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杨虎城将军

  


杨虎城将军-四方谈判 和平解决事变

米暂沉

 
    蒋介石在被扣之后,自忖生还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从一开始就摆出一副“可杀不可辱”的架势,采取顽抗的态度。待他的惊魂稍微安定之后,便又装出要寻死的姿态,要人为他找纸笔以写遗嘱。

    蒋在新城大楼住了数天之后,张、杨决定把蒋由新城大楼转移到西安玄风桥高桂滋的房子去住,命令孙铭九、宋文梅执行。这天晚上,孙、宋去见蒋,要他搬家。蒋见孙、宋表情严肃,腰插手枪,误认为今晚要杀他了,立刻上下牙托相击格格作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我死,就死在这里,我……我绝不搬家。”一边说,一边向后退,退到床边坐下;接着上了床,又由床外边向床里边退,一直退到床的拐角。后来由张、杨并端纳等人劝说,蒋才搬到高宅。

    在蒋被扣后,张、杨曾希望能尽快说服蒋介石,使他联共抗日、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达兵谏之目的。因此,他们多次分别找蒋面谈,再做一番苦谏,请蒋采纳八大主张等内容。但他们毕竟都是蒋的部下,对蒋谈话还不能超出一定的分寸。在蒋的顽固态度下(蒋有时甚至根本不理睬),毫无进展,使这种谈话难以继续。最初两天,杨虎城为了表示尊重张,请张先出面与蒋谈,他自己没有去见蒋。这却使得蒋介石以为张、杨对此事态度不一,有什么空子可钻,于是要求见杨虎城。蒋见到杨虎城后,问:“你事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杨虎城答以“知道”。蒋见无隙可趁,任杨虎城再说什么,也一语不发,杨虎城只好退出。自端纳到后,蒋的态度才有所好转。

    十二月十四日下午四时后,西安上空出现一架飞机,到西郊飞机场上空时,盘旋几周投下一个掷信筒,写明交张学良将军。在飞机场担任戒备的部队,立即把掷信筒送交张,张打开一看,是英人端纳写给他的,信上说他(端纳)受蒋夫人的委托乘飞机来西安希望与张一见。如果同意见他的话,请在飞机场点一堆烟火,他一看见烟火就降落下来。张立即派人点了烟火,飞机跟着就降落下来。这时已到了快天黑的时候。

    端纳是澳大利亚籍的英国人,属于保守派人物,新闻记者出身,和英国的情报机关有关系,在中国的活动前后达二三十年之久。“九一八”事变前,在英美烟草公司、开滦煤矿财团支持之下,在东北设一投资公司,因而同张学良有来往。“九一八”事变前,任张的顾问。张学良在热河失陷后,下野出国,他随张同行。此后。端纳又成为蒋介石的顾问,颇为宋美龄所信任。由于这种关系,宋美龄请端纳飞往西安,以探明虚实、沟通南京与西安的直接联系。

    端纳此次前来,带来宋美龄的两封信:一封是给张的,一封是给蒋介石的。致张的信中,大意是希望张能就,一、如何顾全和蒋个人的公私两方面的关系,二、如何顾全国家大局,予以考虑。

    致蒋介石的信,大意如下;

    你的脾气不好,你心中的话总不肯很好地对部下说明,你也不能虚心地倾听部下的意见,这种情况,我很担心。因此,你每次出外,我常陪同你一起。这次因航空协会在上海开会,我不能不去参加,没有同你一起去西安,不料就在这次出了事情。东北军官兵是亡省亡家的人,他们要求抗日是自然的事情,你应该把你心里的话告诉他们,对他们的抗日情绪,应该很好的安慰。你不这样做,所以激出这次的事情。我托端纳先生冒险去看你,望你为国家为民族保重身体。可能和必要的时候,我愿亲去西安。

