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文博》专辑

  


端纳与西安事变

邢建榕 李敏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但不到二个星期,奇迹般地以和平方式获得解决,参与事变或参与解决西安事变的当事人,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周恩来等。本文论述的是一位外国人,即蒋介石的私人顾问W·H·端纳(1875—1946)。笔者认为,他在西安事变中的杰出表现,与上述人物同列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西安事变爆发的当天,南京收到了提出八点主张的西安通电。端纳与孔祥熙、宋美龄等在上海,得到“西安发生兵变,委员长消息不明”的消息,如“晴天霹雳”,但因西安与外界一切通讯联系中断,无法确知详情,宋美龄似无所适从,并担心蒋介石被杀。“当时谣传,血与火充塞西安,该处已成赤色恐怖世界。”端纳为稳定宋美龄的情绪,对她说:“第一,我不相信少帅会搞兵变,第二,我不相信委员长已经死了。”①所言或许有对宋美龄的安慰之辞,更多的是基于他对张学良的深切了解和信任。不久前,他与张学良在南京有过一次长谈。张向他流露了不愿打内战,而愿枪口对外,实行抗日的思想情绪,同时一再申述他对蒋介石的忠诚。
  13日上午七时端纳随宋美龄、孔祥熙坐火车抵达南京。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已陷入一片混乱,国民党各派别在如何处置西安事变的问题上意见分岐。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和端纳等人反对贸然采取军事行动,希望在西安局势进一步明朗化后再作定夺。宋美龄与亲日派何应钦进行了激烈争辩,认为探明事变真相,营救蒋介石脱险才是当务之急,“委员长之安全,实与国家之生命有不可分离之连系。”端纳站在宋美龄一边,也力阻“讨伐派”采取强硬手段,对何说:“没有弄清真相之前,不能进攻西安。”
  但南京谣诼汹汹,“讨伐派”更是推波助澜,说蒋介石已经被杀,西安古城插遍红旗,张杨通电全国的八点主张,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翻版等等。宋美龄、端纳则相信蒋介石还活着,端纳对何应钦说:“你说委员长已经死了,我说他还活着。”②实际上,双方均凭主观猜测。以宋美龄为代表的主和派决定派端纳去西安,他在华的传奇经历和特殊身份,使他足以担此重任。
  1903年,端纳以记者身份来华采访,最先揭露日本与袁世凯的“二十一条”密约。后投身政界,在他旅居中国的近四十年中,以充当中国政坛要人的顾问而出名,如张人俊、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和蒋介石等,人称“中国第一顾问”、“最显赫的客卿”。并以其为人刚正直率,富有政治远见而著称。1934年后,他一直担任蒋介石的私人顾问。在任蒋介石顾问之前,他是张学良的私人顾问。蒋视他为“宾”,张视其为“师”。端纳与宋美龄的关系,亦非同一般。辛亥革命前后,他与宋美龄之父宋耀如同在孙中山身边工作,两人结成异国知音,关系十分密切。宋美龄尊他为父辈,对他的才识推崇备至,因此力荐端纳入幕蒋氏。
  端纳接受宋美龄的委托,慨然表示“义不容辞”,立即西行。于13日秘密飞离南京,同行有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任端纳的翻译。
  离京前,端纳和宋美龄通过新架设的电台,致电张学良,告诉他端纳拟往西安,请“不要袭击他的座机”,并盼其即复。张学良得悉后,对端纳前来表示欢迎,答称:“君能来此一视,甚佳。”但不知何故此复电未及时传至。
  傍晚时分,端纳飞至洛阳。由于未得到张的复电,不敢直飞西安。晚上,西安方面依然渺无音讯。端纳打电话给宋美龄,说不管张学良有无复电,决定于明晨飞赴西安,不计后果耳。至14日晨,端纳准备冒险出发之际,宋美龄忽来电话,告诉他已收到张之复电,欢迎他入陕。
  (二)
  12月14日,端纳抵达西安,即会晤张学良、杨虎城,了解到事变的真相和西安方面的真实意图。张、杨一再表明,此次事变实出于抗日救国的诚意,目的就在于逼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无任何个人恩怨夹杂其中,更谈不上杀蒋,亦无中共或共产国际的幕后参与。这使端纳深感宽慰。他认为,西安的局势虽然极其复杂,但不是无可挽回的,如果南京方面处置得当,释蒋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以后,他处处以此为基点,向各方调解斡旋,收效甚大,为和平解决事变铺平了道路。
