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业篇-指导“第二条战线”
徐文学 王钢
身居虎穴,历经艰险,对国民党反动派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工作的指导更是炉火纯青、得心应手。
国共谈判破裂和内战加剧后,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实行恐怖手段,国统区是一片“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但周恩来在1946年12月中旬的两次讲演和给宋庆龄的信中,一再乐观地预言:中国新的民主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将是促进这个高潮到来最重要的因素。12月18日,他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做了《一年来的谈判及其前途》的报告,说:“今天的斗争不仅是解放区,而且在蒋管区,不但下层群众,而且工业家,都反对美蒋的独占独裁。假使再打半年到一年,战局一定要改观,这也就会影响到蒋管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与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种斗争的汇合,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造成民主的新高潮。”
局势的发展,正如周恩来所预计的那样,1946年12月底,一场从北平开始的影响全国的抗议驻华美军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的抗暴爱国运动,迅速扩展到其它城市,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支持,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涨。抗暴运动刚开始,周恩来就清楚地看到在这场运动中所蕴藏的巨大潜在力量和光明前途,并十分重视对这一运动的领导。1946年12月31日,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各大城市组织响应北平学生运动的指示》,指出:北平学生因美军强奸女学生事,已造成有力的爱国运动,上海、天津闻之亦将响应。望在各大城市及海外华侨中发动游行示威,并坚持下去。不能游行的地方,亦可进行请愿及组织后援会。一面提出目前具体要求,要求美国兵犯罪由中国法庭公开审判;一面依据情况,加大斗争力度,要求美军全部撤离中国,并反对美国干涉内政,出卖军火。在运动中,要尽量推动一般中立分子出面,造成最广泛的阵容,并利用国民党所宣布的元旦起实行宪法人权等条文,采取理直气壮的攻势,使国民党不敢压迫,并达到暴露国民党之媚外卖国及其国大制宪全系欺骗之目的。
自卫战争的胜利和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预示着中国革命新高潮即将到来。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讨论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报告。周恩来在报告中第一次把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称作“第二战场”,把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特别是学生运动)提到同第一战场——人民解放战争相配合的战略地位。他说:反美斗争,去年还不会料到有这么大的发展,因为许多人原来对美国有幻想。现在,学生运动和小贩运动都直接地是反美运动。群众中,从贫民、工农到民族资产阶级都不满美国的压迫。斗争还要继续发展下去。这个运动是配合自卫战争最有力的运动。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的“在国统区内要提出为生存斗争,联结到政治口号的发展”这个富有远见的主张,为国统区学生运动下一步从反美爱国运动发展到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他还指出,蒋管区乡村中自发的民变很多,稍加领导,力量就会更大发展。
为了使学生爱国运动的成果能坚持发展下去,2月17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给北平、天津市委的指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提出4项切实的指导原则:一、积极扩大深入坚持学生爱国运动,并与学生本身斗争联系起来。二、积极建立与发展青年积极分子的组织。三、党的组织仍应精干隐蔽,不应过分集中统一,但是党员应以群众面目出现,积极影响抗暴。四、对特务秘密捕人计划要公开揭露,取得舆论援助。
面对日益高涨的学生爱国运动,蒋介石完全慌了手脚。他所采取的对策仍是极端的高压,想用这种手段把方兴未艾的学生运动平息下去。他们大肆捕抓爱国学生,使国统区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为了在极其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指导第二战场的斗争,周恩来在2月2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指出:针对目前蒋的镇压政策,我们应扩大宣传,避免硬碰,争取中间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从为生存而斗争的基础上,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与反特务恐怖的广大阵线。在宣传上,对蒋介石的任何一个反动措施、恐怖行为,都要尽情揭露,宣告中外。在行动上,应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去硬碰,这不是保守,而是领导群众变换方式,绕过暗礁。指示提醒说:一般学生对捕人事件,有愤激的,也有畏缩的,应该顾及这种不同情绪,联合大多数学生首先向学校当局要求生命保障与释放同学。指示中还指出要适时地变换斗争策略和口号:“在斗争中要联系到、有时要转移到经济斗争上去,才能动员更广大的群众参加,而且易于取得合法形式。有了经济斗争的广大基础,也易于联系到反特务、反内战的斗争上去。”在工人和城市贫民中,更要着重经济斗争的领导和发展,求得局部胜利,以便巩固阵地,利于今后斗争。3月1日,周恩来又为中共中央起草指示,要求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应从参加这一斗争的群众本身的生存问题上着想,有计划地转移到带地方性的经济斗争中去,以深入和巩固群众斗争基础。
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除城市中的爱国民主运动外,还有农民群众的武装斗争。为了指导国统区的武装斗争,周恩来在3月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刘晓、曾镜冰转华东局的电报中指出:目前蒋管区后方甚为空虚,许多省份只有保安团,没有正规军,特别是东南各省为然。蒋如在前线继续大败,有些地方保安团也会抽赴前线。因此,在蒋管区发动与组织农民群众武装斗争的客观条件与时间是完全具有的。但是,在奋斗道路上也有可能要经过一些曲折和困难,因此,斗争口号还不忙马上把下一步的目标揭出,而应多从人民为生存而斗争的口号着想,以利群众斗争的发动深入和继续。在斗争形式与组织形式上,可先从合法斗争形式上建立群众基础,先从敌人力量较薄弱的地方发动武装斗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尤其在组织上开始不要铺张门面,过分刺激敌人,反易招致敌过早过大的打击。在周恩来所制定的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尽管国民党在统治区内实行各种政治高压和种种恐怖手段,城市中的爱国民主运动和农村中的农民游击战争还是没有因此而发生停顿或遭受重大打击,相反却迅速地向前发展了。