    信的最后附有这样一句话:南京的情况戏中有戏。

    这一封信经过检查记录以后,仍交给端纳。

    张对端纳首先说明蒋的安全情况,然后谈到事变的目的,端纳对张的主张表示同情。

    当天晚上,张学良陪同端纳去见蒋介石,端纳说英语,由张任翻译。端纳首先向蒋问好,然后把宋美龄的信交给蒋,蒋介石看见信以后,似乎颇为伤感。然后端纳对蒋说:“我这次是受蒋夫人的委托来的,到西安和张汉卿将军见面谈话以后,可以向蒋先生告慰的是,张、杨两将军对蒋先生全无恶意,只是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只要蒋先生同意这样的要求,张、杨两将军还要拥护蒋先生做领袖。我认为这个主张不仅是张、杨两将军的主张,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主张。蒋先生如能接受这个主张,将会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中国国家的命运和蒋先生个人的安危,就取决于蒋先生自己。”

    蒋介石根据他被扣以后几天的情况,已慢慢地了解到张、杨的真意,估计到他的生命不致有什么危险,现在听见端纳的一席话,又看见了宋美龄的信,态度有了转变,也露出了笑容。

    蒋介石已搬到玄风桥高桂滋的公馆,端纳这一夜也住在那里。

    十二月十五日下午,端纳乘飞机离开西安到洛阳,用电话向宋美龄报告了蒋介石的生命安全和在西安与张、杨面谈的情况。端纳原拟十六日飞南京,因气候关系,不能起飞,在电话上和宋美龄交谈之后,宋请端纳当天再飞西安。端纳十六日下午又飞到西安。首先转达宋美龄的意见,大意是:因南京政府已下达“讨伐令”,何应钦积极布置军事进攻,为了蒋的安全,让蒋先对南京方面下手令停止战争。张、杨同意了这一意见。端纳第二次见了蒋介石,向蒋说明宋美龄请蒋下手令停战的要求,蒋答应考虑。

    十二月十七日蒋介石给何应钦写了一封停战的信,原文如下:

    敬之吾兄:

    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于本星期六日(十九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

    顺颂

    戎祉!

                                               中正手启
    
                                            十二月十七日

    蒋介石对于何应钦的“戏中有戏”,固然表示忧虑,并恐惧战争一起危及他的生命。但另一方面,他却想利用何应钦的军事进攻,作为向张、杨讨价还价的资本。张、杨原来同意停战,意在从容讨论问题,蒋介石却只肯停战三天,不肯让步,结果仍照蒋介石意见写了上面的信。蒋介石并且要求由蒋鼎文将这一封信送往南京。

    十二月十七日午,蒋鼎文带了蒋介石分致何应钦和宋美龄的信,乘飞机离西安,当晚宿洛阳,十八日上午抵南京。在此前后,端纳也回到了南京。

    蒋介石的停战手令生效了,战争暂时停止下来。十八日,为巩固和维持暂时停战的局面,张学良给何应钦的电报说:“袱秘电敬悉,至感关怀。惟委座南归,尚待商榷。在此时期,最好避免军事行动,弟部初未前进,而贵部已西入潼关,肆行轰炸,果谁动干戈耶?谁起内战耶?兄部如尽撤潼关以东,弟部自可停止移动。否则,彼此军人,谁有不明此中关键也哉?”而何应钦虽然暂时停止了轰炸等,却公开扬言:“如张逆借此缓兵,不送蒋委员长回京,则本人自当严厉执行原订计划,彻底扫荡。”内战的危险并未根本消除。

    与此同时,南京政府派出宣慰西北军民的于右任到达潼关。在到达之前,他曾给张、杨发过两个电报。其一说:“自蒋委员长失自由后,不但群情震愤,世界各国论调莫不以中国复兴事业遭受顿挫为憾。苏俄报纸尤为激昂,认为毁损中国抗敌力量,愈使侵略者有所藉口。今日之事不但公等处危城中,使全国亦处危城中矣!望三思之。中央命我入陕……我必尽所有之力,以求免于战祸。然此事则在公等恻然转念之间,天下极危难之关头,亦有极平易之途径,望三思之……”其二说:“反对公等之声已盈天下。今者大错已铸,大难方殷。然大仁大勇之觉悟,亦在此时。我奉命入关,盼派人见我一详言也。”张、杨收到电报后,认为于到西安对停战、逼蒋诸事非但无补,由于于在西北的地位和影响反而可能引起内部思想的混乱,特别是他的宣慰的身份更使张、杨反感。于是,杨虎城派马文彦到潼关去见于右任,向他声明西北军民不需要他来宣慰,他如要到西安只能以个人身份前往,否则不受欢迎。于对此大为不满,又给杨虎城挂了电话,向杨虎城大讲其道理。杨听得不耐烦了,又不便发作,就把电话挂断了。于右任宣慰西北的使命就这样结束了。

