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博古>博古参考书架>博古传

  


二、血战湘江

李志英

    
  红军突围的方向是从根据地的西南方向,沿着湘桂边界的五岭山脉前进。沿途博古和李德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李德担心在领导干部中对前一段中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在下面干部和战士中有过不少的议论。而博古却满有信心的回答:“关于党的政治路线已不存在任何分歧了,至于以前在军事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由于各地红军都转入了运动战,转入了反攻,现在也都消除了。”(1)当时博古却担心另外一个问题,能不能突围出去,能不能顺利与二、六军团胜利会师,他把希望还寄托在李德的身上。
  中央红军离开根据地西征,连续突破了敌人布置的几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是由广东军阀陈济棠所辖部队防守的。陈济棠力图控制广东这块地盘,在南边称王,尽管他曾反蒋,但又不得不对蒋介石俯首听命。他心中十分清楚,蒋介石要他封锁红军,这是“一箭双雕”,借刀杀人的妙计,所以他不愿意与红军厮杀而损耗自己的实力。红军派代表与陈济棠秘密谈判,达成了让出一条四十里宽的通道的协议。10月20日,中央军委下达了突围的命令,冲破了敌人吹嘘的钢铁封锁线,就这样蒋介石构筑的第一道封锁线被红军突破了。
  蒋介石气急败坏,又下令湖南军阀何键与陈济棠在湖南的桂东、汝城至广东仁化城口部署第二道封锁线。陈济棠由于与红军达成秘密协议以图自保,没有派重兵对红军进行截拦。而何键因为遭到红军多次打击,心惊胆战不敢轻举妄动。在红军的强大压力下,小股敌军很快就被击溃,没有经过十分激烈的战斗,就突破了蒋介石第二道封锁线,红军主力相继进入湖南。
  11月6日,蒋介石对堵击红军又作了新的部署,在粤汉铁路湘粤边界的湖南境内良田到宜章之间又设立了第三道防线。中央红军分三路继续西进,攻克宜章,占领白石渡,又胜利地冲破了敌人第三道封锁线。
  蒋介石发现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十分震惊,亲抵南昌行营,部署第四道封锁线,调集了40万人马,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之畔。
  红军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冲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转战2300余里,连续奔波已经感到十分疲惫。这时前有敌人阻截,后有追兵穷追不舍,处境对红军十分不利,如果及时改变战略部署,变更行军方向,有可能夺取突围的胜利。
  但是由于博古、李德不能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善于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又听不得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毛泽东等的合理建议,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硬是要冲过蒋介石已经布置好的包围圈。这时只有拼死冲过湘江,否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11月12日,蒋介石委任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入湘的第六路总指挥薛岳部及周浑元部归他统一指挥,务将红军消灭在湘水以东地区。何键被蒋委以重职,自当竭力以报,他指挥湘军首先抢占全州,日夜督促所属部队向红军追击,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又加上中央及军委纵队,带的东西太多,行动迟缓,给殿后的掩护部队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在湘江的渡口,几十架敌机轮番轰作,炮声轰鸣,炸弹在江水里掀起巨大的水柱。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碧绿的江水,道路两旁到处丢弃了很多笨重的东西,歪倒着笨重的机器和抬机器人员的尸体,行李挑子、辎重等到处皆是。大火在燃烧着,江面渡口一片混乱,红军战士争先渡江,枪声、炮声、人叫、马嘶,交织在一起。
  博古焦急不安的和李德骑着马来到了湘江渡口一个小丘的旁边,当他们看到了周恩来已在现场时翻身下马。
  就在这个时候,总司令部的孔参谋跑来,向周恩来报告说:“刘总参谋长说渡口太乱,有的争先恐后,抢着过江,有的在抢浮桥时被挤下江去,溺死了人。总参谋长要我请示,是否由渡江指挥部统一规定,按建制整理好队伍,最好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过,以免作无谓的牺牲。”
  博古的实战经验很少,亲临战场指挥这样战败的场面更是生平第一次,看到江边混乱的情景,想到国民党追剿部队从后面赶来的紧急情况,心急如焚烦躁地回答说:“现在还讲什么建制和单位,冲过去一个算一个,能冲过去几个就不错了”。这种说法,显然与他的身份不相称。可以看出,当时他难以冷静决断,拿出正确的办法。
  周恩来处事老练,临危不乱,忙接着说:“这怕不行吧,刘伯承的决定有道理。”
  博古不安地回答说:“平常时期,可以按建制顺利通过,这是什么时候,上上下下乱糟糟的,谁还听招呼?”
  “非常时期,更要强调纪律,不然要坏事的。”周恩来耐心的解释说。
