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纪念西安事变65周年《文博》专辑

  


蒋介石与西安事变之结局

张天社


  西安事变是以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目的的。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后,蒋介石反而囚禁张学良,并纵兵西进,形势一度出现反复,西安事变的尘埃尚未落定,西安事变的走向尚处在扑朔迷离状态。西安事变的结局如何,关键还取决于政府最高负责人蒋介石的态度。我们认为,在经历了西安事变的阵痛后,蒋介石虽然对张学良、杨虎城怀恨在心,进行了报复,但他对西安事变的善后处理,还是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最终使西安事变取得有利于国家民族的积极结局。
  一、对西安事变性质的认识和对张杨的报复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当晚,南京国民党中央就认定张学良为“叛国”行为,决定“严办”。16日,南京政府颁布讨伐令:“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不得不明令讨伐。”①
  12月26日,张学良送蒋回南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西安事变并非叛国,“无危害委员长之恶意,及争夺个人权位之野心。”②这一点,蒋介石、宋美龄也亲身体验到了。宋美龄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说:“余深知此次事变,确与历来不同,事变之如此结束,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中,可谓空前所未有。”②所以,蒋介石在回到南京后,并不沿用国民党中央的“叛国”定性,更多地是从道德和纪律的角度指责张杨的行动。12月27日,蒋在著名的《对张杨的训话》中,多次指责西安事变为“坏德荡经之事”、“蔑法毁纪之事”、“毁坏纲纪之举动”,无一处提到“叛国”两字。28日,蒋提议撤销了何应钦的讨逆军总司令部和东西两路军司令部。31日,南京军事委员会组织高等军事法庭,会审张学良,所指控罪名是“首谋伙党,对于上官的暴行协迫”,根据陆海空军刑法,“减处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权五年”①军法会审对张学良也定为“对于上官暴行胁迫案”,并非叛国案。所以,蒋在请求特赦张学良的呈文中说:张学良是“惑于人言,轻于国法,躬蹈妄行”。①1937年11月4日,南京政府发布特赦令:“张学良所处十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交军事委来回管束”。①
  蒋介石不同意国民党中央的“叛国”定性,并非他的宽宏大度,因为西安事变本身就是爱国行动。但是,西安事变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一举消灭红军的计划,也使蒋吃尽苦头,蒙受耻辱,蒋对此耿耿于怀,所以他在回到南京后,就对张杨进行报复。蒋介石在导演了审张、判张和赦张的闹剧后,他就以“严加管束”为名,囚禁了张学良。
  蒋介石囚禁张学良,无疑是对西安事变的反对,自然引起西安各方强烈不满。蒋囚张,还有压迫西安各方听从南京处置的目的。所以,当西安各方强烈要求释放张学良恢复张学良 公民权时,蒋介石电告东北军各将领:“关于汉卿出处问题,一俟移防完毕后,中可保证必为负责请求,使汉卿出而效力国家,至于复权更不成问题。”③但是,当东北军移防完毕后,南京政府仅仅恢复了张学良的公民权,对于释放张学良一事,蒋介石却食言而肥,不再提及。
  至于杨虎城,在事变后初期,因未赴南京,所以较张自由,但后来却代价更大。蒋介石囚禁张学良后,对杨虎城又打又拉。1937年3月,杨虎城奉命溪口谒蒋,蒋一面表示宽大为怀,一面迫使杨虎城辞职。4月,杨虎城辞去所有职务。6月,又被迫出洋考察。抗战爆发后,杨虎城满怀爱国热情,准备回国投身抗日战场,但他一抵国门即遭软禁。1937年11月,杨从海外归来后飞抵南昌,就被军统特务囚禁起来,从此,他继张学良之后失去自由。
  如果说蒋介石囚禁张学良,还有一纸文书足以遮遮掩掩的话,那么他囚禁杨虎城,则完全是为了发泄私愤。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大陆迅速失败,蒋介石又把大陆失败的责任推到张、杨身上,认为天下是被他们弄丢的。所以蒋在1949年毫不留情地杀害了杨虎城,对于张,却碍于昔日的交情,留他了一条性命,但至死也没有释放他。
  二、中央军进驻西安,拆散西北三位一体,但保存东
  北军、十七路军实力,以为抗日备用
  事变之前,蒋介石就有将东北军、十七路军调出陕西,由中央军进驻围剿陕北红军的打算。蒋介石回到南京后,以恢复秩序为名,复调大军西进,准备攻占西安,继续推行他以中央军控制全国各地的政策。1937年1月,蒋介石提出了处理西安事变善后问题的甲、乙两案,让西安方面择一而行。甲案是东北军、十七路、红军仍集结在陕甘两省,乙案是将东北军东调,拆散三位一体,但两案重点都是中央军进驻西安。
  为了使中央军尽快占领西安,蒋介石多次密电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如能用政治方法,使我军能有一部和平进驻西安城,然后相机再用根本解决,是为上策。③当杨虎城反对中央军队西进时,蒋介石明确函告杨虎城:“兄等应知中央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西北。中央数年以来,确认西北尤其陕西为北方国防之根据。③蒋介石斥责杨虎城“使(中央军)不得越潼华以西”主张,说明中央军进驻西安不容让步。 
