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纪念西安事变65周年《文博》专辑

  


西安事变中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会晤

何江亚 范克明


  西安事变爆发后,应张学良、杨虎城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前往西安与张杨共商抗日大计。周恩来一行于1936年12月17日抵达西安住张学良公馆东楼。由于工作十分繁忙,日程未安排与蒋介石会面,两人虽近在咫尺,却未谋面。眼看谈判即将结束,为把达成的协议落到实处,使蒋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团结抗日问题,周恩来认为与被扣后始终隐身幕后的蒋介石见见面是很有必要的。12月24日,三方谈判结束后周恩来提出去看看蒋介石,张学良、宋子文无异议,只是宋美龄略有迟疑,但见张、宋二人乐促其成,也不便拒绝,只是说这几日蒋先生身体欠佳,不能多说话。周恩来表示理解,说不去多谈,只是去看看他。
  当晚十点,周恩来由张学良、宋子文陪同来到蒋在西安的临时住处高桂滋公馆,再经宋美龄引导,即步入蒋的住室,果然见蒋正合衣而卧,闭目养神。“委员长,你看谁来了?”走在前面的张学良快人快语,先声夺人。“起来,起来吧,周先生来看你了”。宋美龄轻声对蒋说,并小心翼翼地扶蒋起身。
  自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蓄须明志的周恩来因换了环境,更主要是工作需要,他剪须易服,精神焕发,只见他敏捷地走过去,主动向蒋致意:“蒋校长,你好!”蒋介石这才缓缓坐起来,仔细地端详着这个穿着朴素似曾相识的来客,也许是室内灯光较暗,也许是华清池的枪声使他心有余悸,所以他一下子惊呆了,好一会,才恍然大悟,语调苍凉地说:“啊,你,你是周恩来?”
  周恩来与蒋介石是老相识,早在二十年代初,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时,他们就是同事,那时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因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彼此尚能合作共事。但孙中山先生去逝后,蒋介石、戴季陶等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开始反共,他们反对孙中山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制造了一系列反革命事件,把中国人民推入十年内战的血海。当然,在蒋背信弃义之初,周恩来也曾在广州劝其悬崖勒马,但他忠言逆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大屠杀。周恩来和他的战友被迫转入地下,投身 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掀起了新的革命风暴,正可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下更使蒋介石气急败坏,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并下令捉拿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和上海3次工人武装起义的“共党要犯”周恩来确曾在上海遇险,被敌人扣留,幸而得一位同情革命的爱国志士的帮助,才化险为夷。几年后,曾长时间在上海搞地下工作的顾顺章叛变。作为党在白区工作主要领导人的周恩来再次遭遇到很大的危险,成为国民党重点搜捕的对象。一心要将周恩来“缉拿归案”的蒋介石,曾不惜以八万银元的重金悬赏捉拿周,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还出动大批特务,在上海日夜巡捕,但仍一无所获。其实周恩来当时就在国民党的眼皮底下工作。后来周离沪奔赴中央苏区。这位精明强干、多谋善断的周恩来竟怡然自得地站在了他的眼前,使蒋不胜沮丧之至,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有人泣,步步为营嗟何及!”一时间,委员长方寸大乱,简直不知如何是好了。但停了一会,他还是强打精神地说:“啊,周恩来,你来了,请坐,请坐!”
  周恩来见蒋形容憔悴,满嘴的牙全掉光了,才过五十来岁,就像个没精打采的老头,昔日威风,踪迹全无,不禁感叹地说:“蒋先生,我们有十年未见了,你看来比从前苍老些,怎么样,这些年还好吧?”
  “啊,唵,好、好。”蒋介石诺诺连声。他虽然也知道,这次他“栽”在西安。中共没有趁伙打劫,落井下石,而是采取和平解决,对他实在是高抬贵手了,他一方面感到愧疚,一方面又难免心存疑虑,因为过去双方结怨甚深,所以对周恩来有些戒心,甚至避之唯恐不 及,不料冤家路窄,竟又狭路相逢。想躲也躲不掉了。他不得不谨小慎微,话也专拣好听的说:“是的,唵,我们多年未见了,这些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很多是误会,当然,也有些事处理不当,虽然是下面的人干的,可责任要由我负,今后不会那做了。不过,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