  博古听周恩来说的有理,便将手一挥:“好!好!就按你的意见办。”
  周恩来向站着等待答复的孔参谋说:“你赶快回答刘参谋长,按他的意见办,有不服从的,尽量说服。”(2)
  红军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在各军团的掩护下,在100多里的狭长通道上,缓慢地前进着,12月1日才全部渡过湘江。
  红军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红五军团,他们是在宁都起义时诞生的,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劲旅,今天他们担负着掩护全军渡过湘江的艰巨任务。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走在全军的最后,当他们掩护了所有部队过江以后,于12月2日赶到湘江东岸,但江岸已被敌人封锁,退路也已被切断。敌人集中了兵力向三十四师猛扑过来,三十四师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率领百余人,突出重围,在敌人的追击下,身负重伤,被俘后英勇牺牲。整个三十四师全军覆没,这是何等沉重的教训!
  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是长征以来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战斗,激战达一周之久。红军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时,损失了3700多人。通过第二道封锁线损失了9700多人。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多人。而这一次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特别是湘江一战,损失和减员竟达30500多人。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000多人,到这时只剩下3万多人了。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也是最实际的!红军仍处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博古看到渡口溃不成军的队伍,到处是红军的尸体,想到自己把队伍带成这个悲惨的地步,真是无地自容。他感到自己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辜负了共产国际的愿望,一下子出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担心,他害怕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会毁在自己的手中。前途茫茫,一筹莫展,他手里拿着一支手枪,痛苦地朝自己比划着。正巧这时一军团政委聂荣臻走过来,看到这种情景,立刻说:你冷静一点,别开玩笑,防止走火,这不是瞎闹着玩的!聂荣臻毕竟年龄比博古大,斗争经验也更丰富。他语重心长地说:越在困难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越要冷静,要敢于负责。(3)是啊!这时博古只有27岁,他实在承受不了这付重担子了!他在想这么大的牺牲,怎么向党交待,怎么向共产国际交待!压力太沉重了,战争失败的残酷事实,在痛苦地折磨着他,还不知道以后的情况会怎么样?
  红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终于突破了蒋介石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使蒋介石在湘江以东地区消灭红军的计划彻底破产。但蒋介石绝不甘心失败,仍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湖南、贵州一带。于是他重新调兵遣将,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通道北面的武岗、城步、绥宁、靖县、会同等地,集结了几十万军队进行阻拦。追剿军总司令何键根据蒋介石的战略部署在湘西地区修筑了4道防御碉堡线,并将5路兵力重新编组成两个兵团,第一兵团总指挥刘建绪,指挥第一、四、五路及第十九师;第二兵团总指挥薛岳,指挥第二、三两路,妄图以15个师、7个团的兵力,把红军消灭在湘西。同时广西军阀也派出第十五军军长夏威、第七军军长廖磊各率两个师为追剿队,跟在红军后面,进行追剿,阻止红军再度返回广西。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在红军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途中,以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布置一个埋伏圈,等着红军自己钻进去,然后聚而歼之。
  注释:
  (1)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118页。
  (2)石永言:《遵义会议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页。
  (3)《聂荣臻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232页。
  

博古传/李志英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