  端纳在见到蒋介石后,说了他的想法:“我这次是受夫人的委托而来的,到这里之后与张汉卿将军进行了晤谈,对这次事变的情况有所了解。我首先告慰你,就是张将军对你并无加害之意,只要你答应他们的主张,他们还是忠实地拥戴你做他们的领袖。我认为,这不仅是张杨二将军的个人意愿,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国家和委员长个人的安危荣辱,全系于委员长自己的心思一转。”④
  此番话,缓和了蒋介石恐惧而狂躁的情绪。12月12日蒋被送至西安时情绪异常:拒绝进食,因跳墙时筋骨受伤,整天躺在床上。不愿见任何人,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谈判,不愿搬离条件很差的新城大楼,生怕出去后遭到不测。对张杨更是厉声斥责,怒目相向。在端纳到达西安后,还写下“遗嘱”托他转交宋美龄。这样,西安方面在对蒋的处置问题上,处于进退两难之中,既不能杀,亦不能放,形成僵局。《纽约时报》记者哈里特·阿班德发回的报道引用端纳的话说:“蒋对张一语不发,紧闭嘴唇。”⑤
  蒋氏没想到,第一个从南京飞来探望他的人,竟是他的外籍私人顾问,不禁深受感动,事后说道:“下午五时,端纳来见。以一异国人而不辞远道,冒险前来省视,其忠义足令人感动。”
  宋美龄托端纳转交蒋介石一函,要蒋保重,信末有南京方面“戏中有戏”一句,暗示讨伐派别有用心。蒋介石见信后哭了。端纳又向蒋氏介绍了南京方面的情况,使他感到南京的情形,并非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他的领袖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而且他的生命亦时处危险之中,毫无保障。令他惊异的是,这种挑战和危险竟来自南京。这点对蒋的触动甚大,使他头脑清醒不少。端纳进而表示希望蒋介石耐心倾听“西安人民的意见”,而“不必固执己见,以便为离开西安铺平道路”。蒋闻言思想开始松动,同意迁居高桂滋公馆。端纳沟通了西安与南京之间的联系,向外界传递出了准确可靠的消息,从而稳定了局势,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内战。端纳抵达的当天夜晚,即致电宋美龄,报告蒋介石“平安,居处甚适,彼正随待在侧,”并代邀宋美龄或孔祥熙入陕谈判。宋美龄惊喜若狂,因系第一次获得来自西安的可靠消息。事后,宋称端纳来电,实为“第一次希望之曙光,确证余之主张未误”,亦即坚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信心。
  翌日(15日)下午,端纳飞赴洛阳,通过长途电话同宋美龄详细交谈。尽管端纳传递出了蒋介石安然无恙的消息,西安的局势也有所缓和,但考虑到讨伐派的军事行动仍随时可能爆发,若端纳重返西安,“或有生命之危险,”宋美龄劝他三思,可迳返南京。但端纳谢绝了她的好意,他曾与张学良约定,一俟通话完毕,即重返西安。何况事情刚刚才有起色,不能半途而废。当日,他冒着风雨飞返西安,继续他的斡旋活动。
  蒋介石听完端纳的汇报后,考虑再三,写了一封致何应钦的手令,下令停战三天。
  端纳还多次约见记者,澄清外间的谣诼。大意是“委员长健康如恒,张学良已承认劫持领袖之错误,唯自称其动机纯为爱国。”因此,只要处置得当,“尽早释放委员长是有希望的”。而南京的某些人士不惜以委员长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来处理西安危机,实属不智。这些言论经中外传媒相继报道,起到了很大的澄清事实的作用。
  端纳的西安之行,始终遭到南京讨伐派的阻挠和中伤,甚至仇视。讨伐派指责端纳的言论明显袒护张学良,甚至猜测他已为张所控制。即使事变和平解决后,讨伐派仍对他耿耿于怀,指责他“出卖”了中国,是“卑鄙”的张学良的同伙,要求武装驱逐他出中国。端纳坦然表示:如果有人把他驱逐出去,他决不会介意。此事遭到蒋介石夫妇的干涉,散布这一谰言的人,后来不得不向端纳道歉。
  (三) 
  在不到三天的时间内,端纳的斡旋活动卓有成效,取得重大进展。
  端纳到西安后,明确表示了他对事变的看法,即尽早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是解决这场危机的唯一途径。因此,他一方面支持张杨的八点主张,认为蒋介石的错误政策是导致事变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反对“扣蒋”,认为此种“兵谏”手段,会在中国和世界舆论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应当确保蒋的生命安全,并尽快“释蒋”,以向世人显示出中国已重新获得统一。他说,如果拒绝这一劝告,就等于替日本效力,不利于抗战大局。作为张学良的前任顾问,端纳的直言率语,对张学良触动很大。
  12月17日,应张学良邀请,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到达西安,事变的进程掀开了新的一页。
