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业篇-心里时刻装着陕北人民
杨忠虎 魏新玲
“瓜连的蔓子,蔓子连的根。老百姓连的是共产党,共产党连人民。”每当听到这首陕北的《信天游》,脑中立即就浮现出了周恩来那伟大光辉的形象。周恩来虽在陕北时间不长,但足迹却在这儿处处可见,他关心群众的安危和疾苦,帮助群众搞好生产和生活的事迹也在这片黄土地上久久留传。
“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惦记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他经常说:“对群众,对广大的同志,应该做一个孺子牛”。
1938年秋,周恩来和一行人从武汉经西安回延安,当时正值阴雨天气,到洛川附近,路上非常泥泞,车轮陷在泥里,司机加足了油门也开不出来。周恩来坚持和随行人员一起下来推车。在一阵响亮的号子声中,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车子推了出来。陕北的秋天来得较早,又加上秋雨过后,风中带着丝丝凉意,可大家鼻尖上都冒出了汗珠,正想稍事休息,来了一个卖核桃的老汉。大家高兴地围着箩筐吃了一些核桃,以解推车的疲劳。结帐时,问题就出来了。老汉要一元钱,可大家都觉得太贵,一个年轻同志差点和老汉吵了起来。正在这时,周恩来走到了老汉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双手递给了老汉,回过头来严肃地说:“同志们,我们推车累了,老人家给咱送核桃来,应该感谢才对,怎么能讨价还价呢?”顿了顿,他又接着说:“我们是共产党员,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一番话说得大家羞愧地低下了头。那个卖核桃的老汉崇敬地看着周恩来,眼里噙满了泪水。
1947年8月18日,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在沙家店和胡宗南匪军进行决战。下午3点钟,战斗打得正激烈,部队的伤员从前线抬下来。当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正住在梁家岔,毛泽东立刻要机关人员组织救护。周恩来发现有一副担架停在村口,就赶忙走过去,亲切地询问伤员的伤势。当了解到一位抬担架的老乡因为肚子痛,实在走不动后,就让警卫员扶老乡到医务所去看病,自己和另一个老乡抬起伤员就走。老乡的心中涌起了一股股热浪,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周恩来心里时刻装着人民,自觉地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的海洋中,不搞特殊、不摆官架子,堪称典范。
“绝对不能让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周恩来每到一地,都要和群众接近,谈谈情况,作些调查研究,当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总惦记着群众。中央机关在王家湾时,数万敌人扑来,我军主力远在陇东,跟前只有4个连的警卫部队,情况紧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先安排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带,然后自己才和警卫部队转移。
1947年8月17日,中央机关来到葭(佳)县曹庄,后有敌军追来。毛泽东、周恩来十分关心群众撤退工作的进展情况,一方面派人去协助干部、群众组织转移,一方面让部队迅速架设电话线,要直接与县委通话,询问情况。电话线接通了,周恩来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就拿起话筒询问情况。当他们从对方的回答中知道县城和黄河沿岸一带工作还没有做妥当时,心里很着急,一再告诉他们要抓紧转移,抢在敌人前头,把伤病员、家属全部送过河去,做好坚壁清野。他最后强调:“绝对不能让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周恩来的话是那么明晰,那么亲切,县委书记张俊贤接完电话,心里热呼呼的。为了迅速搞好转移工作,他连夜召开了干部会议,研究加快搞好这一工作的措施。县委组织了几路人马去帮助群众搞好转移与坚壁清野工作。一路迅速到了沿黄河的螅镇、木头峪等渡口,把全部船只划到河东岸;另一路帮助群众把毛驴、羊只、粮食弄上山……当这些工作刚刚做完,敌人就来了,先是到了螅镇扑了个空,接着又在木头峪扑了个空。19日清早当敌人到葭县城后,什么也没有捞到。
“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
陕北本来是地瘠民贫的地方,在党领导下,虽然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改善,但是战争影响了生产,加上蒋胡军的洗劫,有些地方的人民生活就靠黑豆、糠秕和树皮充饥。党中央机关居住过的地方,有好几处老乡原来吃的是小米和黑豆稀饭,现在只能吃到米糠、秕谷和瓜菜合在一起加一点黑豆熬成的糠菜糊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也一样吃这种糠菜糊糊,几次把边区政府送给中央机关的小米送往前方。那时,中央机关干部、战士的生活都十分困苦,有时整天吃黑豆,能吃到小米就算改善了生活。即便如此,当中央机关住在杨家沟时,经周恩来提议,党中央还号召中央机关的干部、战士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支援人民,共计节约了黑豆70石,小米30石,分给了驻地的人民和邻近村庄的烈军属。
战争造成的饥荒是普遍的,广泛弥漫于陕北大地上。为了及时解决整个解放区的困难,周恩来一面指出要搞好生产自救,一面为中央草拟了一份给晋冀鲁豫解放区徐向前、滕代远、薄一波并经太岳区党委的电报,申明:“陕甘宁边区半年来受敌摧残严重,一切县城及大多数乡村均被敌占领过,加以今年先旱后涝,收成极坏(只有三成左右),晋绥又为贫瘠之区,亦遭旱涝,故两区粮食无法长期供应部队作战及大批后方人员,居民饥饿者甚多。因此,陕甘宁、晋绥两区,今年须从太岳筹拨5万石细粮,方能渡过难关”;“想太岳现已获有汾河下游广大新区,主力又向河南作战,筹拨此数似有可能。望太岳区党委即与晋绥贺(龙)、李(井泉)电商拨运粮食地区与路线,并须由洪(洞)、赵(城)先拨一部,赶运吕梁,运输方面也须太岳负责帮助。”晋冀鲁豫解放区特别是太岳区接到电报后,立即给了陕甘宁、晋绥地区以大力支援,帮助人民和军队渡过了难关。