  在蒋介石的军事威逼和政治分化下,尤其是二二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决定接受乙案,全军东开。2月8日,中央军和平进入西安,蒋介石完成了占领西安,控制陕西的目的。3月,东北军开始东调,红军也从关中返回陕北,西北三位一体瓦解了。
  蒋介石在控制了陕西及西北,拆散了三位一体后,即着手整编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十七路军原来只辖孙蔚如三十八军(实际上只有一个师)、冯钦哉第七军(也只有一个师)及特务团和警备旅等直属部队,总计不过六万人,在西安事变中,冯钦哉叛变投蒋,后来警三旅等也投靠南京,另立旗号,余者不过三万余人,蒋介石“对十七路军的部队只是限令孙蔚如军长的三十八军编为两个师,并撤销了十七路军的总指挥部而已。”④三十八军除下辖两个师外,还有三个警备旅,总兵力三万人左右。所以,可以看出,除叛变者外,蒋对十七路军的整编,只是按照中央军的统一编制进行,其实力并未减少。
  东北军东调后,分驻豫南、皖北、苏北地区,互不统属,东北军作为一个整体实际上已不存在。4月,南京政府成立了豫皖苏军事整理委员会,整编东北军。南京政府规定整编的原则是:“纠正过去东北军封建观念,使逐渐变成国家武力,能担负国防责任,以作恢复失地先锋为主旨。”⑤东北军亦按中央军编制,每军两个师,共编为五十一、五十三、五十七、六十七、四十九、骑兵军共六个军13个师,6月底基本整编完成。在整编时,陈诚说:这次整编,“为将来抗日做准备……以军为单位,自行调整,不增不减”。⑤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前共有六个军24个师约20万人,除在内战中损失了近三个师,西安事变期间两个师投蒋外,所剩兵力不过14万人,整编虽减少了11个师的编制,但国民党中央军一个师即是一万多人,所以整编后东北军兵力仍有13万多人,实力并未减少。
  蒋介石在撤销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名义后,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缩编两支军队,一是为了收拢人心,安定地方,害怕引起两军的反感,发生冲突;二是全国抗战在即,保存这两支部队的实力,增加国防力量,以为抗日备用。这一点,国民党中央在开始处理陕甘军事善后时,就确定了下来:“(一)为保存国家实力准备对外起见,陕甘军事之善后主用政治方式解决之。(二)入陕及原在陕甘……诸部,划分一定区域,各入国防准备位置,由中央严加整理充实。”③因此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善后处理,还是较为现实和明智的。
  三、内外政策开始了实质性变化,内战在事实上
  已经停止,一致对外的局面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前,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已经出现了若干变化,对日态度逐渐强硬,对内寻找共产党谈判,企图收编红军。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囚禁张学良,纵兵西进,大规模内战又有重新爆发之势。局势的恶化,使西安事变的成果几乎前功尽弃。但是,经过西安事变,蒋介石也认识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潮流的不可逆转。如果内战爆发,其规模将远远超出国共战争,而演成南京政府与西北三方的全面内战。所以,蒋在囚张以后,还是十分谨慎地处理西安事变的善后问题。
  当蒋介石派大兵西进时,就确定了“以政治为主,军事为从方略,以解决西北问题。”⑥他将这一策略广泛告知尚在禁中的张学良,在西安的杨虎城,以及统兵西进的顾祝同。蒋在致顾的电文中说:“望以军事威胁为手段,而达到政治解决之目的。”①蒋让顾做好军事进攻的一切准备工作,定期攻克西安。但他又十分清楚战端不可轻启,攻击命令不可轻下,所以他特意告戒顾祝同等:“严令各路前方部队,未下总攻击令以前,应力避冲突,勿使接触。至总攻击令,必须候中核定为要。”③这些都说明了蒋在西安事变后对内谨慎态度。由于杨虎城等坚持和平解决的初衷,使中央军和平进驻西安,终于避免内战的再起。
  对于南京政府内的亲日势力,蒋在回到南京以后,尽量抑制他们的行动和力量扩大。12月29日,南京政府根据蒋的提议,撤销了何应钦讨逆军司令部,以缓和与西安对立的局势。1937年1月,汪精卫从海外回国后,蒋约汪在溪口会晤,使汪赞成南京政府的决策,没有继续亲日的言行。此前,南京政府外交部长张群曾奉命与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进行谈判,准备全面调整中日邦交,但终因日本要价太高,谈判在西安事变前已经结束。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谈判虽较秘密,但也遭到全国舆论的反对。蒋回到南京后,即令张群辞职。2月25日,南京政策明令免去张群外交部长一职,另由亲英美派王宠惠充任。这些事件说明,蒋介石的对日态度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西安事变前,虽然蒋介石曾通过几个渠道寻找共产党谈判,但其条件十分苛刻。蒋的真正目的,还在于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和红军,以绝后患,所以他多次严令张、杨进攻陕北。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说:“八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二星期(至多一月内)可竟全功者,竟坐此变,几全隳于一旦。③表现出十分痛惜。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对是否继续进行剿共战争进行过一番思考。当时,中央军拥入西安并控制了西北,三位一体已经瓦解,这在客观上为进攻红军确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时,张学良迫于压力,曾向蒋上了“剿匪”和“匪不剿”两种方案的意见书,③陈立夫也向蒋建议:“中央军各部继续全线西进,夺取延安,一举消灭共产党。”⑦,但是,蒋介石却加以拒绝。