  周恩来见他对过去的所作所为已有所悔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霸气十足的蒋介石,爱国志士的壮举对他也不能有所触动。当然,这也不是说药到病除,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就从蒋最后的那几句话看,他仍在摆谱,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架势。周恩来认为此时应该把话说清楚,让他知道,这还要看他说的是什么话,走的什么路。所以周恩来说:“这就要看蒋先生怎么当这个家,实行什么样的大政方针了。只要蒋先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
  周恩来坦诚、机智、处处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谈话,使蒋介石不得不佩服,却又不是那么心甘情愿。这次兵谏,虽然使他的头脑比过去清醒了点,可对无条件立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彻底抛弃其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似乎还有某种保留,可由于现在的处境又不便明言,因而显得有些尴尬。
  为了打破僵局,同时也是为了不使蒋过于难堪,周恩来随后的谈话比较随便,主要谈到共产党其实是很早就把国民党作为朋友,愿意与他联合,并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不知为什么后来国民党一定要反共,一定要消灭红军,甚至把它看得比抗日还重要。
  宋美龄见周恩来谈的问题很重要,是本着团结的愿望出发,而且态度诚恳,语气缓和,认为他们应该好好谈谈,以清除误解。可蒋却瞻前顾后,迟迟没有开口。他不肯谈,主要还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周恩来的看法不同,相去甚远,只见他“唵,唵”地似乎想说点什么,却又嘎然而止。最了解夫君的宋美龄这才发现,她刚才还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实际这个问题蒋不好谈,他确有难言之隐,不少事他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为了扭转这被动局面,她忙在旁帮着说:“过去有磨擦是不好的,我等皆黄帝裔胄,断不应自相残杀,凡内政问题,皆应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擅用武力。总之,内战再不会打了。这次,多亏周先生不辞劳苦来斡旋,实在感激得很”。 
  蒋介石看到夫人替他解了围,话也颇为得体,心里稳定了些,但仍有意避开这个敏感的话题,而热衷于与周恩来“叙旧”,他动情地说:“恩来,你不晓得我这个人并不总是冷冰冰的,而是重情义的,我们虽然分别多年,可我却常常想到黄埔军校,想到你,想到我们合作共事的那些难忘的岁月,想当年我们既是相互尊重的同事,又是齐心协力的战友,这你应该还记得吧”?
  “是的,这我记得”。对蒋的这番表白,周恩来赞同,却也认为这不全是他的心里话,他之所以这么说,不能说没有一点真情,但与他套近乎,以使自己早日得到解脱之意也不言而喻。周恩来也坦言以告:“蒋先生怀念黄埔,不忘旧情,这我想信,并有同感。但当时的大好形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有了共同的目标,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革命事业才生气勃勃。可是,后来贵党抛弃了三大政策,把苏联和中共当作敌人,镇压工农运动,大好形势,一落千丈,以致从此后,内战连绵,日寇入侵,国无宁日,中华民族 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却还在剿共,人民能不反对吗?不是张、杨不听你的话,是士兵不愿再打内战,正可谓:“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终于引发兵谏,方式虽然不是很好,可却是为了抗日爱国的,我想蒋先生对此不会介意吧”?
  周恩来声音不高,却辞严义正,掷地有声,使蒋不能不反思自己过去一意孤行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周故然曾是他的部下,可此人才华横溢,聪明过人,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不是周的对手,生怕再谈下去,他会更为狼狈,所以一改先前吞吞吐吐状态,忙说:“恩来,你谈的好,有道理,过去有很多事没办好。打内战也是欠妥的。今后我一定按照我答应你们的条件去做,决不重蹈复辙了”。
  据《周恩来选集》中周恩来有关此事的回忆,随后蒋介石又向他作了三点表示,即:“(子)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丑)由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我(周恩来)解决一切。(寅)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
  周恩来此番见蒋,主要是想尽量使他答应的事情和所作的承诺,能够兑现,不再反悔,现在看他对团结抗日已有认识,也表示愿意与包括红军在内的各种力量一致对外,抗击日寇的侵略,看他身体欠佳,不宜久坐,所以便草草结束了在蒋被扣西安后唯一的一次会见,很快即辞出。可蒋介石着实紧张了一阵,周恩来走后他才松了口气,用手帕擦了擦额头上渗出的冷汗……。
  (何江亚,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员 范克明,长安大学社科系教授) 

文博/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