园”。最后,坚守西安的胜利,也促进了陕西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使陕西成为大革命时期全国革命运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西安与广州、武汉遥相呼应而成为西北地区大革命的中心。
  总之,杨虎城及其所部是坚守西安的中流砥柱,杨虎城的正确指挥及其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了西安反围城斗争的最后胜利。杨虎城在西安反围城斗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将名垂青史,千古传颂。
  注释 
  ① 李定五、仲兴哉:《杨虎城将军的反“西安围城”时期的活动史实》,《革命英烈》1983年第3期。
  ② 杨伯超:《1926年刘镇华围西安城纪实》、《西安文史资料》第1辑第103页。
  ③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④ 李定五、仲兴哉:《杨虎城将军的反“西安围城”时期的活动史实》,《革命英烈》1983年第3期。
  ⑤ 杨伯超:《1926年刘镇华围西安城纪实》、《西安文史资料》第1辑第103页。
  

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和阎锡山 /相从智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