  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情同骨肉”的部下张学良所扣留,生死难卜,处于敌对地位的共产党却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并力主和平解决,蒋氏夫妇对此心存感激,也认识到共产党联合抗日的真意。在西安宋美龄对周恩来说:“我等皆为黄帝裔胄,断不应自相残杀,凡内政问题,皆应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擅用武力”。②蒋介石也亲口对周许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⑧所以,蒋介石回到南京后,也没有再发布过进攻红军的密令。1937年1月初,蒋介石撤消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另设西安行营,以顾祝同为主任,暗示剿共战争的结束。
  2月7日,蒋在关于中央军进驻西安城后应注意各事项致顾祝同的密电中说:“对恩来及共产代表态度……可多与之说感情话,最好派代表与之接洽。”③在拨发西安事变善后经费时,蒋同意给东北军一百万元,十七路军二十至三十万元,还特意给红军五十万元。③拨给红军的经费还在十七路军之上,这是南京政府第一次接济红军费用。稍后,蒋介石还电邀周恩来到南京与他谈判,国共关系明显好转。
  总之,中央军进入西安,极力向共产党和红军表示好意,国民党进攻红军的战争在实际上已完全终止,国内和平已经实现,一致对外的局面初步形成。
  1937年2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确定了当时的五项方针,其中说:“对内避免内战。”
  “(对外)不说排日,而说抗战。”⑨根据这一方针,同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对日问题,表示“如果让步超过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在国民党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抗战”二字。关于对内问题,宣布“停止内战”、“和平统一”,“为全国共守之信条”。②会议通过了《根绝赤祸案》,实际就是停止内战的决议案。会后蒋介石密令所属,不得再使用“赤匪”、“共匪”等刺激性字眼。⑩所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才最终使西安事变的结果落到了实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蒋介石对西安事变的结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消极方面,他对张杨进行了人身报复,派兵占领西安,拆散西北三位一体。在积极方面,他对西安事变的认识不同于国民党中央的“叛国”定性;保留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实力,以为抗战备用;抑制亲日派力量的增长;完全停止了内战,开始接济红军,使国共关系明显好转。西安事变的最终结局,是在牺牲了张杨之后,达到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目的。而这一结局的取得,与蒋介右的作用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蒋介石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才 使张学良、杨虎城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在西安事变最终取得的有利于国家民族的结局中,蒋介石的作用,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
  (张天社,西安联合大学讲师) 
  注 释
  ①中国社科院现代史室编:《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39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④米暂沉著:《杨虎城将军传》,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⑤张德良、周毅主编:《东北军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⑥西安事变小组编:《西安事变简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⑦杨天石著:《海外访史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⑧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
  ⑨[日]古屋奎二主笔:《蒋介石秘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⑩[美]斯诺著《西行漫记》,上海,三联书店1979年版。 

文博/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