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西安事变实证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

  


陈端与西安事变

蒋文祥


  友人帮忙近从海外得一《西安事变史料》,作为如皋籍西安事变研究者,我惊喜地发现不仅自己的论文①被收集进去,而且发现了如皋人陈端回忆《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②以及与孔祥熙的往来密电③,从而得知陈端也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鲜为人知的贡献,曾被当时报纸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一功臣”④。现据资料,披露于此。
  陈端,1893年生,字心铭,江苏如皋人,中国早期留学生,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19年任留美学生会会长,领导留美学生响应和支持五四运动。毕业后应南通实业家张謇之邀回国,任南通淮海实业银行襄理,此后官至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国库局副局长。1936年10月,被蒋介石派往兰州任甘肃省省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 
  一、事变当日,陈端正在兰州召开甘肃省财政会议。得知事变消息后,陈端向省府委员提出兰州应变措施;在兰中央机关所有收入统统不得向南京报解,一律存入中央银行甘肃分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下午,陈端正在兰州召开省府财政会议。忽然接到省府主席、东北军51军军长于学忠自西安发回的电报,告知张学良、杨虎城已于今晨率东北军、十七路军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并将蒋及在西安的军政大员扣留,希望兰州方面予以响应。于是,于学忠在兰州的部队立即行动,解除了中央军胡宗南部两个团的武装,包围了甘肃绥靖公署朱绍良部,扣押了兰州军统头目、警察局局长史铭,枪毙了平时克扣军饷、士兵恨之入骨的绥署军需处处长王式辉。
  次日上午,陈端参加了甘肃省府委员会议。会上省府秘书长周达夫宣读了张杨通电的八项政治主张,介绍了蒋及随从大员被扣西安的经过,并通报了兰州的行动情况。大家听后都感到事变来得突然,但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共合作表现出共同的愿望。陈端在会上提出了关于稳定甘肃省财政金融的建议,在西安事变大局未定之前,国民政府在兰州的一切机关,所有收入统统不得向南京报解,一律存入中央银行甘肃分行⑤。这个提议获得大家的一致赞同。
  当天下午,陈端又召集在兰州的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甘肃分行行长、农民银行甘肃分行经理、西北电政管理局局长、兰州电报局局长、兰州邮政局局长、兰州无线电台台长、西北盐务局局长、甘肃烟酒印花税局局长等开会,向他们明确要求在大局未定之前,所有收入统统不得向南京报解,一律存入中央银行甘肃分行。关于业务方面,则希望照常进行,不可自相惊扰。如遇困难,可随时商办。 
  随后,陈端又与周达夫秘书长等以省府名义邀请地方绅耆和知名人士开会,向他们通报西安的事变情况和兰州的应变措施。会上群情激愤。有的说:“日军进犯,由东北而华北,由华北而步步进逼,时急势危,万不可再有内战。”有的说:“共产党在八月间已表示愿与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杨通电的主要精神也是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对蒋委员长并无危害之意,这就看南京政府和蒋委员长的态度啦!”
