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文博》专辑

  


杨虎城主政期间的陕西地方建设

黄莉红


  1930年12月杨虎城主持陕政。在这之前的近二十年间,陕西几乎都是在外来军阀的控制下,这些军阀只热衷于争权夺利,而疏于打理政务。加上连年的旱灾,民不聊生。当他入陕时,适逢“陕省荒旱连年,颗粒未收,城乡饿毙之众,道路流之之惨,致令全省编民,顿形减少,弥望村舍,一片荒凉,灾情极重,亘古罕闻。”他作为陕西人,出于朴素的爱国、爱民、爱家乡的思想,注重经济,对陕西进行了一系列的地方建设。
  在百废待举之机,杨虎城认识到首先要让人民吃饱肚子,才能振兴陕西。振兴农业的首要之举就是必须有水,由于西北素来缺水,加上农事的荒废,使的将军从长计议,认为当务之急是兴修水利。他常在省政府的政务会议上说“陕西的问题是水的问题,水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的就解决了。”为修水利,他千方百计筹措经费、邀请专家。
  他邀请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回陕,任命他为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李仪祉先生曾留学德国专攻水利,是陕西人,早有兴修家乡渭北水利的打算。二十年代早期(1922年—1927年),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因战乱频繁,国库空虚,无以施展才能,只好离开陕西。当时他任导淮委员兼任工程处处长,负责设计杭州海塘工程。杨虎城向蒋介石要人时,蒋以要李修杭州海塘之由未许可。后李的伯父李仲特(辛亥革命元老之一)从中相助,李仪祉才返回家乡兴修水利。回陕后任总工程师,积极网罗水利人才,筹备引水工程。
  杨虎城将军在连年大旱,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决定压缩军费,由省政府拨出40万元专款,南京国民政府拨款10万元,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和檀香山华侨分别捐款40万元和15万元资金,及其他的捐助,共100多万元。有了这些经费作基础,引泾工程于1931年1月开始定线,3月开工,到第二年6月20日第一期工程完成放水,定名泾惠渠。这是近代我国兴修的唯一大型水利工程,当年即灌地40万亩,解放后经过扩灌达130万亩。泾惠渠工程于1935年全部完工,灌区的粮棉产量增加几倍。据当年参加工程的汪胡桢回忆,农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人人都喜气洋洋,穿上了新衣服。
  由于泾惠渠的成功,使得引水工程在全国取得了信誉、洛、渭、梅、汉、褒、湑、黑、沣、涝、织、定等十一道大中小新型渠道相继兴修和整修(泔渠包括在泾惠渠内),原计划的“关中八惠渠”已全部竣工。约灌地300万亩,增加了陕西的抗旱能力,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一定贡献。解放后经过扩灌,全省灌溉面积已接近两千万亩,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陕西自身财力有限,杨虎城多方奔走呼吁,请求南京政府和江浙的民族资本家到陕西投资,开发西北。1932年同济大学校长胡庶华率西北实业考察团来西北考察。南京政府经济委员会成立之后,杨虎城与当时负责经济建设的宋子文再三交涉,最终在西安设立了经济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刘景山为主任。但由于南京政府忙于内战,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也不愿投资西北,使得杨虎城的一片苦心化为乌有。
  杨虎城还注重陕西交通事业的发展。他认为交通的发达才能促使经济发展。关中古称“四塞之国”,意为四面都有高山与外界阻断。杨回陕时,从西安南去汉中,西往兰州、均未通车,只有西安至潼关的公路,对外交流主要依靠车马驿运和渭河水运。他主政时,适逢由南京政府投资兴建陇海铁路由河南向陕西推进。杨虎城曾给予钱宗泽以积极的支持,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困难,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他还调动部队参加陇海线的义务施工,加快工程进度,当时还修建了省内第二条铁路——咸同铁路(咸阳—铜川,铜川旧称同官)。在修筑时,杨虎城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使铁路线改由三原经阎良,东绕原头,过石川河,北折入富平。虽线路远了,但施工却便利,节省了经费,又可多经几个地方,提高了营运效益,改变了阎良地区的落后面貌,使阎良镇成为渭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咸同铁路修成之后,与陇海线相联,解决了同官煤炭外运的问题,同官也随之繁荣起来。 
  在修建公路方面,西(安)兰(州)公路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项目,是陕西连接甘肃、沟通宁、青、新等省的重要干线。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工兵是这一工程的主要建设者。他还多次到工地视察,并参加工地劳动,给士兵以鼓励。在杨虎城与邵力子的关注下,以后还逐步修通了关中、陕南和渭北、陕北各县的公路。
  另外,由于杨虎城,邵力子的大力争取,在1935年欧亚航空公司正式开通了南京——西安的航线。
  铁路、公路及航运的开通,为陕西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陕西自辛亥革命以后,长期在外来军阀势力统治下,天灾不断,战祸不休。当政者只顾搜刮民脂民膏,根本无暇顾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医疗卫生事业。杨虎城在参加北伐东出潼关之后,着手改组部队的军医机构,起用了陕西籍的医务人才王季陶、李润生、薛道五、周水生、袁吉生等人。入陕后,又进一步充实了十七路军军医处。同时还设立了省立医院。“九·一八”事变后,他从国防建设的角度考虑,在十七路军军医处设立西北制药厂,请吴子实、程梦九等药学专家主持工作。针对西北地区接生落后的现状,设立了助产学校,培养了大批助产士。
  岳维峻部队在参加“围剿”红军战斗中溃败之后,该部陕籍医务人员都纷纷返回陕西,得到了杨虎城的妥善安排,一时陕西医务工作者云集。他积极鼓励、支持私人开办医院、诊所,使私人医疗事业得以发展,从而推动了陕西医药事业的发展。
  陕西医学界的前辈杨叔吉(鹤庆)先生,曾在北洋军阀刘镇华统治时担任过陕西陆军医院院长的职务。因陕西的部分人对其不满,故长期在南京工作。杨虎城为了陕西的医药事业,多方劝说大家,以大局为重,后邀请杨叔吉回陕工作。
  1932年夏,陕西流行了大规模的霍乱(民间称“虎列拉”)西安市最严重的一天死亡人数竟达800多人。由于人们对此疾病的传染性不甚了解,初期发现患者时送往医院治疗,还按民间习俗操办丧事,开会追悼,不知隔离,无形中使疫情更为严重。后来由于患者人数的增多,人们只是一发现患者就抬到医院,弃之走廊与院中而不顾,医院也救护不过来。在乡村,各村自我封闭,禁止往来。村中的人大敲锣鼓来驱魔逐妖。杨虎城身兼民政厅长,亲自出马,动员全省的医务工作人员参加救护与隔离工作,欧亚航空公司加班运输药品,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渐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疫情被控制以后,人们担心第二年会再一次复发可怕的霍乱,杨虎城从人民的安危出发,在当年的冬天从军政费用中拿出专款,设立了制造霍乱疫苗的机构,购制了生产疫苗的设备,第二年就用自制的疫苗进行防疫工作,有效地制止了霍乱的再一次传播。
  总之,在杨虎城主持陕西工作的几年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建铁路,公路,开通民航;发展陕西的医药卫生事业,使陕西的面貌为之改观。作为一个陕西人,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出身的“父母官”,他从最朴素的民主思想出发,致力于为民务实,造福桑梓。正因为杨虎城的务实精神,为陕西人民做了这一系列亟需的、必要的工作,为发展地方建设,振兴陕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得他的政绩泽被后世。
  参考书目: 
  《杨虎城将军言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回忆杨虎城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文博/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期(总第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