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陕北会师
李志英
俄界会议后,红军继续北上,突破了天险腊子口,打了出奇制胜的一场硬仗,直捣哈达铺。9月20日,中央在此召开了常委会,研究组织部工作和整编问题。会后接到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派通讯员送来一张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报纸,上面登载了关于徐海东与刘志丹会合的消息。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都在场。毛泽东看到了报纸后笑着说:“好了!好!我们快到陕北根据地了。”(1)大家赶快接过来看,这是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
博古接过报纸仔细阅读,从报纸上“剿匪”的消息中知道,陕北有一个比较大的苏区,刘志丹和徐海东都在那里。这位前中央的总负责人,看了这则消息感到欣慰,过去只是知道有一个陕北根据地,但是后来发展的情况怎么样呢?特别是蒋介石对各根据地发动“围剿”后情况怎样?因为长途跋涉,加上敌人封锁,所以真实情况并不了解。今天得知这个消息,虽然自己不在其位,但心情仍十分兴奋。他感谢这份报纸为他带来了莫大鼓舞。
正巧部队购买东西,又拣到了一张七月份的《晋阳日报》,上载:“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式红军五万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2)从这里可以证实在陕北的确有一个比较大的苏区,这就为下一步去陕北与刘志丹、徐海东会合,作了思想准备。
9月22日,中央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开了一次全军团以上干部会,对红军改编作了具体安排,明确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并指定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兼政委。
在哈达铺,中央按原来计划等待张国焘所率领的左路军的到来,但等了几天不见音讯。当了解到左路军已经南下时,党中央决定率领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向陕北刘志丹、徐海东所在地前进。
红军攻克了陇西,突破了敌人的渭河封锁线,到达了榜罗镇。榜罗镇的一座小学校为红军提供了不少旧的报纸杂志,这些报纸材料进一步证实了原鄂豫皖根据地的徐海东所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已与陕北的刘志丹会合。陕北的确有一个拥有相当群众基础的根据地,这就更促进了红军北上陕北的决心。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了常委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准备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明确把党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几天来博古心情十分愉快,脑子里一直在构思要让右路军全体指战员了解革命的光明前途和任务。根据会议精神他疾笔直书,就在当日出版的《前进报》第三期上,发表了《陕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一文,提出了要贯彻中共中央新的战略部署,完成在陕北建立苏区根据地的任务。
红军离开榜罗镇继续北进,截断了西兰公路,摆脱了尾追的敌军,到达了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六盘山是甘肃东部的著名高山,到了六盘山离陕北苏区越来越近了。在路过的小村落里经常看到陕北红军张贴的标语口号,这就大大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胜利已经在望。
10月19日,中央红军终于胜利到达了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镇),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名将吴起而命名。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宣告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这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出来。
中央红军到达了陕北,张国焘率领的几万红军呢?左路军在张国焘的错误领导下,决定南下,在阿坝停留了几天以后,沿着大金川南下到达了卓克基。卓克基是藏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也有少数汉人在这里杂居,对红军十分热情。张国焘于10月5日在松岗的卓木碉(今马尔康县)举行了高级干部会,公然与中央分裂,打出了第二“中央”的旗帜。他在会上对中央的北上路线进行了污蔑,狂妄地将自己与当年列宁高举第三国际旗帜的行动相提并论。张国焘还成立非法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并自封为“中央主席”;还通过了非法的中央政府,中央军委与团中央;并以伪中央的名义电告党中央,不再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他以“中央”的名义非法宣布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3)
12月5日他通电中央,宣称:
“(一)此间用中央、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
(二)你们应称北方局,陕北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
(三)一、四方面军名义应取消;
(四)你们应将北方局,北路军和政权组织报来,以便批准。(4)
张国焘的分裂行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中共中央于1936年1月22日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决定指出:“张国焘同志自同中央决裂后,最近在红四方面军中公开的成立了他自己的‘党的中央’、‘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与‘团的中央”。“张国焘同志这种成立第二党的倾向,无异于自绝于党,自绝于中国革命。党中央除去电命令张国焘同志立刻取消他的一切‘中央’,放弃一切的反党倾向外,特决定在党内公布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的决定。”(5)
这一决定指出了张国焘错误的严重性,又考虑到要团结广大被蒙蔽的四方面军的干部和战士,所以没有开除张国焘的党籍。这对以后争取红四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会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使红军处境十分困难,纠正张国焘的错误已是刻不容缓。由谁来作他的工作最适合呢?中央选派了刚刚回国的中共驻共产国际的成员张浩出面做张国焘的工作,他于1月16日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致电张国焘,提出:“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的问题,……国际甚望与一、三军团建立直接的联系。”并说明:“我经过世界七次大会,对中国问题有详细新的意见,准备将我所知道的,向兄转达。”(6)
在中央做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的第二天,张浩即于1月24日,再次致电给张国焘和朱德,明确支持中共中央的决定。电文提出:
“国焘、朱德二同志:
甲、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于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并认为中国党在共产国际队伍中,除联共外是属于第一位。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革命伟大因素,中国红军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了。
乙、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7)
张浩的电报,促使了陈昌浩的转变,他明确表示服从共产国际的决定。再加上朱德、徐向前等不断斗争积极工作,同时南下军又受到挫折,张国焘完全处在孤立地位。这个自称国际路线的拥护者才不得不同意取消伪“中央”,并决定四方面军北上与中共中央会合。1936年6月6日,他正式宣布取消伪“中央”,表示接受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西南局。
注释:
(1)曹德连:《精神食粮》,《星火燎原》,1983年第一期,第51页。
(2)郑广瑾、方十可:《中国红军长征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639页。
(3)郑广瑾、方十可:《中国红军长征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692页。
(4)《张国焘致中央电》,《三军大会师》(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583页。
(5)《张国焘致中央电》,《三军大会师》(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584页。
(6)熊经浴、李海文:《张浩传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7页。
(7)《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路线,张国焘处可成立西南局》,《三军大会师》(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584页。
博古传/李志英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2