  陈端还与省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田炯锦召集在兰州的各大中学校教职工代表及学生代表开会,组织成立了兰州各大中学校抗日救亡联合会,并于街头张贴标语,宣传西安的八项主张及抗日救亡的意义。
  二、主动请缨,陈端向于学忠提出愿作调人。于要陈先与中央取得联系。于是陈端飞南京、赴上海、到杭州,先后与孔祥熙、何应钦、蒋介石晤面,为寻求和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事变三天后,于学忠由西安飞返兰州,向陈端和省府委员们详细通报了西安事变经过。于还告诉陈端,蒋被扣留西安后,南京政府已由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长。鉴于陈与孔祥熙的私交,陈端向于学忠提出:“可不可以我名义电请孔祥熙来西安协商?”于要他过几天看形势发展再作商量。
  结果形势的发展出人意料。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后,中央军反而由洛阳纷纷向陕甘进逼,原驻甘肃的中央军胡宗南部也包围了东北军于学忠部。此时,南京政府操纵舆论机器,大肆造谣惑众,说什么“西北遍地赤化,到处红旗,杀人放火,民不聊生。”内战的阴云一触即发。陈端感到南京政府这一手真是亲痛仇快,决心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身份参加西北与中央的调解。陈端向于学忠再次提出愿作调人,他的行动得到了于学忠的大力支持。 
  陈端请于学忠通知所部,他的往来密电一概不受检查,并可随时发送。于即下令照办。于是,陈端立即起草了一份致南京政府代理行政院长孔祥熙的密电。电文首先略述西北当地安靖如常,之后着重指出:“日寇侵华,业已深入华北,如再同室操戈,无异开门揖盗。语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以中央之智,当能考虑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务请以国家民族为重,千万悬崖勒马,勿逞一时意气而遗万世之恨。”并请孔“立即转达委座,如蒙俯纳管见,务恳急电胡宗南对于学忠部取友谊态度,一面责成于学忠飞西安调解,劝说各军接受中央指示,共同抗日;事迫燃眉,请以十万火急电复。”⑥
  不久,陈端收到孔的复电:“兰州陈厅长:电陈各节可予照办,已电令胡宗南与于学忠联络表示诚意。”“望吾兄与孝侯(于学忠,字孝侯,笔者注)兄益励忠诚,共挽危机。”⑦孔还告诉陈端,“原电已转委座”。于学忠也告诉陈端,于也接到胡宗南来电,内容略称“奉委座电令与吾兄切实联络,只要吾兄不挂红旗,决不向兄进攻”云云。
  于学忠表示自己愿去西安调解,并要陈端先与中央联系。陈端请于表示最后态度。于对陈说:“我们两人为了挽救国家的危机是一致的,请你此去完全代表我,必要时你可用我的名义代发通电,我毫无异议,并且你可以把我的眷属带到南京以示诚意。”陈说:“奔走和平是为国尽忠,不需什么人质。你的眷属带到南京反而影响你对西安的调解。因为既作调人,就应严守不偏不倚的原则。”⑧于告诉陈:“眷属留此对我的军事行动也不方便。”陈说:“那么我把她们送到北平,你在那里也有寓宅。”于表示同意。
  第二天,陈端带了于学忠的亲笔信函,携于眷飞北平。于的眷属下机后,陈端在机场见到特地赶来晤面的好友——北平中央银行王经理。王告诫陈,南京政局斗争激烈,你到南京说话办事要处处当心。因为在西安事变中被扣留受委屈的将领和党政要人大多不主和。陈感谢王的一番好意后登机径飞南京。
  在南京机场,孔祥熙责怪陈端没有把于的眷属带来。陈向孔解释:“于既做调人就必须无所偏倚。如果于眷带来,于到西安还能说什么呢?”孔问陈:“你对于有把握吗?你能代表他见委座吗?”陈胸有成竹地说:“我此来带有于的亲笔信函,就是于的全权代表,来见委座,请他考虑和平统一共同抗日救国的问题。”⑨孔答应陈:“那么我今夜去沪并替你电请委座指示。”当夜孔便去了上海。
  到达南京的当晚,陈端接到何应钦次日午宴的请帖,以及于右任、陈果夫约请明日谈话的电话。陈端自忖平日在宁与这些要人素无私交,特别是何请赴宴,更属突然。他想起了北平中央银行王经理的告诫,心想怕是有些应验了。
  翌日见何,陈端小心谨慎地向何报告了兰州于学忠部的情况,以及西北各界渴望和平统一抗日救国的激昂情绪。何对陈说:“我想于学忠也不是造反的人。”何问陈是否在南京多住几天,陈答:“我原想多住几天,现因孔代院长已离京去沪,我想向他报告一下甘肃财政困难的情况,拟请财政部酌予补助。因此午后即拟去沪,容日后到京再来晋谒请示。”⑩饭毕告辞,未赴于右任、陈果夫谈话之约,径自去沪。 