国民党军队进占延安后,周恩来在紧张、艰险的转战陕北的征途中,仍一直注视并领导着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1947年5月5日,他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蒋管区工作方针的指示》,要求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要时时注视情势的发展,坚持我党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反美反蒋的方针,灵活地既结合又分别合法与非法的斗争。将适合群众迫切要求、提高群众斗争情绪的口号,均经过群众面目提出,以发动群众,将党的宣传工作,侧重于以群众中有职业有地位人物,利用公开刊物、报纸、集会,批评时政,增强不满;而将党的广播言论、解放区胜利消息,经过极可靠关系,辗转秘密散布。第二天,他又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通知将上海中央分局改为上海中央局,管辖长江流域、西南各省及平津一部分党的组织和工作,并于必要时指导香港分局,以刘晓为书记,刘长胜为副书记。这些都为行将到来的群众性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政治指导和组织领导上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5月中旬,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高涨。15日,中央大学等校学生3000人向国民党行政院和教育部请愿,提出反对饥饿、增加伙食费等五项要求。中央大学学生的斗争,迅速得到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学生的响应和声援,提出“向炮口要饭吃”的口号。18日,国民党政府颁布《维护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禁止10人以上的请愿和一切罢工、罢课和游行示威。面对汹涌高涨的学生运动怒潮,蒋介石发表谈话,以高压政策对学生恫吓,宣布对学生运动“采取紧急之处置,作有效之制裁。”结果,学生并没有被恫吓所吓倒,而是更被激怒起来。19日,上海学生举行示威。接着,北平、天津等地的学生也行动起来。20日,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学生派代表到南京,和南京学生一起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有百余人被打伤,血染南京街头。“五二○”惨案发生后,各地群众对反动派以武力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表示愤慨。上海局决定组织全国学生总罢课,抗议当局的暴行并向社会揭露真相,争取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在学生运动和各界声援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分批释放被捕学生。同时,又在各大城市里宣布戒严,实行宵禁。6月3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学运方针给上海局的指示》,肯定上海局领导斗争向前发展的方针是对的。今天京津沪学生停止街上游行改为校内开会也是对的。这样,可以巩固校内的统一战线,便于集中要求于可能实现的条件,然后再改变斗争形式,继续进行要和平要饭吃要自由的运动。19日,他再次为中共中央复示上海局:完全同意你们关于学运的复课休整以巩固和扩大校内外的同情运动和阵容并准备新的更大斗争的方针。23日又指示:暑期学生下乡,其中心任务是宣传群众,锻炼自己。
对于周恩来“第二战场”的战略思想和1947年以来的两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毛泽东作了很高的评价。他在这年5月30日为新华社写的评论《蒋介石政府已处于全民的包围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中国事变的发展,比人们预料的要快些。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一方面是蒋管区人民斗争的前进,其速度都是很快的。为了建立一个和平的、民主的、独立的新中国,中国人民应当迅速地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
1947年9、10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已经开始。随着革命形势取得的新发展,周恩来同准备派到国民党统治区去工作的于江震、杨超进行了多次谈话,在场的还有廖志高。周恩来对国民党统治区在新时期的工作方针作了系统的阐明。10月13日,他在给李维汉的电报中说:蒋管区工作为推动高潮,配合解放军取得全国胜利,应有一从长期全面着想的战略计划,现正和于、杨讨论此问题,待定后,他们即回三交。可见,周恩来不是把这次谈话看作是一次一般性的谈话,而是要提出一个从长期全面着想的战略计划。他在这次谈话中还指出,蒋区工作的总方针是:长期打算,积蓄力量,发动斗争,推动高潮,配合反攻形势,发动第二战场,准备里应外合,争取全国胜利。他要求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要有整个长期的计划和切实工作,根据不同地点、时间和条件,因时因地制宜,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与准备。对斗争形式,他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其内容多是经济性、局部性的,其形式是此起彼伏的、波浪似的。只有在充分有利条件与时机,具有全国性、民族性及有关人民生活之最直接联系的某些个别问题,才可以发动一定时期的、较大规模的及某些不同地区之相互配合的运动。发动大规模的斗争与领导运动,不是经常工作。经常领导的是局部性、经济性的斗争。在任何斗争中,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务使在一次一次的斗争中,不断地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方使斗争的胜利多于失败。要从斗争中经常保持群众情绪,不到联合时不要勉强联合,否则过早联合,反而碍手碍脚,徒费时间,浪费力量,招致暴露。
对地下党的组织形式,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是分散的,平行的,各线纵深配合的形式。这样,才便于适应各种各样的斗争,便于在斗争中使用力量,撤离已暴露的干部,提拔新的干部,不断交替;即使遭到破坏,也只限于一定的范围,不致因而扩大,不致被敌一网打尽。他还说,领导斗争、推动高潮,与长期打算、积蓄力量,是目前蒋管区整个任务之两个方面。而里应外合、迎接胜利,才是我们目前工作之最终目的。
在论述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后,周恩来概括地指出,总之,中国革命的特点,是长期的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今天的一切工作是向着长期胜利做准备,蒋管区一切工作均为着这个总利益,一切力量必须组织,一切力量不可浪费,为着最后胜利,为着里应外合之成功。
对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周恩来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他能够随时准确地把握群众情绪的细微变化和脉搏的跳动,敏锐地判断反动当局可能采取的镇压措施,进而从实际出发,提出恰当的斗争口号,灵活变换策略斗争的形式,把斗争不断推向前进。事实已经证明,第二战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尽管国民党当局对学生运动进行镇压,先后发布过《维护社会秩序临时办法》、《清除匪谍安定社会秩序四项注意》等法西斯法令,下了戡乱令,设立特种刑事法庭,实行大逮捕等,企图操刀一割,斩草除根,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特别是学生运动仍然此起彼伏,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顺利向前发展。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