沙家店战役后,乌镇区的群众为了庆贺胜利,做了几罐子黄米酒,翻山越岭,抬到毛泽东所在的朱官寨,慰劳党中央和部队。可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坚决不收。毛泽东给送米酒的群众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教育大家要厉行节约、支援前线、夺取全国胜利。听了毛泽东的话,大家都为大好的形势欢欣鼓舞,但因为酒没被收下,心里总有点不高兴。周恩来站在一边,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过了几天,周恩来特地把县委书记张俊贤找来,恳切地说:“这里遭受了敌人的破坏,群众生活艰苦。我走了几个村子,看见群众粮食很困难,朱官寨有几家连瓜蔓都吃了。要安排好群众生活,组织好生产,不要管我们。”接着,周恩来还详细询问伤病员的生活情况。
中央机关住在神泉堡时,正是秋庄稼即将成熟的季节。人们高兴地说,再有几天我们就用新小米招待党中央、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不料,农历八月十五、十六连刮两天西北风,气温突然下降,早霜来了,满山满坡的庄稼全给冻死了,群众都很着急。看到这种情况,周恩来心里很不安,就在百忙之中,发动组织战士帮助群众抢收抢种。由于胡宗南部队的抢劫,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种麦时麦种极缺。为了帮助群众解决这个困难,毛泽东和周恩来从机关灶上拿出大家节省的4斗麦子,送给军属马占海和贫农们及时下了种。人们深情地说:“日出东方满天红,来了救星毛泽东。山上的松柏根连根,党中央和咱心连心。”
“爱护人民群众的一草一木”
在转战途中,周恩来经常教育干部和战士:人民经过敌人的抢劫、烧杀,生活很苦,大家要爱惜他们的一草一木。1947年9月25日,毛泽东带领部队由葭县朱官寨转移到西南的神泉堡、阎家峁一带。神泉堡是山沟里一个不大的村庄。由于胡宗南部队的抢劫、烧杀,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山坡上的枣子几乎成了渡荒的主食。看到这种情况,周恩来的心情无比沉重。他把驻在神泉堡的一连的干部、战士集合在枣树下,慈祥地说:“比如一个枣子是很小的,可是经过一年才能长成,你如果摘下来,吃了,就会影响到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名声。一个人做一千件好事,别人认为是应该的;要是做了一件坏事,很快就传开了。你们要多做好事,不要做一件坏事。”周恩来的讲话对大家教育很大。会后,周恩来和干部、战士一起去帮助老乡收秋。在收割中,大家互相勉励着:“咱今后可要严格要求自己呢,遵守群众纪律,搞好拥政爱民工作。这是我们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反动军队的根本标志呀!”
“人民是革命的胜利之本”
1947年,周恩来作了一个报告,讲了蒋必败,我必胜。为什么呢?“第一,人民拥护我们作战,相信我们是为他们做事的……第二,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第三,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得好。第一、二条,都是讲共产党为人民,人民支持共产党,人民是革命的胜利之本。”
毛泽东、周恩来处处关心为战争做出极大贡献和牺牲的陕北人民,陕北人民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保卫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
在转战陕北途中,有一次,中央机关转移时由于偶然疏忽,敌人进村后搜查到了写给李得胜、胡必成的信封。但是老百姓坚决不吐真情,敌人还是不知道住在这里的就是中共中央机关,李得胜、胡必成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周恩来向群众说,你们要做好坚壁清野,不让敌人夺到一粒粮食,要饿死他、困死他。胡宗南部队打进陕甘宁边区后,吃、穿、用什么也得不到,每天要用10架飞机运粮食才够他10万人吃,还不算弹药补给的运输。胡宗南部队所到之处,不但找不到一个人、一粒粮,而且连一口锅、一只碗也找不到,只好在石板底下架起火来烙饼子,炒马料,经常是爬山梁、睡野地、啃干粮,有时什么也吃不上,拖得精疲力竭,还不断遭到民兵和游击队的袭击,苦不堪言。
在峰峦起伏的陕北群山里,在人民的海洋中,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象捉迷藏一样,我打他,得心应手;他打我,找不到目标。有时彼此距离只几里路,我们知道他们的行踪,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去向。有时彼此只隔一条山沟,我们看见他们,他们看不见我们。中共中央机关所到之处,老百姓见这支队伍电线多、驮骡多、背盒子枪的多,猜到是来了高级领导;很多老乡还认得毛泽东、周恩来,可大家都是心里明白,决不外传。敌人拷打群众逼问中央机关的踪迹,群众的回答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在人民的掩护下,虽然敌人重兵搜索,周恩来和毛泽东、任弼时等在陕北的小窑洞里,安如磐石,指挥着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陕北岁月已成为过去,但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生为人民而生,死为人民而死,周恩来为我们民族建构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