  到沪后,陈端即往孔宅拜会。孔祥熙将蒋之复电示陈,约陈去奉化溪口见面。于是,陈在上海写好书面报告,次日赶往溪口。不巧蒋却去了杭州,陈又急赴杭州见蒋。
  陈端见蒋后,首先恭维蒋电令胡宗南与于学忠切实联络以示诚意这一措施的英明远见,为和平解决西北问题敞开了大门。他向蒋报告说:“目前西北情形大致平静,惟人心惶惶深恐发生内战,因此希望和平局面早日实现。”(11)蒋点头示意首肯。 
  陈问蒋:“委座既主张和谈,为什么还留张副司令在此呢?”蒋当即将写字台上亲笔写给杨虎城的复信拿给陈看,信中写道:“汉卿在此安全和舒适,完全由我负责,如兄等一定要汉卿返陕,那连他的安全我也难负责矣。”陈问何故?蒋告知:“南京若干中委和在陕受到委屈的将领目前都不愿意。”(12)
  陈又问:“张护送委座南返,今不许他北归,将何以安军心、顺民意呢?”蒋只是重复“目前确有困难。”陈不便多说(13),只好把他带来的于学忠的亲笔信函和他在上海事先写好的书面报告当面呈蒋,然后起身欲向蒋告辞。蒋留住陈说:“现在于学忠已到陕进行调解。东北军派米春霖到潼关,正和顾祝同在协商,但西安东北军中一个军长王以哲已被部下枪杀,形势似较混乱,在这种危险情况下,你愿不愿意去西安协助于学忠进行调解工作?”(14)陈端当即表态:“只要能达到和平统一抗日救国的目的,个人安危在所不计。”(15)蒋说:“那么,明日我派陈布雷找你。”于是陈端告辞。次日,陈布雷便将蒋介石给于学忠的亲笔复信交给陈端带往西安。
  三、临危受命,陈端奉蒋面谕转赴西安,拜见顾祝同主任,劝说东北军将领,动以情理,晓以利害,消除对立,化解矛盾,终于使双方达成谅解,使和平局面得以实现。
  陈端返回西安后,首先去张学良公馆会见于学忠,并把蒋的亲笔复信交于,彼此互相交流了别后与两方协谈的经过。随后,陈端又去西安行营拜见顾祝同主任。
  顾劈头劈脑问陈:“你奔走和平的事我早已了解大概,现只问你和东北军将领的交情如何?”陈端如实相告:“除于学忠相处还好外,其他将领都仅一面之缘,谈不到什么交谊。主任为何问此?”顾说:“我今日上午打了好几个电话和南京司法院居正院长商量,关于张汉卿返陕复职事,居正坚决拒绝。而我是在与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和约上签了字的,现在说二话势必破坏和局,为之奈何!不知道你有无办法?”陈端道:“你既为难,让我去碰碰看,怎好以个人一时之愤把整个和局闹翻呢,居院长也太顽固了!如果这方面说不通,我也愿意去南京向居力争,当然也要委座同意。”顾说:“我也是得到委座同意才签字的,但居正摆起法律面孔来,你有什么办法呢?”陈说:“现在先从这方面着手,我先找于学忠磋商吧。”
  于是,陈端找到于学忠,把顾为难的情形告诉了于,并将蒋介石复杨虎城的信以及在杭州和蒋的对话全部告诉了于,请示于如何保全和平。于说:“保全和局是我们惟一的目标,但是我和我的部队都是山东人,不是东北人,虽然副司令临行留下手谕,东北军归我统率,现在关于副司令本身问题,我就不方便和东北军将领开口,你要原谅我的处境。”陈说:“只要你以保全和局为重,东北将领让我去商量吧。” 
  陈端随即去找米春霖,请他约何柱国、刘多荃等东北军将领来吃饭。饭毕,陈端就把顾祝同为难的情况告诉了他们,和他们商量如何保全和局以挽救国家的危机,他们埋怨顾祝同太荒唐,“事先未得中央同意,怎能冒昧签字呢?”陈向他们解释:“这也难怪顾,一则和平救国,千钧一发,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二则他也想不到居正如此顽固,可能亲日派为敌人利用,想借此破坏和局,也未可知。现在大批中央军集中豫陕一带,万一不幸,和平破裂,不仅人民遭殃、国家危险,到那时副司令的安全更加危险了。”(16) 
  陈端的口才极好,他在担任留美学生会会长声援五四运动时的演讲曾倾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见东北军将领陷入沉思,接着又动情地说:“我深知这次西安事变的主要动机是要求国内和平一致抗日,副司令和东北军全部将领都一向主张抗日救国,收回东北失地,大家可以早日回到家乡,而且你们保全了实力,也就有力地保障了副司令的安全。”(17) 
  陈说:“和局的成败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命运,也关系到副司令的安危。可否关于这个问题暂不作为先决条件,要求顾主任在西北善后安排妥当后,保证再向中央申请,只要本军将领和友军将领团结一致,联名要求中央实践诺言,以昭大信于天下,我想中央也无法推辞。这就有待于你们的考虑了。”(18)