  19日端纳接到宋美龄的来电,告知宋子文将赴西安谈判。力排众议的宋子文以私人身份到达西安,同蒋介石、张学良、周恩来进行了交谈,得知西安情形,蒋介石的安全情况,特别是中共和平解决事变的愿望,心中颇感欣慰,于21日匆匆返回南京。
  宋美龄认为和平解决事变已到关键时刻,因此,她实有亲赴西安之必要,“譬之造屋,端纳既奠其基,子文已树柱壁,至上梁盖顶完成之工作,实为余无可旁贷之责任矣。”
  12月22日,端纳不顾劳累,又陪宋美龄同机飞赴西安。同行者还有宋子文、蒋鼎文、戴笠等。在飞机上,端纳提醒宋美龄,“同少帅谈话时应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要伤了感情。”并且还有一个小插曲:宋美龄因恐遭不测,将一把小手枪偷偷塞给端纳,“坚清彼如遇军队哗噪无法控制时,即以此杀我(宋美龄),万勿迟疑。”端纳唯有好言劝慰而已。
  宋美龄到达西安后,很快同蒋介石相见,并且和张学良进行了长谈。她对张说,目前事已至此,唯一的问题是怎样解决事变,为此她愿意见任何人,即使蒋介石不愿见的人,她也愿为代见。在宋到达西安之前,“蒋介石一直拒绝会见任何共产党人”。⑩也就是说,从17日到22日之间,周恩来与蒋介石没有见过面。
  端纳赞成宋美龄直接与中共代表谈判。宋美龄就是否与周恩来见面向端纳征求意见时,他不仅干脆利索表示支持,而且要求尽早安排。他知道,不迈开这一步,事情无法取得进展,而且就他个人的印象来说,他极其钦佩周恩来的为人。
  当晚,宋美龄与周恩来的会谈,长达两小时。周意气风发,侃侃而谈。他那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干练风度,给宋美龄留下了深刻印象。
  23日,西安、南京和中共三方面代表举行正式会谈,讨论和平解决事变以及释放蒋介石的条件。谈判一开始,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一)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潼关以东;(二)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
  在此基础上,谈判进行得比较顺利,各方达成了初步协议。
  至此,僵局最后打开,释放蒋介石已是势所必然。24日和25日,周恩来两次会晤蒋介石,并与各方多次协商,商讨最后解决办法。经过周恩来的努力,各方终于就释放蒋问题又朝前走了一大步,由宋氏兄妹代表蒋介石,在一份保证文件上签了字,端纳作为一名“见证人”也在文件上签了字。(11)在这份保证文件中,蒋介石同意:(一)宣布并开始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二)停止进攻中国共产党;(三)容纳共产党共同抗日;(四)把亲日派官员从国民政府中清除出去。
  12月25日,一早醒来的蒋介石收到了端纳送的圣诞礼物——两根高尔夫球棒。蒋不禁笑了,这是他被扣以后第一次笑。他在被扣期间,哭过一次,笑过一次,有趣的是两次都在端纳面前。就在这天下午三时许,张学良匆匆陪同蒋氏夫妇、端纳、宋子文等人飞往南京。西安事变就此和平解决。
  (四)
  端纳因斡旋西安事变有功,获得国民政府颁授的最高宝石勋章。蒋介石对他充满感激之情,更加信任和尊敬他。端纳的名声就此远扬海内外。“这位以前的记者,如今已使自己成为国际新闻界追逐采访的对象了。”(12)在他的故国澳大利亚,有人建议应当选举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同胞当总理。这位“中国第一顾问”红极一时。
  但对端纳来说,西安事变似乎是他在华经历的巅峰。事变的结局,令他感到失望和愤怒,加上其他诸多因素,导致他与蒋介石关系破裂,以致三年后他不辞而别。
  ①⑧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②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7,1936。
  ③ 《大公报》1936年12月15日。
  ④⑥ 蒋介石:《西安半月记》。
  ⑤⑨ E·泽勒:《中国的端纳》,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⑦ 张希贤:《蒋介石和他的六个秘书》,台湾书局,1986年。
  ⑩ 埃德加·斯诺:《红色中国杂记》。
  (11)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8,1937,转引自《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1期。 

文博/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期(总第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