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文博》专辑

  


杨虎城与陕西农业

何江亚


  一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杨虎城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开始主持陕政,从事地方建设。在他回陕之前,陕西曾经过军阀混战和连续几年旱灾的大劫难,民生凋弊,百废待兴,特别是农村经济遭到严重创伤。”各县人口竟减少到总数的四分之一,①战死人数到三百余万,卖儿卖女达四十万,“壮者流散四方,老弱转乎沟壑,其状之惨,实不忍睹”。②昔日陕西富饶繁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八百里秦川,人杰地灵,历史上一直是西北最富庶的地区,河流众多,自古以农业为经济主体。杨虎城这位出身贫困家庭的农家弟子,看到家乡故土这种贫困、落后、残破的状况,怎不忧心如焚。他立志造福桑梓,广采博言,筹划振兴陕西良计。几经斟酌,决定把开发水利发展农业为突破口,以农业为起点,因为他深感“目前唯一是没有饭吃的人太多”③。民以食为天,安居才能乐业。要解决吃饭问题,首先应该增加生产,减少消费;加大力度,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故他一上任就把救济灾荒作为恢复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陕西当时面临的困难很大,矛盾很多,缺水、少粮、钱不足是牵制其他事业发展的基本矛盾。
  要解决粮食问题,缺水是第一大制约因素。西北地区素来缺水,旱灾如同恶魔一般,严重威胁着三秦人民的生存。民国十八、十九年的特大旱灾,灾民达几百万之多,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他常在省政府的政务会上呼吁:“陕西的问题是水的问题,水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能解决”④。举全省之力,开展兴水治旱工程。其措施就是:“开渠掘井、导河、大兴水利。”
  杨虎城到处招揽人才,三顾茅庐,将陕西籍同乡、曾在德国留学研习水利的全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从南京请回陕西,聘任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主持渭北水利工程,也称关中八惠工程即泾惠渠、洛惠渠、梅惠渠、胥惠渠、千惠渠、褒惠渠、汧惠渠、汉惠渠。李仪祉常对人说:“我不在中央,来地方,就是知道虎城有决心要干实事,能做出成绩。”又说:“杨很想给地方上做些事,态度很热情诚恳,这在军人中是极少见的,也是很难得的……”。虽然困难重重,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杨的信任,李仪祉亲自担任工程师,任用一批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积极筹备引水工程。
  陕西经过战乱和旱灾后,财政十分拮据,为筹措工程经费,杨虎城毅然决定压缩军费和行政开支,由省政府拨出四十万元。消息传出后,引起国内外震惊。华洋义赈会贷款四十万,美国檀香山华侨捐助十五万,南京国民政府也拨出十万元,灌区群众自筹一些资金,共集资一百六十二万元。有了这笔款项作基础,水利工程即将开始。当时还采取以工代赈之法,既解决了赈济灾民问题,又解决了劳动力问题。第一期引泾工程从1931年1月开始,杨虎城亲赴龙渠参加开工典礼。他时常到工地视察了解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工程进展很快,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完工放水,当年即灌田四十万亩,解除了旱象。灌区农业几年喜获丰收,不仅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而且盖起了新房屋,穿上新衣服,到处一片喜气洋洋气氛。
  泾惠渠是郑国渠第六代工程。这是中国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灌溉工程,是中国和陕西水利史上光辉的一页。到建国前的十几年,灌区小麦平均亩产四百二十斤,最高达六百五十四斤。棉花平均亩产六十斤,最高一百零七斤,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泾惠渠的竣工,在全国引起了极大轰动。声誉的赢得,增强了李仪祉完成整个渭北水利工程的信心。他辞去建设厅厅长之职,专任水利局局长。1937年初建成了洛惠渠,可灌田五十万亩。1938年渭、梅惠渠先后竣工,至此关中八惠工程基本完工,可灌田几百万亩,从而使陕西农业开始振兴。
  二
  教育兴国,科教兴农,培养农业人才。杨虎城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只读过两年私塾。长期的军旅、政治生涯,使他倍感缺少文化的困惑和痛苦,更使他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为人才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主陕伊始,就把整顿教育,培养人才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就是因为中国人思想落伍,知识浅薄……所以要想民族进步,定要接受新的学术,发展教育,增长知识。”⑤“陕西僻居西北,风气晚开,各种教育素不发达,所以必须全力“振兴教育”⑥。
  为使广大农民子弟能接受教育减少文盲,杨虎城大力提倡在乡村办学,先后拨款修建了孙镇高级小学、阎良镇小学,并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校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很赏识咸林中学的办学方式。他说:“我是农家出身的一个人,我始终羡慕农家的生活。而我刚才看见咸校内就备有农场、菜圃、磨房、车马等等,我一看见就羡慕起来。我多年来在国内外曾参观过许多私立学校,没有一所学校像咸校农村化,其中设备如此完美,历史如此久长的,这便是咸校特色了”⑦。
  为了培养农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改变刀耕火种生产落后面貌,早在杨虎城坚持靖国军旗帜,驻军武功时期,就和于右任慨然应允当地农民,只要局势比较稳定、力所能及时,一定在后稷教民稼穑的武功办一所农业学校,专门研究农业问题和培养人才,帮助群众改进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一九三二年,在杨虎城和于右任的积极倡导、努力下,终于在武功创办了当时西北地区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西北农林专业学校(后改名为西北农业学院,现为西北农业大学)。为陕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专门人才,如旱作农业专家李利科、杂交油菜之母沈殿荣等。杨陵“农科城”是我国西北农业教育科研基地,这都与杨将军呕心沥血分不开。
  三
  为了全面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杨虎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指派农业专家分赴各地组织农民成立各种合作社,开辟示范田,增加生产。提倡垦荒,积极筹备开垦黄龙山,并决定以兵工开发,受到舆论界的赞誉。
  (二)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包括制造或引进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及推广粮棉新品种。陕西军械制造局转产生产三马力抽水机和中耕机,在西北地区首家自制农业机械。引进第一台拖拉机,转交西北农学院,当时远近群众成千上万争相观看这台“铁牛”。1934年又成立了陕西棉花改进所,正式开始优良棉种的推广工作。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业。据《西北农牧史》记载,杨虎城在主陕期间,引进了一批外国优良品种山羊、奶牛,如美利奴羊、萨能奶山羊、土根堡山羊、荷兰黑白花奶牛、娟姗奶牛、更赛奶牛等,鼓励农户及公私农场大力饲养。同时促使了肉类、乳品加工业的兴起。
  杨虎城还积极扶持养蜂业。1929年,当西安呼若农引进意大利二十群蜜蜂创办蜂场,并在西安首创蜂业门市部时,杨下令表彰嘉奖,一次赏其钢洋三千元。在杨的鼓励下,养蜂者日众,大荔、耀县、泾阳、兴平等县纷纷放养。到1935年,泾阳蜂场附设的蜂具厂已名闯全国三大家之列,还创办了《陕西蜂业》杂志,陕西养殖业也逐渐形成繁荣局面。
  此外还引进外国苹果良种三、四十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杨虎城将军在主持陕政期间为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亦为陕西今日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兴修水利、科教兴农是造福三秦的千秋功业。他的那种爱国爱民的高尚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①② 《开发西北》第一卷第5期1934.5。
  ③④⑤⑥ 《杨虎城将军言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参考书目:
  米暂沉:《杨虎城传》。
  《回忆杨虎城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余鼎章主编:《杨虎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文博/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期(总第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