  何柱国军长等也考虑到张学良临走时曾有一手谕,要求各军长切实听从于学忠指挥,便问陈端于学忠的意见如何?陈端佯说:“不知道,这要你们和他谈。”于是,东北军将领就去找于学忠,商量结果自然是一致以保全和局为重。
  陈端又用电话通知顾祝同,要他当晚宴请东北军将领吃饭,席间把这件事谈个明白,同时要顾当面向东北军将领保证以后履行诺言。陈端帮顾解决了一大难题,顾祝同请客自是小事一桩。
  陈端还多次斡旋,为中央军顾祝同部和东北军于学忠部消除对立,化解矛盾。
  某夜,中央军咸阳某师忽然包围了东北军某部,并缴了东北军的械。东北军有人认为这是顾祝同在搞鬼。于学忠找到陈端,忿忿不平地说:“中央军欺骗我们,伪托和平,实行抢夺,将置东北军于何地?”陈端惊问怎么回事?在场的米春霖便将中央军武装包围抢夺军火的事告诉了陈。 
  陈端立即去找顾祝同当面询问,顾答称他不知道这件事。陈便要顾责令该师将所劫东北军枪械悉数归还,顾答应照办。
  由于当晚顾告诉于电话没有打通,结果造成误会,于学忠决定率部自己武装夺回。陈端见状,急忙制止,请于稍候再作定夺。他则再次去找顾祝同。顾答复他事已办好。陈问:“你吃晚饭还对于说电话没打通。”顾说:“但我随即派军事科长去了,晚饭后回寓已得科长回报,准于明日上午十时前如数奉还。”陈请顾对于通话以资证实。第二天又请于派人去咸阳核准。由于陈端的努力,一场风波归于消失。终于使双方达成谅解,使和平局面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如皋市委党校;邮编:226500)
  ①蒋文祥;《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原载《江海学刊》1992年第2期),参见朱文原编《西安事变史料》第六册——大事纪要(四),台湾国史馆印行,中华民国八十六年十月初版,第319—377页。
  ②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29—137页。 
  ③《陈端关于于学忠规告东北军接受命令等情形致孔样熙密电》(1937年1月22日),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220页。
  ④参见江苏省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如皋县志》,香港新亚洲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第1版,第791—792页。
  ⑤周达夫:《西安事变时兰州的情况》,参见吴福章编《西安事变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260页。
  ⑥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0页。
  ⑦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1页。 
  ⑧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1页。 
  ⑨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⑩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11)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12)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13)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14)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15)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16)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17)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18)陈端:《参加调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参见朱文原前引书,第132页。 

西安事变实证研究/李云峰,杜小平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