    南京方面,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向端纳和蒋鼎文仔细询问了蒋介石在西安的处境和张、杨的意图等情况。当他们切实了解到张、杨志在抗日,无意杀蒋,事变也并无共产党插手的背景后,决定一要暂时稳定停战的局势,制止何应钦对西安方面的轰炸和进攻;二是立即前往西安,早日救出蒋介石。而这两点都遭到何应钦等人的反对。据十二月十九日合众社南京电,端纳所述如下:“……张学良致电南京,欢迎派人磋商释蒋问题。但南京无人愿意入陕。反之,南京要人复令陆空军立即进攻。因此遂与西安断绝一切交通。南京并禁止任何人进往该处,初阻宋美龄前往,继复图制止宋子文首途。而在宋家兄妹的坚持下,十九日何应钦等人在孔祥熙家商议时不得不让步,决定二项:“一、准宋委员子文以私人资格即日飞赴西安,营救蒋公;二、准许至十二月二十二日(养日)暂行停止轰炸。”

    十二月二十日,宋子文等乘飞机飞抵西安,与蒋介石和张、杨分别晤面,次日返回南京。二十二日,宋子文又和宋美龄、端纳、蒋鼎文、戴笠等人再至西安,开始与三位一体进行释蒋的谈判。

    自周恩来同志到达西安后,三位一体在逼蒋抗日、和平释蒋的认识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同时,积极为与即将来西安的宋家兄妹进行的谈判做了准备。十二月十九日,中共中央再次致电南京,提出停止讨伐、和平解决事变的四项建议。同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分析了“西安事变产生前的形势”,指出了“西安事变的意义”。文件还指出,西安事变有两个前途:“或者由于这一发动,使内战爆发,使南京中派(民族改良派)一部或大部主观上与客观上走向亲日,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或者由于这一发动,结束了‘剿共’的内战,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而得到早日的实现”。文件并提出“实现第二个前途的基本方针”:

    (一)坚持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立场,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二)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

    (三)同情西安的发动,给张杨以积极的实际的援助(军事上的与政治上的),使之彻底实现西安发动的抗日主张。

    (四)切实准备“讨伐军”进攻时的防御战,给“讨伐军”以严重的打击,促其反省,这种防御战不是为了要以扩大内战的方针代替一致抗日的方针,而依然是为了促成全国性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

    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在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商议的六项谈判条件的基础上,发出电报指示周恩来:

    (丙)请与张杨商量立即采取如下步骤:(一)争取蒋介石、陈诚等与之开诚谈判,在下列基础上成立和平:(第一)南京政府中增加几个抗日运动之领袖人物,排除亲日派,实行初步改组。(第二)取消何应钦等之权力,停止讨伐,讨伐军退出陕甘,承认西安之抗日军。(第三)保障民主权利。(第四)停止剿共政策并与红军联合抗日。(第五)与同情中国抗日运动之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第六)在上述条件有相当保证时,恢复蒋介石之自由,并在上述条件下赞助中国统一,一致对日。(二)依上述条件与阎锡山、宋子文、于右任、黄埔左派、二陈派等谈判。(三)对阎锡山迁蒋至山西办法应表示可以考虑。(四)招致一切愿意和平之人士来西安谈判。(五)招致英美顾问再来西安,经过他们,使英美赞助和平。(六)巩固西安军事阵地,使尽可能持久,以待政治谈判之成功。(七)对陕甘之黄埔军官如胡宗南、樊崧甫、董钊等进行接洽。(八)兄应以共产党代表资格公开与蒋、陈、宋、阎、于等基于上述条件与谈判调停双方。

    谈判开始前,蒋介石提出来两个原则:一、由宋氏兄妹代表他谈判,他不出面;二、商定的条件,由他以“领袖的人格保证”,回到南京以后分步骤逐条实施。张、杨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同意了蒋所提出的原则。

    谈判从二十三日正式开始,宋子文、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参加了谈判。鉴于张、杨是蒋的部下,而且他们主张的核心也是联共抗日。因此三方一致同意周恩来同志以中共全权代表的身份提出条件。这一天谈判的过程和结果,周恩来同志当天就向党中央做了汇报。电文如下:

    (甲)宋子文、宋美龄、蒋鼎文昨到西安。蒋暗示宋改组政府,三个月后开救国会议,改组国民党,同意联俄联共。

    (乙)今日我及张、杨与宋谈判。

    第一部分,我提出中共及红军六项主张:

    子、停战,撤兵至潼关外。

    丑、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

    寅、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卯、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在召开民主国会前,苏区仍旧,名称可冠抗日或救国)。

    辰、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

    巳、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以上六项要蒋接受并保证实行。中共、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日。宋个人同意,承认转达蒋。

    第二部分,宋提办法及讨论情况:

    子、宋提议先组织过渡政府,三个月后再改造成抗日政府。目前先将何应钦、张群、张嘉璈、蒋鼎文、吴鼎昌、陈绍宽赶走。推荐孔祥熙为院长、宋子文为副院长兼长财政,徐新六或颜惠庆长外交,赵戴文或邵力子(张、杨推荐)长内政,严重或胡宗南长军政,陈季良或沈鸿烈长海军,孙科或曾养甫长铁路,朱家骅或俞飞鹏长交通,卢作孚长实业,张伯苓或王世杰长教育。我们推宋庆龄、杜重远、沈钧儒、章乃器等入行政院。宋力言此为过渡政府,三个月后抗日面幕揭开后,再彻底改组。我们原则同意,要宋负责;杜、沈、章等可为次长。

    丑、宋提议由蒋下令撤兵,蒋即回京,到后再释爱国七领袖。我们坚持中央军先撤走,爱国领袖先释放。

    寅、我们提议在这过渡政府时期,西北联军先成立,以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成立联合委员会,受张领导,进行抗日准备,实行训练补充,由南京负责接济。宋答此事可转蒋。

    次日,谈判继续进行,蒋介石仍然拒绝参加,不同的是宋美龄加入了谈判。经过两天的谈判,大体谈妥了六点,并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即以后所谓的六项“诺言”。根据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一文,这六项诺言是:“(一)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二)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三)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四)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五)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六)其他具体的救国办法。”

    另根据杨虎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各县县长函》(原件的草稿已由笔者交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中所述:蒋介石“离陕之前,曾向虎城表示具体主张如下:(一)明令中央入关各部队自二十五日起调出潼关;(二)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三)改组政府,集中各方人材,容纳抗日主张;(四)改变外交政策,实行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之国家;(五)释放上海各被捕爱国领袖,即下令办理;(六)西北各省军政,统由张副司令与虎城负其全责。并谓,由本日(二十五日)起,如再有内战发生,当由余(委座自称)个人负责。”

    关于二十四日的谈判和二十五日上午一些细节的商洽,周恩来同志在二十五日致中央的电报中谈到:

    (甲)与宋子文、宋美龄谈判结果。

    子、孔、宋组行政院,宋负绝对责任保证组织满人意政府,肃清亲日派。

    丑、撤兵及调胡宗南等中央军离西北,两宋负绝对责任。蒋鼎文已携蒋手令停战撤兵(现前线已退)。

    寅、蒋允许归后释放爱国领袖,我们可先发表,宋负责释放。

    卯、目前苏维埃、红军仍旧。两宋担保蒋确停止剿共,并可经张手接济(宋担保我与张商定多少即给多少)。三个月后抗战发动,红军再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

    辰、宋表示不开国民代表大会,先开国民党会,开放政权,然后再召集各党各派救国会议。蒋表示三个月后改组国民党。

    巳、宋答应一切政治犯分批释放,与孙夫人商办法。

    午、抗战发动,共产党公开。

    未、外交政策:联俄,与英、美、法联络。

    申、蒋回南京后发表通电自责,辞行政院长。

    酉、宋表示要我们为他抗日反亲日派后盾,并派专人驻沪与他秘密接洽。

    (乙)蒋已病,我见蒋,他表示:

    子、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

    丑、由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我解决一切(所谈如前)。

    寅、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

    经过两天的谈判,蒋介石基本接受了三位一体停止一切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英美派的切身利益,使得宋家兄妹在这场谈判中成为逼蒋抗日的积极因素。此时,放蒋已成定局。

杨虎城将军/米暂沉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